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有個「地底世界」
北環環隧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實現人車分流緩解地面擁堵
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個「地底世界」——北環環隧地下綜合管廊,智能停車、垃圾處理、監控指揮……三層環廊系統功能齊備。這是全市首個涵蓋城市道路交通與市政職能於一體的地下三層環廊,由北京新奧集團規劃、設計、建設。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北環環隧於2013年底主體完工,正在試運行階段,預計將在明年投入使用。
管廊三層分明
「今年『7·20』暴雨,北環環隧裡一點兒水都沒有。」北京新奧通城房地產開發公司辦公室主任許健雄說,這個小例子說明了這個三層環廊系統的「先進」。近日,記者探訪了尚未正式啟用的北環環隧,在巨大的地下空間裡,行車道層、設備夾層、綜合管廊層三層分明,既有機動車通行的交通廊道,又有智能停車體系,還有水、電、氣、垃圾等管線集於一體的地下綜合管廊,儼然一個秩序分明、運轉高效的「地下王國」。
停車智能快速
許健雄介紹說,北環環隧實現了地下交通、建築空間、綜合管廊系統的有機結合,通行車輛將被引入地下,實現人車分流,緩解該區域的地面擁堵,地面上的市民將可享受更愜意無車的綠色出行環境。而開車的市民也不用擔憂停車難了,有了這麼大的地下空間,加上北京新奧集團打造的智能停車系統採取前進出入庫方法,市民只需把車停到門口,立即由智能科技將車「邊停邊旋轉」到停車位,平均停車時間只用57秒,大大縮短了停車時間。
垃圾真空回收
地下綜合管廊很奇妙,將水、電、氣、垃圾等管線都藏在地底。過去是什麼樣的?每個單位各自為政,每遇到需要維修護理,就要對路面「開膛破肚」,形成一道道「馬路拉鏈」。有了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就不用反覆開挖路面、導致管線事故頻發了。在北環環隧,記者了解到,這裡已建成國內首條區域真空垃圾回收艙,能以每小時70至80公裡的速度吸入垃圾輸送至管網,完全自動化操作保證了垃圾從收集、運輸到處理的完全封閉,杜絕二次汙染,讓通州新城的商務中心區「告別」垃圾箱。
享受青葉伏波
在北環環隧的地面上,北關大道跨通惠河橋以「柳葉」為設計母題,展現水鄉「柳葉隨波」、「龍舟撐出柳蔭來」的意境,通州市民未來可在無車的環境裡享受「青葉伏波」美景。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則寓意為「千荷瀉露」。這兩座景觀橋梁已基本完工,計劃今年底全部完工,建成後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標性建築物。
記者了解到,本市目前共有五條建成和在建市政綜合管廊,其中奧體文化商務園區地下綜合管廊、商務中心區北環環隧地下綜合管廊等三條管廊,均由北京新奧集團負責設計、投資、建設和管理。
北京晨報記者 王海亮
-相關新聞
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被動房
北京晨報訊(記者 王萍)通過採用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更好的門、窗、屋頂,以及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讓房屋告別暖氣、空調,實現冬暖夏涼。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與德國被動房研究所被動房項目合作交流會」舉行。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將規劃建設這種「被動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築」,也被稱為被動房。
被動式建築作為當今世界具有領先技術優勢的建築,具有「超低耗能、高舒適度、微排放」的特點。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現規劃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築,項目建成後,建築節能率在現行公建節能65%的基礎上再節能60%。據介紹,日前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民用建築節能發展規劃》,未來五年,本市將開展不少於30萬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築示範。
據悉,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擬與德國被動房研究所就行政辦公區內被動房項目開展技術合作,委託被動房研究所為被動房項目提供技術諮詢、培訓和審核、認證服務。通過項目合作,中方將學習世界建築節能的先進理念、技術和經驗,培養被動房設計、施工一體化專業隊伍,並結合項目,開展標準體系研究,為北京市出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設計標準、施工規程、驗收規範等提供技術支持。
-名詞解釋
何為被動房?
被動房是指適應氣候特徵和自然條件,通過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能更高的圍護結構,採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供暖供冷需求,並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並能滿足綠色建築基本要求的建築。
據悉,2020年歐盟27個國家將全部採用被動房標準建設,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被動房也日益增多。目前被動房在各個氣候區都有發展,從寒帶地區的加拿大,到熱帶地區的墨西哥,都可以見到被動房。在布魯塞爾、紐約等大城市,也不斷有新的被動房進入規劃或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