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金黃香百裡,
一方煙霧醉春色。
柔風渡綠開花雨,
瘦葉揚花到夏天。
又到了汲泉烹茗、賦歌吟詩的季節。春天如期而至,山花簇放、叢草淺綠,三倆好友,踏春尋芳。或竹林聽漱、撫琴淺唱,或山野息熙、煮泉品茗。仰或潑墨作畫、詠春託志。人們欣賞著大自然的季節變換的視覺享受,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繼而身心愉悅精神充盈,享受美景享受生活。這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承載著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胸懷南山的千萬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如此情懷,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詩人盧仝,唐代中期人,自號玉川子。因為喜歡喝茶,專心茶事,著有《茶譜》,被人們稱為「茶仙」,與當時的《茶經》作者陸羽—「茶聖」齊名。
盧仝出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範陽人。早年隱少室山,後遷居洛陽。自小家境貧困,靠鄰僧贈米度日,破屋數間卻圖書滿架,終日苦讀博覽經書,善工詩精文,不願仕進。他經常帶著僕人遊山尋蹤,放野自然,奇異豪爽,《玉川子集》就是記錄了他對自然的觀察和情趣,目光獨到行詩浪漫。更有反映朝政與民生疾苦,風格奇特,近似散文的「唐詩體」,自成一家。有「讀者難解,識者易知。」之說,後人仿效比擬,遂成一格宗師。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整首詩最精彩的部分。
唐元和六年,盧仝收到好友諫議大夫孟簡寄送來的茶葉,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品新茗,甘甜鮮爽的美妙意境,豪爽通透,文思泉湧,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產生。詩中盧仝將品茶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奧妙之處描繪的出神入化,酣暢淋漓。第一碗到第七碗品茗感覺各不相同,愉悅審美層層遞進。從口腹之慾升華到精神享受,從世俗凡塵暢想期許將來,百慮千愁、萬般情結都化解具散,變成清風徐徐、飄飄欲仙。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般的美妙境界,展露了詩人對人生的豁達和胸臆。茶賦予詩人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把飲茶方法和文化推向了高潮。
聞道新年入山裡,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整首詩的第二部分詩句中還提到古人為了嘗鮮,驚蟄後就開始採摘茶芽尖,摘鮮晾乾後包裹封放,這樣就能保存茶的精華不被壞,喝的時候不失鮮爽而浪費糟蹋。對茶的早嫩鮮爽、味甘滋潤的推崇和摯愛。
茶的藥理作用也在詩中充分體現:「四碗發輕汗、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有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些都是詩人自身喝茶的身體反應,進一步驗證了當時與他齊名的茶聖陸羽《茶經》所說——「茶,南方之佳木。茶,藥也。」並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這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對茶的功用,就有明確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梁代名醫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輕身換骨」。這雖有些誇張,但也說明喝茶有活血、通氣、提神醒腦等等藥理作用,是中華民族的聰明積累和隗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制茶品茶之經驗。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因此盧仝在日本久負盛名。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盧仝故裡」碑震懾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殘害。當年有一天,日本鬼子從南門進了村,一路燒殺搶擄還殺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隊鬼子兵從村外向村東門走來,準備再次進村搶掠。奇怪的是,當他們走到「盧仝故裡」碑前卻停下了,領頭的鬼子軍官端詳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跡之後,竟彎腰向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領鬼子兵匆匆離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場災禍。這個故事讓人心生感動,盧仝溫和但強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後化解屠殺,使兇殘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盧仝煮茶圖》
《盧仝煮茶圖》是四百多年後元代錢選畫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中呈現盧仝剛剛收到好友孟諫議遣人送來的陽羨茶,迫不及待地烹茶品茗的典故 。畫中盧仝一派崖穴高士形貌。白衣長鬃,在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右為茶盞,旁立一人,顯然是孟諫議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僕正在烹茶。盧仝指點僕人烹茶。畫中人物三位,目光都投向烹茶的茶爐,形成視覺焦點。這幅畫藉助唐人筆法,線條細勻柔和,人物衣飾,精巧工致,文雅端正。
整個畫面構圖簡練,格調高古,清晰呈現了盧仝置於山野崖畔,深刻體現了盧仝「持才能深藏不市(盧仝的好友韓愈語)超逸襟懷。同時反映出盧仝在濟源老家放野隨性的閒適生活。
畫上半部有清乾隆皇帝乙巳(1785年)仲秋的題詩:「紗帽籠頭卻白衣,綠天消夏汗無揮。劉圖牟仿事權置,孟贈盧烹韻庶幾。卷易幀斯奚不可,詩傳畫亦豈為非。隱而狂者應無禍,何宿王涯自惹譏。」
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點。後清乾隆帝題跋,更為《盧仝煮茶圖》增添了藝術魅力和收藏價值。
錢選,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師承數位大家: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等等。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因為錢選和盧仝都有卓絕之能,不櫛進士,有「隔代相知、氣味相投」之美譽。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景如境,
人入畫,
郊外踏青的你,
又是誰的詩誰的畫,
讓我們走進唐宋元明清,
邂遇古人、邂逅自己。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生活六項(建築、庭院、空間、家具、素食、服飾)和藝術六項(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手藝、法物)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