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姑娘看完淨值 差點一夜沒睡
都市快報
「基金」連續三天登上了微博熱搜
基金討論區:這周基民們損失慘重
近日,「基金」一詞罕見地連續三天登上了微博熱搜。熱搜的背後,是近期基金銷售火爆。本周以來,新發權益基金接連放出天量募集規模。繼本周一即7月13日南方核心成長混合基金引來386億元資金追捧、華安聚優精選也有近300億元認購規模之後,本周三即7月15日,鵬華、平安旗下新基金迎來超200億元的認購量,本周最後一個工作日(7月17日),匯添富再向市場輸送近200億級別入市「彈藥」。
市場回調不改基民入市決心。而以90後、95後為代表的新基民正在跑步入場。快報記者採訪了4位90後新基民,入場半年到一年,來看看他們的炒基故事和投資心態。
「一點點錢沒在怕的,給自己的目標是,重在參與。」
焦小姐:入場1年,先後養多隻「小雞」幾乎買下整個大盤
我從去年這個時候開始「養雞」(即投資基金),堅持定投,到現在有3萬元場外基金。目前累計收益百分之十幾,一部分已經落袋為安。「小韭菜」後市看漲,一點點錢沒在怕的,給自己的目標是,重在參與。
我先後養了多隻「小雞」,差不多買下了整個大盤,以行業主題基金為主。之前買過中證500之類的寬基和基金經理自己挑選的那種,感覺把握不好,最後還是選擇了主題基金,白酒、醫療、證券、軍工、煤炭、有色都買過。
我只會看線,歷史總是相似的,跑快點就行,像證券、有色板塊,經常暴漲暴跌,所以做一段時間,小有盈利就跑了。目前半導體晶片、新能源和醫療主題基金還在持有。
後續可能還會加倉,要看市場漲跌,也看大家怎麼說,如果情緒低迷,我也不太敢加了。
7月15日、7月16日,一隻重倉半導體板塊的「網紅基」接連暴跌,蠶食了不少收益。但我還是比較看好後市行情的,只要拿住就能解套,還能一山更比一山高。
「今年開始定投基金,大漲後反而不敢買了。」
張小姐:年初開始定投,收益率10%
我是個理財小白,最近一年時間,表姐把投資當成副業,一直建議我做基金定投,我就跟著她買。今年年初開始,在支付寶上陸續買了4隻基金,並且設置了自動定投。
上上周,股市突然暴漲,大家都說牛市來了,我開心之餘,心裡也有點隱隱不安,大漲後就把定投基金停了,打算等後面回調了再買。我當時跟表姐說了這個想法,表姐還開玩笑說,「你都有這個覺悟了,是不是牛市見頂了。」
我不太去關注基金帳戶的收益,有一搭沒一搭看兩眼,最好的時候有16%的收益率,這兩天都是跌的,掉到10%左右。
對了,7月15日大盤跌了一些,我開始補倉,第二天跌得更兇,貌似補早了,所以我又停止買入,再看看吧。我對基金不是很懂,只能慢慢摸索。
「原本是看米蘭·昆德拉的文藝女,現在在圖書館借了一堆理財書。」
蔡蔡:本金1萬多元,入場不到一年
我有個微信群,裡面都是一幫同齡朋友,似乎除了我,大家都很有理財頭腦。去年10月左右,我通過一家銀行的手機App買了人生中第一隻基金,由於是新手,不敢多投,只買了700多元,剛開始盈利非常少,甚至跑不過銀行的T+0理財。
今年1月份我買了第二隻和第三隻基金,分別買了4000多元和1000多元。昨天我剛把1000多元那隻贖回了,半年時間只賺了4元錢,這點收益還不如投餘額寶。我覺得我就是個反向指標,經常買了就跌,賣了就漲。
今年2月份,我在支付寶上又買了一隻,目前正在穩步盈利中。前段時間,有個炒股的朋友給我推薦了白酒基金,我又入手了,一開始還算不錯,但最近幾天跌得厲害。這樣我前前後後,買基金投入本金1萬多元。
總的來說,我挑選基金就是看緣分,「佛系炒基」,因為不懂,更多的是看銀行App和支付寶的推薦。不過,我也認識到了這方面的不足,目前正在努力學習。說實話以前我是一個小資文藝女,去圖書館看的書都是米蘭·昆德拉之類的,而現在借了一堆理財類的書籍回家慢慢啃,微信訂閱號有三分之一都是理財類的,但看了一段時間,似乎還是沒找到竅門,我可能需要系統性地學習金融知識。
最近都喊牛市來了,我買的基金淨值波動更大了,我忍不住每天熬到半夜十二點看收益,7月14日那天跌了,我差點一夜沒睡。目前平均收益率20%,最好的一隻基金已經有30%了。
說到我的那個理財微信群,裡面有個大學同學,她也就7萬元本金,前段時間就幾天工夫賺了一隻LV包包,後來她把所有的股票都清倉了,落袋為安。我很羨慕人家的理財能力。相比之下,我父母就非常保守,他們甚至覺得我買基金裡的錢太多了,其實也就1萬元錢,不到總盤子的十分之一。
「牛市來不來無所謂,選擇基金就做好了長期投資的準備。」
文文:給銀行理財挪窩,不愛追爆款基金
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不太喜歡去追逐爆款基金。身邊很多人買了諾安和銀河基金,確實賺了不少,但我不敢追,科技股整體估值比較高,我知道成長股值得擁有更高的估值,但幾百倍的PE(市盈率)還是超出了我的認知。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範圍以外的錢,我很贊同這點。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買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他們投資經驗豐富,穿越牛熊,多年業績穩定。這類基金往往在牛市不會有太突出的表現,但我無所謂牛不牛市,選擇了基金就做好了長期投資的準備。
今年開始,我把不少銀行理財的錢挪到了基金裡,慢慢加倉。沒有經歷暴漲暴跌,整體收益接近20%,我非常滿意。而7月16日的大跌,我認為這是一個「黃金坑」,在原本定額定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部分。
90後炒基 喜歡快進快出
專業人士提示 買基金是長期投資
上周五開始,A股明顯回調,7月16日上證指數、創業板指分別大跌4.5%、5.93%,一些前期頗受基民喜愛的網紅基金連續兩天累計跌幅超15%,消費、科技、醫藥主題無一倖免,基民們損失慘重,申購、贖回大量激增,甚至讓一些線上代銷渠道數據出現了bug。據了解,該代銷渠道客戶超過30%為90後。
作為新基民的中堅力量,90後基金投資都是什麼風格?記者在小範圍內做了調查,結合微博、基金討論區信息發現,90後基民喜歡購買多隻基金,不少是科技、白酒、醫藥、券商等主題基金,「諾安成長」「招商白酒」「銀河創新」被屢屢提及,由於踩對了行業,確實賺到了錢。具體基金選擇上,以銀行手機App、支付寶和朋友推薦為主。相比於單筆基金投資,他們更喜歡定投。
社交平臺上,90後的投資風格更是被貼上了「快進快出」、「把基金當股票炒」的標籤,引發網友熱議。一位大V在微博上說,「有不少90後,買基金只做7天的短線操作,不會選股,就看新聞,新聞講的產業瞎分析一通就買了。都是直接在支付寶和天天基金上買。認購贖回手續費1個點,一星期賺5個點、7個點,值了!然後群裡興高採烈地討論,跟風買下一個。」
這個說法得到了多家銀行理財經理的認同。「相比之下,90後客戶理財上的想法更獨立,風險承受能力也更高。」一位理財經理認為。
「最重要的是,選擇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基金。比如你是激進型投資者,選擇操作風格相對激進的基金,比如一些當下熱門的主題基金,可能會取得不錯的超額收益,如果你是偏保守的,追高買入這類基金可能會傷得很深。但無論如何,快進快出的短線頻繁操作,建議還是謹慎。」 一位理財經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