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的閱讀和支持,喜歡可以關注公眾號「三叔看世界」,並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哦
最近沉迷各種人物傳記,前兩天一口氣看完了講述俄國史上最有名的女人——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
雖然過去也有很多名人推薦過這本書,不過我還是從自己的角度談談本書的看點吧。
從「生育工具」到女皇登基的主角光環模式
僅從出身來說,可能很多人沒想到這位後來的女皇居然不是俄羅斯人,而是普魯士人。
當然,在那個時代的歐洲,各國之間互相進行王室聯姻並不奇怪,很多公主一生下來的命運,就是要成為政治聯姻的工具人,沒有什麼自己選擇的權利。
對當時還叫索菲婭的女皇同樣不能免俗,她的父親安哈特親王管理著小小的公國,母親荷爾施泰因公主出身要更高貴一些,本書中對這位貪慕虛榮的母親也進行了生動刻畫。
但是,由於荷爾施泰因公主從小過著後浪生活,卻被安排嫁給了親王這樣一個有著幾分清教徒味道的男人,家庭環境也不怎麼樣,因此大公主頗為鬱悶,希望能有機會重新回到童年記憶中那個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去。
當索菲婭的遠方表哥、也就是後來的彼得三世被自己沒有孩子的(俄國的)伊莉莎白女皇選為繼承人之後,索菲婭同時也被欽定為「太子妃」(那邊叫女大公),老媽也陪著一起送到俄羅斯去。
整個過程中,索菲婭當然沒有任何自主權,無論是嫁給表哥或者未來的沙皇,她都只能默默地承受這種命運,也完全看不出後來的女皇氣場。
但荷爾施泰因公主就開心得不得了,瞬間認為自己母憑女貴,飄了。給腓特烈一通忽悠之後當了間諜,不時地傳遞俄國宮廷裡面的各種消息。
由於她沒有CIA的水平,很快這件事就暴露,當時伊莉莎白女皇要是稍微心血來潮,索菲婭估計就可以跟老娘一起滾蛋了。
可主角自然是有光環的,最終雖然荷爾施泰因公主被驅逐,但她還是幸運地留了下來,和彼得的婚禮整體也算順利。
不過直到此刻,索菲婭作為「生育工具」的身份還是沒有改變,在伊莉莎白眼中的她毫無人權可言,不光強迫她改信東正教,連名字都從索菲婭換成了葉卡捷琳娜,這輩子都沒有機會再去見父親。
哪怕是生了孩子,還沒好好看看孩子長什麼樣,就立刻被伊莉莎白派人帶走,直接導致葉卡捷琳娜明顯出現了產後抑鬱的狀況。
至於和彼得的夫妻關係更是可以用糟糕透頂(下面細說)形容,而和其他女性可能會鬱鬱而終不同,我們的主人公在婚後多年裡閱讀大量的書籍,像是伏爾泰(後來成為知名女皇吹)等人給她帶來了啟蒙之光,在日後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參考。
主角光環也無比眷顧這樣一位努力而堅強的女性,當伊莉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繼位之後,由於小彼得根本對俄國沒有任何好感,毫無當明君的徵兆,甚至還打算廢掉葉卡捷琳娜,讓自己的情人當俄國皇后……
反倒是葉卡捷琳娜努力融入到俄國社會,贏得了廣泛民心,所以當她決意發起政變時,幾乎產生了一呼百應的效果,彼得三世甚至沒有什麼抵抗的能力,就乖乖束手就擒。
這一段劇情在書中寫得跟爽文差不多,肯定會讓你看得很過癮。
俄羅斯歷史最輝煌的時代之一,降臨了。
碩果纍纍卻又生不逢時
關於葉卡捷琳娜時代的成就,看一下百科就夠了:
葉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羅斯帝國通過軍事及外交迅速擴張。在南方,俄羅斯通過俄土戰爭擊敗奧斯曼帝國並擊潰克裡米亞汗國,對黑海及亞速海的廣闊區域進行了殖民(即新俄羅斯);在西方,葉卡捷琳娜先是建立波蘭傀儡國,後來又聯合其他國家一同瓜分波蘭,比史達林早多了。
由於她用人手腕嫻熟,俄國這一時期在她的治下幾乎戰無不勝,哪怕是英國要鎮壓北美反賊的時候,都曾經哭求俄國出兵幫忙。
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如果當時俄國沒有為了和土耳其以及瑞典等國的衝突而抽不出身的話,沒準對英國有著一定好感的女皇真會派兵出徵北美殖民地呢。
除了擴張與軍事威懾力外,葉卡捷琳娜同樣重視藝術和人文交流,大大提升了俄羅斯在歐洲世界的形象,她頻頻和歐洲眾多名人之間的交流往來,也留下了非常多的傳奇與故事。
包括彼得大帝這尊傳承至今的雕像,也正是女皇一手操辦,象徵著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彼得大帝繼承人,儘管兩人之間毫無血緣關係。
除此之外,女皇也非常重視對女性權益,以及孤兒的保障,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來培養俄羅斯「新人」,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曾經是普魯士公主的女性,能夠為「異國」的國民考慮到這種地步。
彼得大帝尚且是在過世後才擁有「大帝」之名,而曾經的索菲婭則已經在多次被人公開讚美是「葉卡捷琳娜大帝」,足見她所擁有的人望。
在俄羅斯後來的歷史當中,除了史達林之外應該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做到葉卡捷琳娜的地步,和她相比普京那就是個弟弟。
同樣是接手一個被看不起(彼得三世直接說俄國人都是鄉巴佬)的國家,卻留給了後人無限多的財富;
同樣最開始沒有人能想到她/他能走上權力巔峰,卻都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隱忍時期;
同樣善於操縱人心,知道選擇最適合的人才去滿足國家目的;
同樣又剛愎自用,總覺得自己的繼承人根本無力承載這麼龐大的國家(葉卡捷琳娜始終認為兒子保羅不靠譜,而史達林多次跟赫魯雪夫等人說「我死後西方會跟掐死小鴨子一樣弄死你們」)。
同樣都是突然間失去意識,沒有留下遺言而死亡……
甚至,史達林第一任妻子都叫葉卡捷琳娜呢。
當然和「慈父」相比,女皇還是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性束縛。
在她最初草擬的法典中,原本已經打算實現農奴解放,但因為統治階層的極力反對而不得不作出妥協。尤其是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她甚至下令封禁了老粉絲伏爾泰的啟蒙書籍,因為女皇無法承受在俄國爆發革命的後果。
儘管帶領俄國走向了強大,卻並沒有辦法按照自己原先設想的方向前行,這恐怕就是屬於女皇的悲哀,卻又成就了後來蘇聯時代史達林的幸運。
綠帽之王葉卡捷琳娜
閱讀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吃驚的,其實還不是女皇如何帶著小弟打遍天下,而是她複雜又混亂的感情經歷。
按照書中記載,儘管彼得與索菲婭一度有著不錯的感情,但是彼得患上天花痊癒後毀容的長相,讓索菲婭露出了害怕的神情,這直接傷及彼得的自尊心,讓他在婚後多年時間裡,甚至沒有和索菲婭圓房的打算。
讓索菲婭從少女轉變為女人的,居然是她的情人。更匪夷所思的是,彼得明知道老婆出軌,卻非但不覺得羞恥,反而視為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安排情人來跟索菲婭幽會。
當然,他自己也在外面緋聞不斷,從其他女人身上尋找慰藉。
貴圈真亂。
在人生此後的生涯中,葉卡捷琳娜女皇麾下男寵流水線一般地變幻著,除了波將金據稱和她有真正的夫妻關係外,其他人不過是她眼裡的「工具人」。
這些工具人當中甚至還有後來的波蘭傀儡國王,然而即便曾經感情深厚,可成為女皇的她卻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的地方,波蘭終歸是在她的時代被併入俄羅斯版圖的。
但儘管葉卡捷琳娜擁有著非同一般的意志力,可她不斷尋找新情人的舉動也恰恰體現了女皇瘋狂地想要彌補自己早年感情缺失的遺憾。
波將金雖然和她有過無數次爭議和衝突,雖然此後兩人各自又找了許多情人(波將金甚至連外甥女都不放過),但能夠稱得上女皇靈魂伴侶的,也就只有這個為了她東徵西戰,奮力建設國家的男人了。
所以當波將金去世後,實際上葉卡捷琳娜的人生也就幾乎到達了終點。
在這本書當中,關於葉卡捷琳娜的感情進行了非常生動甚至有些囉嗦的刻畫,因此哪怕是喜歡看宮廷倫理劇的人,也不該錯過這部作品。
至少,比什麼古裝言情劇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