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官僚世家,祖父康贊修,官至連州訓導;其父康達初,官任江西補用知縣,在家庭的影響下,康有為接受傳統教育,5歲時,就熟讀唐詩百首,太平天國失敗後,他才十幾歲,但也有一腔抱負。
光緒五年(1879年)康有為開始接觸西方思想,他開始外出遊歷,廣交天下豪傑,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康有為開始初步形成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中法戰爭爆發之後,康有為痛心疾首,他也借著參加順天鄉試,上書光緒帝。
但上書並沒有送到光緒帝手中,但康有為通過了鄉試,於是康有為又借著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名1300名舉人發動「公車上書」,但頑固派從中阻礙,光緒帝依舊沒有看到,不久放榜,康有為中進士,他入朝就職。
進入朝中,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終於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任命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開始戊戌變法,又可以稱為百日維新,慈禧回京知道這件事後,立刻囚禁了光緒,而康有為也逃亡海外。
1904年,康有為來到北歐的瑞典,他也被這裡的風情所吸引,在康有為的遊記當中寫道:瑞典百千萬億島,樓臺無數月明中……島外有湖湖外島,山中為市市中山……欲徒宅居之。
康有為想留在這裡長久居住,於是就買下了斯德哥爾摩東南面的海濱小鎮沙丘巴登的一座小島,並且在小島上建起了一座中國式的園林,取名「北海草堂」,雖然那個時代物價不是很高,但一座小島也不便宜。
據悉,當年康有為買下小島時一共花費了28000克朗,修建園林花費了8000克朗,對於瑞典的克朗很多人都沒有概念,按照現在的比例來看,1克朗相當於0.7元人民幣,那時候康有為買下一座小島大約花費了3萬元左右。
按照民國時期的物價來看,最少也要翻個50倍左右,也就是150萬,花費150萬,康有為眼都不眨一下,而康有為在小島上生活了3年,現在100多年過去了,康有為的小島又怎樣了呢?
康有為島上的「北海草堂」在波羅的海風腐蝕下已經難尋蹤跡,該島也被瑞典收了回去,據說幾十年前這坐小島建造了一座飯店,但在一場大火下,飯店也被焚毀,根據記載康有為是第三個來瑞典的華人。
現在一些當地康姓後人都將「康有為島」視為家珍,他們也習慣性的稱這座小島為康有為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