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映像: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3 澎湃新聞

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往往源自於哪裡?是你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街道,曾經最愛去的美食鋪所在的那條老巷,還是你每日必定要途經的那個不起眼的路口?有關城市的記憶也許被我們留在一張老照片中,也許是喚起回憶的一種聲音或是氣味,又或者源自於一首老歌和一段文字……

近期回顧

10月30日,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的最近一期「切問近思半月談」上,音樂人陸晨和作家btr在「超越地方:滬語與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的主題下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分享會。活動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主持,從下午3點半至晚上6點半在嗶哩嗶哩上進行了同步直播,只見屏幕那邊的天色一點點暗下來,現場的氣氛卻逐漸熱烈。

陸晨原是「頂樓的馬戲團」樂隊主唱,這次的分享出人意料地從他朗讀五年前的一篇認真探討上海「十三點文明興衰史」的

文章

開始。原文作者小轉鈴比較認同的「十三點」的起源是英文單詞society(社會,交往),可以說是一種輕鬆、散漫的處世態度,而它的奇妙之處在於不為任何目的。在我的記憶中,這個詞有著「不著調」或「很好玩」的雙重面向,全看說話時的語境和語氣。

隨後陸晨分享了準備好的歌單,八首歌中既包含了1930年代的老歌,也包含了2020年的新歌。陸晨一首接一首地分析了這些歌為什麼能體現出「十三點」這種「精神」。他認為,「十三點精神」的核心是「無條件自愛」,意為自己不必獲得成功,也不必獲得他人欽佩,就能得到自己的愛,並堅信自己是被愛的。對於很多現代人而言,「恨自己」也許比「愛自己」更容易,而無論如何都會愛自己的人通常也比較熱愛生活,甚至讓周圍人也受到感染。就像是「十三點精神」的創作者們,他們能夠心安理得地不斷去冒險和嘗試新鮮事物,並從中獲得深深的滿足感。

btr則帶來了自己從很久以前拍攝至今的照片和最近拍的vlog。他熱愛用行走和攝影來探索城市的角落,而這種探尋往往不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很多被他拍攝下來的場景或畫面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幽默感,或許拍攝者和被攝者雙方都在那一刻印證了「十三點」的存在,而btr自己覺得這樣的狀態似乎更接近於粵語地區「無釐頭」的意思。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對於這種文化的命名和癖好,這些詞雖生成於不同地方,卻都體現出了城市的包容。有了這種包容,更多的人才能在城市裡過著不一樣的生活而又能和諧共處,「十三點精神」也許就延續了上海的這種包容。

當天陸晨分享的歌:

大頭大頭(民國時期童謠)/ 陸晨演唱於尋遙上海站音樂現場 / 詞曲作者不詳

五芳齋(1930年代)/ 演唱:周璇、嚴華、嚴斐 / 詞曲:黎錦暉

嬌嬌(2006) / 演唱、詞曲:頂樓的馬戲團

癢(2007)/ 演唱:黃齡 / 詞曲:孟楠

神經病之歌(2014)/ 演唱:洛天依、言和 / 詞曲:ilem

北京市市歌(2016)/ 演唱: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 / 詞:嶽雲鵬、MC Hotdog / 曲:唐訶、呂遠

聽說你會彈鋼琴(2019)/ 演唱、詞曲:還潮

南海花痴(2020)/ 演唱、詞曲:Umzbeats

(撰文、截圖:沈健文)

本周話題:城市的書

你是否客居他鄉多年,卻仍然不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除了參加文化活動,我們也可以回首相關書籍,從而了解城市的形成過程。當我們再次行走在同一座城市之中,卻能擁有不同於以往的視角。上周我們推薦了講述城市與人的故事的書籍。本周,我們聚焦城市本身,主要以視覺文化的角度選擇了近年出版的有關城市字體、路牌、地圖、建築等主題的書籍。

(話題主持:Jady Liu)

《London Street Signs》

本書是倫敦街道銘牌的視覺歷史——這些標誌詳細說明了每條道路的名稱。它們是一個非凡的文字檔案館,其包含的文字之獨特風格和形式可以追溯到17世紀。

本書官方網站:https://www.londonstreetsigns.info/

《Cities of the World》

本書包含歐洲所有主要城市的平面圖、鳥瞰圖和地圖,以及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重要城市中心,它為我們提供了17世紀初的城市生活綜合視圖。

《隱字上海》 

The Type 與三位追蹤這些文字的攝影師——格裡董、施佳宇、沈健文——共同製作了《隱字上海》這本小書,收錄了他們過去六七年間拍攝到的一百七十多處珍貴的「隱字現場」。這些「隱字」中的絕大多數已被再次遮蓋、粉刷,甚至隨著建築的拆除而徹底與我們告別。

詳情請關注The Type微信公眾號

《銀錠橋畔》

本書記錄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時期(1949年前後)在後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間的所見所聞,包括見證北平的和平解放,後海沿岸的市井風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護國寺廟會的各種演藝,街頭巷尾的趣聞逸事,已經消失了的手工技藝及工藝品,以及作者本人家庭中的親情及童年生活的樂趣等。

《北京: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

韓書瑞教授於2000年推出這部篇幅宏大、內容詳盡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廟和民間日常宗教活動為主題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間宗教活動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國家/社會關係的理想場所。

《我的喬治亞》

把十八世紀的英國放進一座娃娃屋

縫窗花、鋪地板,與屋中人偶對話

在各個親手搭建的角落,歷史與故事次第綻放

「我經營我小小的房子,無論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記憶。」

線下活動推薦

本周的活動推薦,是不同人對於城市不同形式的紀念,有的通過一幅畫去描摹城市曾經的某一段時光,有的通過鏡頭去紀錄一段城市的影像,也有的通過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中找尋曾經的歷史足跡,通過各種各樣的元素去喚起人們對於城市的記憶,並引發有關城市未來的展望。(活動主持:劉懿琛)

上海·對談 | 「影像的城市」紀錄片賞析會

本單元精選的三部紀錄片《懷舊未來》、《巫山之春》和《24號大街》,它們都擁有各自特殊的樣本意義,展現出影像和城市的碰撞和相互構建,並為我們收縮三種時間和空間上的感知尺度,活動還邀請章明、阿維吉特·穆庫爾·基肖爾等嘉賓出席活動。

詳情請關注OCAT上海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 楊圓圓個展:上海樓

上海樓曾是20世紀美國舊金山唐人街盛極一時的華人餐館,之所以挪用唐人街華人餐館——「上海樓」的中英文名字作為展覽的主題,靈感來自於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中對「語音中心主義」的闡析——強調語音之於文字涵義的優先地位。

展覽期間還將舉行多場對談和放映活動。

詳情請關注OCAT上海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漫步 | 南市故事與電廠記憶&上海美術館的前世今生 

11月7日與8日下午,PSA將發起兩場漫步活動,邀請你一同深入城市,在記憶與現實景象的疊加之下,共同拾起那些耐人尋味的歷史線頭。

詳情請關注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上海·招募 | 《很久以前—PSA》項目參與者召集令

在即將到來的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的第一篇章「溼運行」中不乏多件參與性互動項目,其中就包括了藝術家童文敏的項目《很久以前—PSA》。誠摯地邀請280位參與者一起來實現這個項目,在這場演出中,參與者以不同的姿態組合連接當地的植物這一先於人類存在的生命形式,構成一個「森林」。

詳情請關注煙囪PSA微信公眾號

上海·招募 | 四葉草堂社區花園志願者招募

今年的志願服務以「生境花園」為主題,分為生物多樣性、入侵物種、園藝技能、花園營造四個專題,分別設置的不同的知識工具包、科學觀測記錄與實作內容。歡迎選擇就近社區中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活動報名,用一些業餘時光過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

詳情請關注四葉草堂微信公眾號

北京·講座丨朱贏椿:為什麼總是我?

《蟲子詩》是知名設計師朱贏椿繼《蟲子書》之後,再邀十二位詩蟲共同創作的由三十首蟲子詩結集而成。蟲子詩,顧名思義,蟲子寫的詩。借蟲語作一首好詩,用蟲跡寫一手好字。

活動有幸邀請到歌手葉蓓,音樂人張笛與詩人藍藍,一同與朱贏椿老師欣賞這形貌清奇,大異其趣的蟲子之詩。

詳情請關注理想國imaginist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丨費那奇北京動畫周

費那奇北京動畫周是由一位與國際動畫節交流最為頻繁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教育家與策展人組織策劃的動畫節展映項目,於2019年成功舉辦首屆。費那奇的名字來源於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譯名:「費那奇鏡」,一種來自西方的古老動畫玩具,是中國熱愛動畫的人們對於外來文化的本土解讀。

2020年,費那奇北京動畫周迎來了第二屆展映。除了由5位專業評審在601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畫短片作品中遴選出的高水準的主競賽單元,組委會還邀請到國際知名動畫藝術策展人戈本・施默,為動畫周的觀眾們策劃了3場來自歐洲的動畫精選展映。

時間:2020年11月18-22日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西店記憶Funstown D2棟 黑糖盒子藝術中心

詳情請關注費那奇動畫小組微信公眾號

北京·觀影 | 《37秒》:殘障女性的欲望之困

活動將放映日本影片《37秒》,人們可以從中了解殘障者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在探索愛與欲中的迷惑與思考。在觀影結束後,將會邀請在殘障領域工作的志願者們分享感受,聽聽電影之外的真實故事。

詳情請關注破牆者微信公眾號

海報集

上海·展覽 | 「予她同行」女性當代藝術展

詳情請關注予她同行StandByHer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 物語:關根伸夫藝術展

詳情請關注寶龍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 謝靜:靠邊站

詳情請關注33ml offspace微信公眾號

上海·項目 | 鄭亦然:部屋物語

詳情請關註上海外灘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論壇 | 實踐的話語——科技、攝影與未來圖景

詳情請關注ZiWU誌屋微信公眾號

上海·放映 | 《殺馬特我愛你》

詳情請關注群島丨Archipelago 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談 | 藝術與建築:物質、空間與感知

詳情請關註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對談 | 黑色冰山:芬蘭聲音藝術賞析

詳情請關註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 Wavelenth:新黃金時代

詳情請關注TOELab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 | 江戶時期的「快閃」畫家——東洲齋寫樂

詳情關注竹空間BambooSpace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 | 之間

詳情請關注亓田元QITIANYUAN微信公眾號

南京·展覽 | 靈與景

詳情請關注四方當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南京·沙龍 | 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

詳情請關注萬象書坊微信公眾號

西安·嘉年華 | 不止於此

詳情請關注FAYA TALK微信公眾號

成都·音樂會 | 陶笛音樂會

詳情請關注龍貓陶笛藝術微信公眾號

廈門·分享 | 我們用一本雜誌講述中國的藝術家書與獨立出版

詳情請關注abCofficial微信公眾號

福建南平·藝術季 | 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

詳情請關注2020延平鄉村藝術季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繫我們,請發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藝術與社會: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城市中的空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展現在人們眼前,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它的價值和內涵?本周我們回顧了活力南昌路文化藝術季的第二季活動——「遇見·南昌路」以及在上海西岸美術館演出的編舞家傑羅姆·貝爾的作品。在主題推薦單元中,我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性別議題和殘障主題相關的播客內容。
  • 回顧與展望: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第四站是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課餘生活的「放學啦!寶藏小屋」項目,該項目重點在長三角地區城市開展,致力於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安全保護、教育發展和社會融合。中國共有3億兒童,而其中受父母流動影響的約佔三分之一。
  • 新的念想: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城市裡的新鮮事總來源於居住者的一些念想——堅信公共空間之於大眾意義的人創造了新地標,熱愛推廣海派文化的人創建了俱樂部新分支,希望輸出自己生活理念的人聚集在新市集。在沒划龍舟的端午節,新生活在疊加,城市被反覆塑造。
  • 在影像中尋找: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論壇由攝影史論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主持,參與嘉賓圍繞「影像、城市、歷史」三大主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影像是記憶的重要載體,這可能也是前赴後繼的攝影師們記錄和表現地域生活的使命感來源之一。公園是都市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常又充當都市生活的儀式之地;而攝影在今天已經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只是關於現實生活的視覺符號的生產機制。《公·園》展邀請了15位/組長期從事都市話題相關的攝影和其他藝術實踐的攝影家和藝術家,他們的參展作品反映了攝影、公園和都市生活經驗這三者之間複雜而有趣的關係。
  • 雕刻時光: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詳情請關注官方微信(圖/文:王越洲)本周主題推薦鏡頭為我們紀錄真實的生活,而影像的力量卻在於為真實的故事賦予美學的意義和詩意的表達。本次活動將為期三周,將在武夷路上,通過「靜閱微展覽」、「行觀城市更新」兩種品味方式,串聯起「城市與建築」「文字與藝術」「行走與飲食」三組感受內容,來聚集當地居民、管理者、設計師、藝術家、城市漫遊者等多樣的體驗主體。
  • 聲音漫遊:一周公共活動推薦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大多數情況下首先是處理人的問題,其次才是事吧。(楊拓)場次:5月23日-6月7日周六、日詳情請關注老妖精ssssss微信公眾號Jane’s Walk in Shanghai: 尋找消失的附近Jane’s Walk是為紀念《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作者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每年在Jane出生月5月舉辦的城市漫步活動
  • 泰國曼谷城市公園:都市中心的「綠肺」_World湃_澎湃新聞-The Paper
    泰國曼谷城市公園:都市中心的「綠肺」 澎湃新聞編輯 李思媛 視頻來源 新華社 泰國曼谷市區內有許多的城市公園,這些都市「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河邊軼事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橋上往來的外賣小哥,水中漂浮的死魚枯葉,岸邊矮樓裡的百行百業,這樣的日常生活景觀,也許不值太多筆墨,卻與公共生活緊密關聯。眼下蘇州河中心城段兩岸基本貫通,人們多了漫步、拍拖的去處,這關乎真實的日常,而非這條河流的宏大敘事。這些不見於正式記載的細微事跡,發生在2020年的蘇州河邊。
  • 浦東一周|回歸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浦東一周|回歸 2020-03-22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虛擬和現實: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們用短視頻來記錄生活的瑣碎,用朋友圈來分享此刻的心情,用表情包來實現對話的新方式。我們是否還記得「前網際網路時代」人與人是怎樣交流的?本期話題推薦了一些關於網際網路出現早期的書籍和影音內容。在近期回顧中,桌遊展和紀錄片節則讓我們看到虛擬和現實,二維平面和三維感知的另一重呼應。近期回顧:桌遊展和紀錄片節桌遊的可能性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30 2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4-22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25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文賞析】靜思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美文賞析】靜思 2020-12-20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金昌新聞(2020-6-27)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金昌新聞(2020-6-27) 2020-06-29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3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京谷根千漫步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東京谷根千漫步 Capsl 2016-09-29 16:18 來源:澎湃新聞
  • 華小英的幸福生活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華小英的幸福生活 2020-12-01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眾創空間|WeWork:全球化的流動空間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眾創空間|WeWork:全球化的流動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 伍惠源 馮婧 實習生 莊偉鑫 以往全球化的空間大都是消費場所,W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