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盧仝詩畫裡的茶和事

2021-03-01 禪藝會


滿目金黃香百裡,

一方煙霧醉春色。

柔風渡綠開花雨,

瘦葉揚花到夏天。

又到了汲泉烹茗、賦歌吟詩的季節。春天如期而至,山花簇放、叢草淺綠,三倆好友,踏春尋芳。或竹林聽漱、撫琴淺唱,或山野息熙、煮泉品茗。仰或潑墨作畫、詠春託志。人們欣賞著大自然的季節變換的視覺享受,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繼而身心愉悅精神充盈,享受美景享受生活。這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承載著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胸懷南山的千萬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如此情懷,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詩人盧仝,唐代中期人,自號玉川子。因為喜歡喝茶,專心茶事,著有《茶譜》,被人們稱為「茶仙」,與當時的《茶經》作者陸羽—「茶聖」齊名。

盧仝出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範陽人。早年隱少室山,後遷居洛陽。自小家境貧困,靠鄰僧贈米度日,破屋數間卻圖書滿架,終日苦讀博覽經書,善工詩精文,不願仕進。他經常帶著僕人遊山尋蹤,放野自然,奇異豪爽,《玉川子集》就是記錄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和情趣,目光獨到行詩浪漫。更有反映朝政與民生疾苦,風格奇特,近似散文的「唐詩體」,自成一家。有「讀者難解,識者易知。」之說,後人仿效比擬,遂成一格宗師。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整首詩最精彩的部分。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品新茗,甘甜鮮爽的美妙意境,豪爽通透,文思泉湧,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詩中盧仝將品茶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奧妙之處描繪的出神入化,酣暢淋漓。第一碗到第七碗品茗感覺各不相同,愉悅審美層層遞進。從口腹之慾升華到精神享受,從世俗凡塵暢想期許將來,百慮千愁、萬般情結都化解具散,變成清風徐徐、飄飄欲仙。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般的美妙境界,展露了詩人對人生的豁達和胸臆。茶賦予詩人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把飲茶方法和文化推向了高潮。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整首詩的第二部分詩句中還提到古人為了嘗鮮,驚蟄後就開始採摘茶芽尖,摘鮮晾乾後包裹封放,這樣就能保存茶的精華不被壞,喝的時候不失鮮爽而浪費糟蹋。對茶的早嫩鮮爽、味甘滋潤的推崇和摯愛。

茶的藥理作用也在詩中充分體現:「四碗發輕汗、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有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些都是詩人自身喝茶的身體反應,進一步驗證了當時與他齊名的茶聖陸羽《茶經》所說——「茶,南方之佳木。茶,藥也。」並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這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對茶的功用,就有明確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梁代名醫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輕身換骨」。這雖有些誇張,但也說明喝茶有活血、通氣、提神醒腦等等藥理作用,是中華民族的聰明積累和隗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制茶品茶之經驗。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盧仝故裡」碑震懾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殘害。當年有一天,日本鬼子從南門進了村,一路燒殺搶擄還殺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隊鬼子兵從村外向村東門走來,準備再次進村搶掠。奇怪的是,當他們走到「盧仝故裡」碑前卻停下了,領頭的鬼子軍官端詳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跡之後,竟彎腰向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領鬼子兵匆匆離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場災禍。這個故事讓人心生感動,盧仝溫和但強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後化解屠殺,使兇殘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盧仝煮茶圖》

 《盧仝煮茶圖》是四百多年後元代錢選畫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中呈現盧仝剛剛收到好友孟諫議遣人送來的陽羨茶,迫不及待地烹茶品茗的典故 。畫中盧仝一派崖穴高士形貌。白衣長鬃,在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右為茶盞,旁立一人,顯然是孟諫議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僕正在烹茶。盧仝指點僕人烹茶。畫中人物三位,目光都投向烹茶的茶爐,形成視覺焦點。這幅畫藉助唐人筆法,線條細勻柔和,人物衣飾,精巧工致,文雅端正。

整個畫面構圖簡練,格調高古,清晰呈現了盧仝置於山野崖畔,深刻體現了盧仝「持才能深藏不市(盧仝的好友韓愈語)超逸襟懷。同時反映出盧仝在濟源老家放野隨性的閒適生活。

畫上半部有清乾隆皇帝乙巳(1785年)仲秋的題詩:「紗帽籠頭卻白衣,綠天消夏汗無揮。劉圖牟仿事權置,孟贈盧烹韻庶幾。卷易幀斯奚不可,詩傳畫亦豈為非。隱而狂者應無禍,何宿王涯自惹譏。」

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點。後清乾隆帝題跋,更為《盧仝煮茶圖》增添了藝術魅力和收藏價值。

錢選,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師承數位大家: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等等。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因為錢選和盧仝都有卓絕之能,不櫛進士,有「隔代相知、氣味相投」之美譽。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景如境,

人入畫,

郊外踏青的你,

又是誰的詩誰的畫,

讓我們走進唐宋元明清,

邂遇古人、邂逅自己。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生活六項(建築、庭院、空間、家具、素食、服飾)和藝術六項(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手藝、法物)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

相關焦點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 盧仝與《七碗茶歌》
    比如一個連鎖茶店門口的一副對聯:天生陸羽傳茶道,福報盧仝品茗歌。把盧仝和陸羽並稱。北京中山公園內有個「來今雨軒」,建於1915年,其主體建築具有濃鬱的中國古典色彩,是著名的茶樓。「來今雨軒」是指所識新舊朋友歡聚一堂之意,它是近代一些社會名流聚會之所。茶樓有一楹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三篇陸羽經」是指陸羽的《茶經》,「七度盧仝碗」係指盧仝的《七碗茶歌》。
  • 盧仝的《七碗茶詩》
    【盧仝的《七碗茶詩》★飛虎讀書筆記281】盧仝有一首《走筆謝孟諫議惠寄新茶》,行文揮灑自如,直抒胸臆,一氣呵成,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盧仝與他的七碗茶
    盧仝出生於河南濟源,從小家境清貧,但聰穎好學、喜好讀書。在家附近的石榴寺辦的村學裡上學讀書的同時,跟僧人們學會了打坐參禪以及養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愛好——飲茶。青年時期盧仝曾離家四處遊學參訪,貞元十五年離開生活多年的揚州回到濟源隱居於王屋山下,半耕半讀、問禪做茶。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 盧仝和他的「盧仝故裡」碑
    茶是一首詩歌,茶香便隨著詩歌在藍天盡情翱翔。盧仝(795年-835年),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漢族,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人 ,自號玉川子。他早年隱居少室山,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既精通詩道,又諳熟茶道,於是便駕輕就熟,將二者演繹得風生水起。他的第一首詩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七碗茶詩")就旗開得勝,一炮走紅而千古流傳在神州大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 盧仝與《七碗茶歌》
    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只有幾間破屋,但是他用功讀書,家中圖書滿架。朝廷曾經兩度起用他為諫議大夫,但他不願踏入仕途,均未就任。
  • 唐朝盧仝的七碗茶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人給你送點東西,無以為謝,就寫一首詩,或寫篇文章,或寫張字,或畫幅畫……總之不會給點錢,或回敬一點東西。收到詩文的也很高興,每到一處總要說一說這個事,覺得很光榮,聽的人感興趣,存在感就滿滿的。這種存在感有的會名滿千古,汪倫就是。這裡似乎有一種儒家的禮儀。道家和佛家告訴我們世界真實不虛,儒家卻說我們要知疾不可為而為之,用自己的力量表達真誠。但總的來說,這裡面似乎少了一點純潔的東西。我想起我一個學生。
  • 盧仝《七碗茶歌》千古絕
    他曾作《月蝕詩》諷刺當朝宦官專權,因此招來宦官怨恨。唐文宗「甘露之變」時,宦官仇士良誅殺文武百官,株連者達千人以上,當時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難。遺有《玉川子詩集》傳世。優美空靈稱絕唱在唐代燦若群星的詩人中,盧仝的詩名極為普通,但這首《七碗茶歌》獨領風騷,堪稱絕唱。它優美空靈,給讀者以無窮想像,廣為傳誦,歷久不衰,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
  • 以茶入詩,詩情畫意——中國歷代茶詩茶畫賞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直到現在,中國漢族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禮儀之邦,詩歌國度,文人雅士多是茶客酒仙,使得茶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文之中,賦予藝術鮮活的生活氣息。同時,茶亦以獨特的養生之道和文化內涵滋養著豐富著文人階層。以茶入詩,便衍生出許許多多的詩情畫意。
  • 喝茶的「七種境界」,盧仝和他的「七碗茶」!
    而寫下這段詩歌的盧仝,其實當年在唐代浩渺的海洋裡,如滄海之一粟,並不起眼,就是這樣看似平凡的盧仝卻給世間留下了「七碗茶」, 並演變成今天「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茶道。在茶友看來,他的地位甚至可以和「茶仙」陸羽平起平坐。
  • 閒話盧仝《七碗茶歌》
    在我喜愛的茶詩中,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因這首詩在宋代被譜成歌曲進行演唱,故又稱《七碗茶歌》。這首詩中的精華詩句經常在腦際縈迴: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 盧仝《七碗茶歌》,茶碗裡的境界:活在溫飽線,還操著天下人的心
    在這群詩人中,盧仝是特殊的一位。盧仝和詩人韓愈、孟郊、賈島等都有很深的交情,但詩歌對他只是副業。他以茶道立世,和茶聖陸羽齊名,被稱為茶仙。在存世不多的詩歌中,他將飲茶的感受與茶對靈魂的升華融入進詩歌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當屬那首《七碗茶歌》了。
  • 茶仙——盧仝
    ,廣為傳誦,好茶成癖的詩人在詩中極力讚揚茶的好處,一碗到七碗都給人不同的感受,也告訴了我們,專注喝茶的茶客,可以忘卻世間一切虛名偽利,煩悶鬱塞,羽化登仙。七碗茶歌是盧仝在喝茶時品出的道,我聽聞,莊子一夢化蝶,李太白一夢化仙,淳于棼一夢兩世,唯獨這盧仝,一夢為仙,轉憂茶農。盧仝始終還是心懷這天下,所以他說:「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二.茶之「三飲」唐代中期,飲茶之風興起,關於茶的詩歌大量出現。其中,茶僧皎然不得不提,他所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即茶之「三飲」。
  • 茶詩/盧仝《七碗茶》
  • 漢唐茶人 之盧仝
    盧仝(約795-835年) 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而他不願仕進,均不就。曾作《月食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讚(時韓愈為河南令)。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 茶道始祖、茶聖、茶仙三首飲茶歌,大唐茶道之盛可見一斑!
    茶,清香淡雅,餘韻悠長!詩,典雅多姿,綺美瑰奇!當「茶」遇到「詩」,是「金風」遇到「雨露」,勝卻人間無數!唐代茶道繁盛,《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大行的茶道,遇到大唐這個詩的國度,碰撞出了絕美飲茶歌!大唐茶道三座巔峰:茶道始祖——皎然,茶聖——陸羽,茶仙——盧仝,為千秋百代愛茶人貢獻了三首飲茶歌!
  • 盧仝《七碗茶》, 茶人千秋醉
    要說茶詩,必定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七碗茶》。盧仝,號玉川子,一生愛茶成癖,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 古代煮茶飲茶什麼樣?看看茶事圖和茶具吧
    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旁邊有一黑皮朱裡圓形漆盤,盤內置曲柄鋸子、毛刷和綠色茶碾。盤的上方置茶爐,爐上坐一執壺。畫中間桌上放些茶碗、貯茶瓶等物,畫左側有四童躲在櫃後嬉樂探望。壁畫反映了遼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細緻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