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提起康有為,許多人肯定知道他與清朝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但戊戌六君子血濺菜市口後,康有為也隨之銷聲匿跡。康有為既然沒有死在菜市口那他去了哪裡?又在做什麼呢?
康有為梁啓超這對師徒早早得知慈禧太后將要抓捕戊戌變法的人並斬首示眾這個消息,於是收起行囊開始了奔波逃亡之路。但不同的是,梁啓超是在政變當天得知消息,並勸說譚嗣同一起離開,結果譚嗣同死在了菜市口,梁啓超匆匆登上了日本軍艦。
而康有為是被光緒帝保住的,並在事發前三天出逃。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擔心變法有變,經過艱難思考,最終決定派康有為遠行去上海辦事。康有為初時還不明其意,直到後來收到了光緒帝的衣帶詔才明白變法失敗,於是踏上了遠渡重洋的遊船。本來以為只是出行辦事的康有為,帶了一些盤纏,並在上海受到了當地官員的友好接待,因此他遠渡重洋前往歐洲逃亡時,是攜帶了很多錢財的。
遠渡重洋的康有為還是一心向著光緒帝,因此他後來在加拿大組建了「保皇會」,但他畢竟是逃命奔波之人,光緒帝在戊戌變法後不久又失去權力,最後又慘死瀛臺,因此加拿大的「保皇會」並沒有什麼建設成就。除了待在加拿大,康有為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各國「旅遊」,他的逃難之旅並不慌張,因此他在逃難期間還寫了很多文章用來探討西方各國的政治學說。西方從人到物,從政治到經濟,從藝術到文學,都與東方的清王朝太不一樣了。
康有為流浪在外不能回到故土,尤其還是與故鄉截然不同的歐洲列國,內心自然十分苦悶。因此,他試圖在西方世界裡找到一點有著東方味道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公園。西方的公園在梁啓超看來有點類似東方的園林,都會栽種樹木、修建池塘,都有專人擺弄花枝、培育植物,都可以供人遊玩,相聚休閒。因為這個原因,康有為每到一處,必會尋找當地的公園去遊玩。
但公園和園林相比,不同的地方還是太多太多。再說西方的公園無論怎麼修建都始終缺少東方園林的瑰麗與意境。康有為在外流浪了16年,這16年來都「獨在異鄉為異客」,漂泊太久的他不必「每逢佳節」都會「倍思親」。流亡16年的他終於決定不再四處奔波,他幾經思量,最終決定在當時遠離戰火,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瑞典買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修建「北海草堂」。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起名北海草堂,是為了紀念遠在天邊的故鄉,當時的北京,也就是北平,有一個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北海園林,北海園林如今是北海公園,北海公園已經有千年歷史,飽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園林文化的濃濃底蘊。
康有為花兩億美元買下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小島,與北海一樣擁有很多的島嶼很多的水域,在島上修建的中式北海草堂,終於使康有為有了如在故鄉的感覺。他選擇了停下腳步,在此地一待,就是三年。三年裡他專心寫作,將遊歷西方各國的經歷見識與文化體驗寫成了《歐洲十一國遊記》。
康有為一生做了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那就是戊戌變法,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變法本身的意義卻是十分珍貴的。此後康有為大半生都用在了流亡路上,庇護他的光緒帝也早早離開人世,康有為有家而不能回,最終只能選擇在千裡之外的瑞典停下腳步,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但若是不離開故鄉,戊戌六君子說不定就變成了戊戌七君子。當時的清王朝早已經是末日黃昏之時,戊戌變法洋務運動都沒能拯救大廈將頹的清王朝,歷史洪流奔騰不息,又豈是人力可以改寫。
可憐康有為一生奔波,最後北海草堂也隨風而逝,化為遠在天邊的一縷晚清遺煙。現在的北海草堂已經不在,康有為島也早已更名為"Restaurangholmen",意為"飯店島"。主權也已經被瑞典收回,這座島的名字和詩意的北海草堂沒有半點關係,只有當地華人還願意稱為康有為島。
參考資料:《鄉思》北宋·李覯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