從名畫複製到藝術原創,從臨摹西方到融合東方神韻,大芬油畫村在不斷書寫著新的篇章,這不僅是產業升級轉型的故事,也是找到文化自信的故事。
登上首屆文博會——通往世界舞臺的重要轉折
隨著大芬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到1990年代中期,大芬村聚集了幾百名畫工。畫筆、畫布、顏料等周邊配套產業陸續進村。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和大芬村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雲集至此,進行大批量的油畫製作與銷售。
從1998年開始,龍崗區政府開始介入,對大芬村這個市場經濟下自然形成的「油畫村」進行產業引導和環境改造,投入大量資金在大芬村修路、拆遷舊屋,昔日的窮鄉僻壤變成了偏居龍崗的「歐洲油畫小鎮」,大芬村的油畫產業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漸走上正軌、茁壯成長。
大芬美術館外景
而真正讓大芬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源於文博會這個平臺。2004年,深圳貫徹「文化立市」的戰略,籌辦首屆中國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展商和客人前來。得知這個消息,龍崗區政府決心為大芬村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依託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優勢,經過努力終於將大芬村爭取到了作為當時唯一分會場的機會。
「我還記得,為了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村裡舉辦了千人同時畫油畫的活動,在場的畫家、畫工和展商們都十分激動,許多外國藝術家和畫商都被大芬所吸引,和我們親切地交流和相互切磋。」周永久告訴記者,登上文博會舞臺對大芬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首屆文博會,大芬作為唯一分會場的開幕場景
當年,大芬油畫村便創造了「藝術與市場對接、才華與財富轉換」的奇蹟。2005年時,世界70%的油畫來自中國,大芬村以一己之力貢獻了其中80%的份額。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大芬村的油畫產業實現2.79億元產值,2007年上升至4.3億元,2018年實現總產值45.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油畫生產、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
培育原創力量——用藝術內涵打造大芬品牌
31年的成長曆程當中,大芬村並不是沒有經歷過風雨,臨摹複製缺乏原創性、同質化生產導致產能過剩等問題,也一度讓這裡遭受質疑和發展瓶頸。然而,面對這一命題,龍崗區進行了積極的主動選擇和自我革新,通過高端文化引領和帶動文化產業還是文化事業的發展。科學、系統性地培育和引導,如今的大芬已擁有旺盛且可持續的生命力。
2019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入選作品
「從前,大芬以『行畫』為人們熟知,也就是商品氣息很濃、藝術性不夠的畫作,大芬畫家常常被稱作是『畫行畫的』。」大芬畫家石湧說,然而近年來通過堅持原創,一大批職業畫家越來越受到海內外的認可,開始登上國家級的藝術殿堂。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扶持原創油畫「軟」「硬」加碼——投資一億元建成大芬美術館,為畫家們搭建了公共展示空間;對接、舉辦一系列海內外展覽、講座;引導大芬油畫村形成以商業複製為基底、原創定製和衍生品為中堅、原創作品為塔尖的「金字塔式」產業結構;通過對藝術人才的培育實現「以點帶面」,提升畫家整體藝術水準。
大芬美術館
2012年開始,龍崗區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作舉辦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著力提升大芬的原創能力和藝術高度。經過6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大芬不僅在國內藝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逐漸受到世界藝術舞臺的關注。
2019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入選作品
2018年,「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深圳市龍崗區紅立方公共藝術館開幕。這是全國首個以油畫為主題的國際雙年展,展覽和活動內容兼具國際性、學術性、藝術性。
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入選作品
龍崗區政府一直不斷為大芬原創藝術搭建與海外交流的橋梁和「走出去」的平臺。打開這扇藝術之窗,一大批原創畫家登上世界舞臺,與各國畫家進行藝術交流、對話;推開這扇文化之門,龍崗區正進一步提升城區文化品位和國際影響力,以高端文化為引領,以開放融合的姿態前進,釋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以前大芬的畫家一度不敢說自己是大芬村出來的,怕被藝術圈裡的人看不起,但是近年來,無論是海內外的商業藝術市場還是專業收藏市場,大芬都證明了自己。」畫家蔣慶北說。
從培養「經濟作物」的思路轉向打造「藝術家搖籃」,大芬的原創力量迅猛發展。目前,大芬已有原創畫家群體近300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8人。
回歸文化自信——新模式走出廣闊天地
2008年以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對複製藝術品出口貿易額大幅下滑,大芬人並沒有氣餒,而是通過原創作品,以及衍生品開發等途徑撬動國內這個巨大的市場,在國內市場創作暢銷的藝術品,進而重新殺回國際市場,實現了經濟與藝術的雙豐收。
在芬雅特藝術品公司的車間裡,不少畫師正在用玻璃、摺紙、布料、陶土等綜合材料繪製具有東方意蘊的裝飾畫。公司負責人周峰告訴記者,從2008年外單下滑開始,他便將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而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內消費者越來越有文化自信。捕捉到這一信號後,他的團隊開始原創「新中式」藝術產品。
而這種回歸「文化自信」的進程,也助長了大芬畫企和畫家們的自信。目前,芬雅特的原創產品已經遍布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擁有幾十家直營店,具有中國元素的產品備受青睞。
「在我眼裡,大芬村是一個充滿活力,四處洋溢著對油畫的熱情的村落。在這裡,對於什麼是美,每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可每個人的骨子裡又流淌著傳統的血液。」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雷米·艾融說,「感謝中國帶給我們的啟示。」
這種「原創藝術產業化」模式,正是大芬畫企近年來不斷探索出的新道路,即不再簡單機械地複製畫作,而是採取籤約藝術家和購買版權的形式,對優秀原創作品進行複製和衍生品設計生產,讓原創和產業化結合,充分挖掘附加值。這一新模式打破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鴻溝,原創藝術的複製品和衍生品滿足了公眾對藝術的渴望,從供給側滿足著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深圳市龍崗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彭罡看來,這是因為在激烈的競爭當中,大芬油畫村總能敏銳把握市場的變化,及時尋找藝術發展新方向。「我們希望通過這一高端展覽與交流的配套服務,提升大芬本土油畫家的國際視野和審美、藝術水平,讓大芬油畫的原創能力持續提升。」彭罡說。
從地方到全國再到國際,大芬正一步步努力升級,用充滿色彩與想像的人文力量,努力追求走向世界的藝術夢想,增強深圳乃至中國的對外文化輻射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黨文婷)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