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新聞,啞然失笑。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8.54億網民中,超過七成月收入不足5000元,其中無收入及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網民群體佔比為19.9%,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合計佔比超過三分之一,為3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佔比為27.2%。
8.5億的樣本已經足夠大了,大到覆蓋我們所有人,也就是說,假如你現在一個月能掙5000塊錢,妥妥的就算「高收入」群體。
這似乎與我們的常識不太符合,細想起來,卻又在情理之中,筆者認為,原因在於人們都過於看重「資產」,而輕視「現金流」。
什麼意思呢?談起家庭財富,把房子的市值算上,大家都是百萬甚至千萬富翁,談起工資和收入,又一個比一個「緊張」,是不動產的持續增值,給人們帶來了「幻覺」。
然而,接近300萬億的住房市值,大部分都是由購房者的「信用」創造,槓桿越高,支撐這些財富的基礎就越鬆動。
更何況,幾十層的樓房,高層住宅,以後極有可能會變成「蜂窩房」。
何為「蜂窩房」?按筆者理解,是人群密集、水洩不通、高容積率、人均居住面積越來越低、居民層次下降、水電暖氣老化、小區綠化基礎設施無人維護。
這並非誇張,過去十年以來,我們都低估了城市化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人口總量方面,截止2018年,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武漢、石家莊、哈爾濱、西安最多,均在千萬以上,其中,重慶市達到了3100萬,北京和上海超過了2000萬。杭州、青島、南京、東莞、瀋陽、寧波、長沙和合肥人口均在800萬以上。
數千萬人的城市,在可預見的未來,總量還會繼續增長,隨著集聚效應不斷提升,人口湧入速度只會增,不會減。
事實上,不光是北上廣深,近十年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城市,合肥、鄭州、成都、太原赫然在列,人口增長率分別為 61.42%、60.47%、36.05%、33.63%。
也就是說,不管是沿海或是中西部人口流出省份,發展的趨勢都是向新一線或省會城市集中,長此以往,日益增加的購房群體自然會壯大,因為舊城拆遷困難,學區資源集中,熱點城市的中心城區庫存供應很難跟得上,「蜂窩房」的可能性自然會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居民層次變動也是個顯著的問題。
最關鍵的原因是住宅老化的速度過快,我們現在不妨看看房齡超過20年以上的「老破小」,居住的不便程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不管是多層、小高層還是高層,不管是步梯、電梯還是加裝的電梯,都顯得越來越陳舊,小區內設施變差的同時,人員流動也會加快。
以中小城市為例,因為城區較小,開發新城區難度較低,市內的學校、醫院、商圈極易發生轉移,人們的通勤成本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所以,未來小城市中心的高層小戶型,必然會出現居民層次的變化,比如年輕人更傾向於新城區,留在老城區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針對高層住宅的問題,早在50年前,建築大師梁思成通過「兩句話」就給出了答案。
據《中國建設報》9月3日報導,建築大師梁思成在50年前曾發表文章指出:機械化施工不但影響到房屋本身的設計,而且也影響到房屋組群的規劃。本來標準設計的房屋就夠「千篇一律」的了,如果再呆板地排成行列式,那麼,不但孩子,就連大人也恐怕找不到自己的家。
梁思成認為,在「設計標準化,構件預製工廠化,施工機械化」的前提下,圓滿地處理建築物藝術效果的問題,在「千篇一律」中取得「千變萬化」,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答解的課題,需要作巨大努力。
「房屋群組規劃不能呆板排列」、在「千篇一律」中取得「千變萬化」,這兩句話,就把如今高層住宅的問題講透了。
數據顯示,我國8層以上、超過24米的高層建築有34.7萬幢、百米以上超高層6000多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早在2000年時,上海新建住宅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已佔了53%,2004年,北京高層住宅的比例也已經佔到住宅總數的63%。
西部新一線城市重慶,一度擁有全國第三的高層建築數量和第一的密度,同屬熱點城市的南京,早在2011年,已有高層建築4978棟,其中2300棟為住宅。
這麼多密密麻麻且重複的高樓,既帶來了人口的集聚、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中產階層的快速壯大、城鎮化進程迅速提高,同時又產生了種種的問題,從側面似乎也印證了梁思成的看法。
建築大師的答案很明確,「兩者兼顧」。
按照個人的想法,顧及到以後高層住宅可能出現的問題,我甚至有了想馬上換房的衝動。然而,做起來又談何容易?
學區束縛了我們的行走半徑,想紮根城市就必須選擇高層居住,回家鄉蓋房?不現實,去城郊新區居住?更不適合剛需,對每個在樓市中摸爬滾打的購房者來說,這是一道沒有答案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