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奇觀,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之一」。
中國近代史有三次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移,即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而其中尤以「闖關東」所歷經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
論時間,三百年;論人口,三千萬。
從順治年間的招民開墾,到康乾時期的封禁弛禁;從清末關東解禁,到民國大量移民;從搶奪勞工,到「開發北大荒」,闖關東的先民們挑著擔子,帶著無奈,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奔赴關外苦寒之地,遷徙移民、艱辛跋涉、苦難奮鬥,開墾東北。他們闖出了一段延續300餘年的歷史篇章,給後世書寫了一段背井離鄉的辛酸回憶,同時也留下了一幅以奮鬥拼搏爭取新的生存空間、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壯麗畫卷。闖關東是百年時光千萬生命譜寫的交響史詩,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記憶,它深藏在每個東北移民後代的血脈裡,世代凝聚而成的「闖關東精神」,更是在黑土地上千千萬萬的人心中深深紮根。
長久以來,東北代表著中原王朝統治的地理極限之一。直到清朝崛起前,每當中央政府有實力加強對東北邊疆的統治時,中原便會有人口遷入東北地區的南部;一旦中央政府失去控制,東北南部的漢族又將南遷,北部的少數民族則挾凌厲的攻勢而南下。人口的南下和北上,往往交匯於遼河中下遊即遼瀋地區,該地區也成為東北最早開發之地。但在清前,關內移民東北者並不算多,且都會為因局勢不穩而遷回關內做準備。
清王朝建立之初,因為關東人煙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戰爭的影響,人們四處逃亡,導致關外「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裡,有土無人」;但關東又是「龍興之地」,為強根固本,清廷即屢頒詔令,命地方官「招徠流民」,開墾荒田。1653年(順治十年),順治帝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宣布開放遼東。規定:「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
龍興之地
當然,開禁遠沒有這麼順利。有清一代「反清復明」之聲不絕於耳,滿漢之見始終難以消解,所以一經開禁,「燕魯窮氓聞風踵至」,引起了清廷的不安。康熙七年(1668),清政府宣布關閉山海關的大門,《條例》廢止。當然,清廷也清楚,僅「閉關」仍不足以抵制「漢俗」的侵襲,流民泛海可至遼東,經蒙古亦可進入關東腹地。有鑑於此,清朝於順治年間就沿明朝遼東邊牆舊址築了約90裡長的「柳條邊」。所謂「柳條邊」,即兩邊密植柳樹的壕溝。康熙年間又加築了新邊牆,邊牆設了20座邊門,每門常駐數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邊內居民越過籬笆打獵、採人參、放牧。「柳條邊」的實質是一道「柳條長城」,邊外是滿族漁獵區和蒙古族遊牧區,禁止漢族入內墾荒。這與清政府宣稱的「滿漢一體」「何用長城」並不相符。畢竟對待「龍興之地」,也確實需要更加謹慎。
柳條邊遺蹟
康熙年間只是限制移民,乾隆年間則禁止移民,這也是清朝封禁東北最嚴厲的階段。乾隆不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許入境」,而且下令「逐客」。1740年,朝廷頒布對奉天地區的封禁令,之後三年內封禁了東北全境。其中,吉林地區是封禁重點,這是因為每年來長白山採參、淘金的「候鳥群體」的緣故。乾隆年代的東北封禁政策,在隨後的嘉慶、道光、鹹豐時代被沿用。清朝自康熙時實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成為清朝封禁東北的不可逾越的關口。山海關在事實上依然是限隔內外的一座界標。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則作為清朝的政治與經濟的「特區」而受到嚴格保護。
山海關
不過政策歸政策,凡是政策,都會在實際執行中打折扣,鎖關政策也不例外。一方面由於「柳條邊」長逾千裡,常駐官兵人數有限,難以阻攔。另一方面,為減少關內災民的壓力,不止一次變通規定,允許災民出關,或者採取默許態度。開發與限制政策並行,清政府的矛盾心理一直伴隨其整個統治時期,直到民國建立。
在此情況下,北方流民出關謀事屢禁不絕,而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據史料記載,1712年,僅山東流民出關者就達十多萬人。1777年,在關東謀生的華北農民(包括已改變流民身份定居關東者)總計達80萬人。但在多數情況下,出關是非法的,因此只能「闖」。這些流民都是在「閉關」條件下犯禁闖關、私自進入關東的,所謂「闖關東」之說,「非法闖入」是第一點原因。
之所以稱「闖關東」的第二點原因,是遷往關外前途未卜,風險很大。關東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大多數地方還是無人區,《乾隆上諭檔》載「冬則冰雪載道,其深丈餘,其寒令人不能忍受。夏則有哈湯之險,數百裡俱是泥淖,其深不可測」,自古以來關內漢人「以為畏途」。來此苦寒之地,可能歷盡千辛萬苦卻一無所獲,甚至凍餓而死。加上沒有設立行政機構,得不到保護和救援,盜匪橫行,隨時都有危險。當了「鬍子」(土匪)的、淪為奴僕的、客死異鄉的,大有人在。
但為什麼在兩百餘年間,還有三千萬人背井離鄉,不遠千裡「闖」入關東?
因為只有「闖」,才有生路!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陳昂/文
原標題:《百年史詩生命迴響 「闖關東」的歷史與精神》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