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5日訊 2014年連續發生的兩起「馬航失聯事件」,由於馬來西亞當局在善後處理上不當,引起中國大陸各界人士的廣泛批評,包括名人、明星、普通百姓在內,均號召發起對馬來西亞的抵制活動。
隨著這一事件發酵,中國遊客赴馬旅遊進入「寒冬期」,馬來西亞從曾經最受歡迎旅遊目的之一,逐漸淪落到被邊緣化。
中國作為馬來西亞第三大客源市場,全球出境遊消費世界第一,給馬來西亞貢獻了6%的旅遊業收入,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4%。但受馬航事故的影響,據媒體報導,僅2014年1至10月,前往馬來西亞的中國遊客數量就下降了11%。
面對低迷的中國市場,馬來西亞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從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馬來西亞針對中國遊客進行為期6個月的團隊免籤政策。中國遊客赴馬旅遊不僅可享受最短提前5天報名就可出行的便利,更可以在籤證手續辦理方面享受相關優惠。
但問題是,面對中國遊客對馬來西亞的「安全擔憂」與「信任危機」,馬來西亞想提振旅遊市場,特別是想挽回中國遊客的青睞和信心,僅憑在籤證方面做文章,恐怕是遠遠不夠的。
馬來西亞重振雄風的榜樣
「馬來西亞:亞洲魅力所在!」
這是馬來西亞充滿自信和雄心的旅遊形象宣傳口號,它代表著這個只有330257平方公裡國土面積,卻集聚著迷人的海島沙灘、垂涎欲滴的美食誘惑、充滿現代建築精髓的城市風光、原始熱帶叢林蘊含的大自然寶藏,以及多元化新興工業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等構築起的多元化旅遊目的地國,給予遊客的全新探索與精神引領。也因此,馬來西亞一直是亞洲旅遊的重鎮,由於地緣關係,也是中國遊客出境遊的主要目的地。
對於敏感的旅遊業來說,災難猛於虎。它嚴重打擊了當地經濟發展,也讓人們對該地的環境安全產生質疑和不信任。2014年是馬來西亞旅遊的「災難年」。兩起馬航空難、一起沙巴海島綁架案掀起的波瀾,已然讓馬來西亞旅遊市場指數(TMI)跌破四年來最低值。
如何消除大眾疑慮,收復民心,提振旅遊市場?日本面對災後旅遊奇蹟般的復原能力,或許具有借鑑意義。
2011年,日本發生的「3 11大地震」,給日本經濟造成了致命打擊,日本旅遊業基本處於中斷狀態。但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日本旅遊市場的各項數據已經恢復到往年的80%。日本憑何方法創造了這一奇蹟呢?
一是及時發布信息,消除負面輿論。讓世界了解日本現狀,客觀上為遊客創造了一個安全安心的旅遊環境,對災後旅遊業的恢復有著重要意義。
二是借名人效應,化解公關危機。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通過外交活動,邀請各國政要和旅遊人士進行訪日活動,保持與客源國積極互動。
三是現身說法,借力在日留學生做宣傳。通過走「群眾路線」,一方面徵集完善旅遊服務建議,另一方面號召留學生運用新媒體把日本良好的旅遊環境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來日旅遊觀光。
日本之所以能化解危機,讓旅遊業快速重振旗鼓,原因正如時任日本觀光廳長官溝畑宏所說:「這是日本官民一起努力的結果!」
這與馬來西亞在空難發生後的應對策略形成鮮明對比。顯然,僅憑表面的「物質刺激」並不能激發民眾赴馬的積極性,對於旅行社、批發商而言不能雪中送炭,缺少刺激消費賣點;而對其旅遊觀望態度的遊客,也不會因為一丁點的利益讓渡,而選擇欣然前往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目的地旅遊。
馬來西亞旅遊如何走出低迷現狀
對於馬來西亞旅遊業目前的低迷,我認為,首要問題是,給遊客一個安全、放心的旅遊環境。除此之外,更需要在完善服務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多種宣傳途徑等方面實現「災難逆襲」,讓遊客不僅看到政府解決危機事件的誠意,更能體驗到「災難倒逼效應」下馬來西亞旅遊的整體優化。
一、構建完善的大交通體系
馬來西亞航空、亞洲航空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兩家航空公司,受「馬航事件」影響,很多遊客不願意乘坐馬航班機。這一效應也直接導致在中國流行多年的「新馬泰」旅遊改頭換面,被「新越泰」取代。
而赴馬遊客量的減少,直接導致馬來西亞航線乘客量的銳減,又迫使一些中國航空公司暫時停飛該航線。如此,馬來西亞的航空業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進而導致旅遊業的下滑。
馬來西亞應該加強「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旅遊交通體系的重構,實現「交通安全」的印象重塑,而不是深陷航空泥沼一籌莫展。
二、提供優質的旅遊服務
馬來西亞旅遊在經歷空難後到底怎樣?去了才知道。
根據公布的馬來西亞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在未來5年,馬來西亞政府將投入1500億馬幣用於基礎設施、公共運輸等領域。馬來西亞旅遊局提出「我們是主人」理念來強化旅遊服務人員的素質。
將這些經費和理念落到實處,提升旅遊的安全性,加大對遊客的保護力度,更好服務於願意來此地深度遊的遊客,經由他們的親身體驗,以安全、有序、舒適的服務換取世界遊客的好口碑,勝於一切利益讓渡之誘惑和花錢宣傳之舉措。
三、強化安全的政策保障
旅遊業對馬來西亞國家整體發展至關重要。旅遊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始終處於國家戰略層面,連接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馬來西亞政府採取設立旅遊基礎設施基金、旅遊專項發展基金和稅收優惠等財政手段促進旅遊的發展。
但除此之外,馬來西亞當前最需要做的是,通過出臺利好政策,加強與周邊國家,尤其是主要客源地國的聯動與交流,借世界之力來完成「旅遊安全」、「服務靠譜」的形象重塑,而不是在危機之後仍然孤軍奮戰,自我吆喝。
四、加強對外營銷力度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即將到來,災難等一系列負面信息造成的影響逐漸進入緩衝期,馬來西亞恰恰又是適合中國遊客冬季遊的重要目的地。馬來西亞應當適時抓住機會,擴大宣傳渠道,增強傳播力度,讓中國遊客看到馬來西亞旅遊正煥發的生機。
同時,馬來西亞應積極對接中國「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融入東協區域旅遊合作,與周邊國家及主要客源國形成互聯互通、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體。並借鑑民間力量,放大新媒體傳播效應,利用留學生海外關係、社會名人國際互動,強化傳播內容,通過促進民間群體文化交流,讓遊客重拾對馬來西亞旅遊的信心。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災難具有偶發性,它可能會發生在任何國家,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對整個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形成致命的打擊,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也會直接影響到法國旅遊業的發展。
而不同國家或地區由於在災難後採用的處理方式不同,影響的時間跨度與輻射廣度也有所不懂,有些是短期的,淺層次的,有些是長期的,毀滅性的。旅遊業本身具有的敏感性特徵,在災難面前表現得更加直接、鮮明。
馬來西亞旅遊業的災後重振,或許能給全世界旅遊提供一個「危機公關」的經典樣板,但現在看來,尚未找到「短期重塑」的策略體系。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災難旅行地的重生之路上,馬來西亞,並不孤獨。(岑梅 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