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氏入閩歷史淵源

2020-12-07 錦屏山下

嚴姓,源於莊姓,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據考究,嚴姓主要有兩大支:古嚴國和羋姓。莊、嚴氏族遠古始祖是黃帝,而後是黃帝-昌意-顓頊-伯稱-老童-吳回(祝融)-陸終-季連。季連得姓羋,羋季連之後代羋鬻熊,晚年成為周文王帝師。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因對建立周朝有功,羋鬻熊後裔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成為楚王。楚國第十二代稱為楚武王,又傳五代至羋熊旅即楚莊王。楚國在楚莊王治理之下,疆土逐漸擴展,從湖廣一直擴展到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成為五霸之主。其後代子孫以諡為姓,這就是莊姓源流。

史載,東漢時,因避諱漢明帝劉莊,命天下莊姓改為嚴姓,奉嚴忌為始祖。魏晉時期,部分嚴姓恢復莊姓,故有「莊嚴一家」之說。嚴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等省居多,三省嚴姓人口佔中國漢族嚴姓人口數量逾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嚴姓始有從福建、廣東渡海入臺,雍正和乾隆年間,入臺者數量漸增,多居臺北、苗慄、南投、嘉義等地。史載,嚴氏最早入閩於西漢武帝初。中大夫嚴助受命平定東甌之亂,後任會稽郡太守,轄江蘇的長江以南東部、浙江大部、福建全省。其家族後裔逐漸播遷浙江、福建各地。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部分地設晉安郡,以原豐(今福州市)為治所,嚴高(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為首任太守。在福州仼職期間,嚴高勤政愛民,政績斐然,特別是擴建福州城池開鑿東、西兩湖,惠及百姓,為後人所稱頌。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晉王室的南移,大批中原漢族先民也紛紛南下避難,嚴姓族人也逐漸南徙。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入閩的嚴氏有固始嚴輔入閩遷侯官、固始嚴懷英及嚴子陵後裔入閩、虔化嚴文藻避「黃巢之亂」入閩遷寧化:

1、固始嚴輔入閩遷侯官: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河南光州固始嚴輔攜族人入閩遷侯官(今福州)為官。其後裔衍遷閩清、尤溪、永泰、仙遊、福清、莆田、大田、南平、龍巖、邵武、江西分宜等地。歷經閩清嚴阪—永春—德化等地,至十五世,德化分江、淮、河、漢四房。江房移遷莆田府、淮房遷福清江陰海嶼、河房遷仙遊嚴市、漢房遷邵武(宋時有嚴仁、嚴羽、嚴參,世稱邵武「三嚴」)。

嚴姓最早入沈川縣(民國尤溪,今漳州龍海)定居的始祖為嚴輔的二世孫嚴思永。嚴思永(字逢吉)於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由侯官縣(今福州)入遷尤溪(今漳州龍海)廿三都西華嚴阪定居,生兩子嚴憬、嚴慵。嚴憬定居尤溪西華,嚴慵回遷河南固始縣。嚴憬生3子:嚴祖、嚴欽、嚴稚。長子嚴祖於尤溪西華嚴阪定居立祠,繁衍後代。嚴欽遷沙縣定居,嚴稚遷仙遊縣定居。嚴祖的後裔遷居尤溪縣內外各地定居。閩侯縣也是尤溪西華嚴姓的主要發源地,嚴思永後裔有嚴椿、嚴仙藜父子等名人。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嚴輔二十三世孫嚴恩遷入仙遊蓋尾沙園村,披荊斬棘,艱辛創業,蔚成望族仙遊嚴氏望族。嚴恩公的第三世孫大房名赤,住沙園西邊為大路(今昌山村)。嚴恩公的第三世孫小房名治祖,住沙園東邊為小路(古沙峰,今杉尾)。

2、固始嚴懷英及嚴子陵後裔入閩:

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縣嚴懷英及嚴子陵三十八世孫嚴毓爽、嚴毓繼兄弟,隨王緒軍入福建漳州,後隨王潮、王審知兄弟起兵,後定居閩西,其後裔播遷閩西、閩南一帶,稱「十八嚴」,為「福清江陰蘭田嚴氏」。蘭田嚴氏後裔傳至明清兩代,又有遷入莆田溪西定居。

嚴懷英因戰功卓著,官拜朝儀大夫鎮守福州,為福州蓋山鎮陽岐村嚴氏入榕始祖,後代有嚴復、嚴壽華、嚴愷等名人。清乾隆年間,嚴懷英後裔嚴興耀自福州蓋山陽岐遷徙連江二十六都黃岐,2010年已繁衍十三代。

龍巖市永定縣遷祖令明公,嚴子陵公第三十六代裔孫,生於南宋理宗淳禉七年(公元1247年),十三郎次子,慈慶公之孫,湊名萬二郎,號令明,諡厚德,永定楓林塘角肇基之祖。龍巖上杭嚴氏開基始於明朝英宗正統元年(1436),由長汀萬福村的嚴仲信帶領子孫,幾番遷徙,最後才在上杭縣白砂裡棗坑村(現早康村)大埔頭古樓崗紮根。嚴氏後裔於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修建了棗坑嚴氏宗祠(縣級文物),1929年紅四軍在這裡召開了「早康會議」。又於明成化八年(1472),在杭邑下中街釣岡巷下片第三間建「嚴氏家廟」。龍巖上杭開基的嚴氏共有三支:第一支就是白砂早康,早康嚴氏到清雍正、乾隆年間人丁興旺,事業發達,特別是木材和土紙的大發展,盛銷潮汕、臺灣和東南亞諸國。人口已超四萬人,分遷江西上饒、浙江衢州、廣東龍門、廣東粵北、福建建寧、福建三明(現梅列區漁溪村)。第二支是古田竹嶺凹頭,第三支是古田洋稠園墩背。

3、虔化嚴文藻避「黃巢之亂」入閩遷寧化:

唐代時,嚴常景為虔州教授,辭仕後留居江西虔州。其孫嚴文藻為避「黃巢之亂」遷居福建三明寧化石壁嚴家。(《唐宋元間寧化的江西移民》)

據三明永安貢川《嚴氏族譜》載,始祖嚴三五郎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由明溪遷徙浮流(今永安)貢川西郊靛青林定居,為永安嚴氏開基始祖。嚴三五有4個兒子,分為仁、義、禮、智四房,即長子嚴廿四郎為仁房,次子嚴廿五郎為義房,第三子嚴廿六郎為禮房,第四子嚴廿七郎為智房(多居永安,四世孫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房,五世孫嚴子昶移居明溪,其後裔主要落籍在鄧公坑)。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永安嚴氏禮房移居於三明;其後裔主要落籍在梅列、荊西、莘口等地。仁、義二房的後裔去向無從考稽。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福建邵武的嚴添一遷居大田縣的廣平。(見大田廣平《嚴氏族譜》)明洪武元年(1368年),嚴伏三從南劍州沈川邑遷居大田坑園(今大田華坑)。(見大田華坑《嚴氏族譜》)

北宋元祐初年(1086年),永安貢川嚴氏後裔遷居明溪地公坑;北宋末,明溪地公坑嚴氏後裔遷居明溪洋地。(明溪胡坊《天水郡嚴氏族譜》)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永安嚴氏智房的第九世孫嚴小七移居沙縣,其後裔主要落籍在城關、夏茂等地。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永安嚴氏智房的第九世孫嚴和四移居尤溪縣。

明嘉靖己亥年(1539),漢諫議大夫嚴光之後裔,「天水郡仲玉公之子勤公(嚴伯敬),由樂厝頭中垣坪徙居中安,並肇基創建中安祖祠。」勤公為中安嚴氏之始祖。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又有永安嚴氏智房的第十五世孫嚴碧連移居大田。

相關焦點

  • 浙江平陽蕭江莊裡宗親至潘氏入閩始祖文化園謁拜先祖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重陽節即至,懷著對潘氏入閩始祖的敬仰,浙江省平陽縣蕭江莊裡潘氏文化研究會一行160多人,分乘三部大巴,風塵撲撲駛入福建泉州潘氏入閩始祖昭德將軍文化園,受到潘氏文化園建管會主任潘金福、泉州潘氏文化研究會會長潘天津、副會長潘統西、潘駸義、秘書長潘文國、顧問潘毅力、潘文忠以及泉州會辦公室主任潘少華
  • 百姓堂專家談---閩 臺 林 氏 源 流 與 中 原 尋 根
    此後由中原有較大規模入閩的則有:唐總章年間由河南固始隨陳政、元光父子入閩的林孔著(漳州林氏)等;唐末隨王審知兄弟由光州固始入閩的陶江、控鶴、六橋……等林氏;還有不同時期入閩的客家、其他林氏,多達三十餘支系。福建林氏繁衍於全省各地,而以福州、莆田等地最盛。
  • 福州馬尾與臺灣之間的歷史淵源,加強了現在兩地之間的合作
    歷史淵源淵源(一)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是福建省歷史上軍事與海關口岸重鎮,被喻為「省城第一門戶」。1657年,鄭成功與清軍對峙於閩江下遊,閩安古鎮就是當年鄭成功的指揮中樞,後來鄭成功兵敗,率領的這支敗軍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今天的臺灣。
  • 李氏入閩
    春秋時,亡國的越人避難入閩,與閩族融合而稱之為「閩越」人。西晉「永嘉之亂」, 中州板蕩,衣冠入閩者八姓。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唐時,武后篡唐、「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以及後梁代唐和王審知入閩等諸多歷史事件,中原漢人大量南流,其中入閩者更不計其數。
  • 古代的姓和氏是如何來的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通志·氏族略》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 鄒姓和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鄒姓是中華常見姓氏,不過,你可知道這個姓氏與山東的鄒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嗎?而且,這個姓氏與文聖人孔夫子的家世也有著一段淵源,真可謂"頗有來頭"啊!鄒姓是中華常見姓氏之一,排當代姓氏第六十位。歷史名人有古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現代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前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等。與中國的其他許多姓氏一樣,鄒姓有數種來歷,而其主要的來歷不僅與今山東鄒縣有歷史淵源,還繞著一段"聖人"的家世之謎哩。在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中,鄒姓屬於"以邑為氏"。
  • 臺媒:在閩17年聽懂閩南語 習近平與臺灣淵源深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臺灣也有淵源。10月26日訊:據臺灣《旺報》評論文章表示,「閩南民眾常說愛拼才會贏,其中是蘊含著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這是今年9月廈門金磚峰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談話,臺灣民眾聽了超有親近感,習近平對臺淵源深
  • 嚴防嚴控「南大門」 把好入閩第一「關」
    「您好,請出示身份證並測試一下體溫」「謝謝配合,祝您一路順風」……2月6日晚上,在詔安縣瀋海高速公路溪南服務區查驗站,詔安縣交通檢疫組工作人員迎著刺骨的寒風,公安交警手舉停車指示牌、醫護人員手持體溫槍,對著入閩車輛的司乘人員進行身份檢查和體溫檢測,交通執法人員同時登記車牌、司乘人員身份和人數等相關信息,為做好後續跟蹤追溯工作提供了保障。
  • 重慶酉陽縣侯氏淵源小考 ——以楠木鄉巖船溪侯氏為例
    侯年發為紅燕屋基人氏,其子侯春林(已故),其孫侯順昌。族譜內容以涉及王家蓋為主,涉及巖船溪的並不多,只到紅燕屋基的「守」字輩就沒有了。關於中巖船溪和上巖船溪的信息完全沒有。現在已斷代多輩,知情者已無人存留於世,無法續上了。為了理清我巖船溪上谷堂侯氏淵源,筆者不得不多次閱讀和勾畫這一族譜,還要為了一些小小的細節上網查詢對證。
  • 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的淵源關係
    在中化民族的「尊祖」史上,夏后氏尊崇奉祀的宗祖正是黃帝、顓頊、鯀和禹。所以《國語·魯語上》中說「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臺灣的高山族(先住民)也是炎黃子孫,他們和漢族一樣,共同的始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
  • 福州為何被稱為閩都,主要源於三個歷史時期,你知道是哪三個嗎
    近幾年來,在福州繁華的街市上.以「閩都」命名的 樓館店鋪陸續出現,如聳立於古田路東段的高層旅館,取名「閩都大廈」,而位於五一廣場的商業城四樓上新闢的仿古店鋪,也叫「閩都古街」。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固始人王審知,率領部隊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受後梁王朝封為「閩王」。建立了我 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王國」。因首都定於福州, 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
  • 福清姓氏淵源,找尋你姓氏的源頭
    邱 氏 上店邱氏 清乾隆時自仙遊縣歐灣村遷方興裡上店村。 邱厝邱氏 始祖邱端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自永定縣溪南鄉太平裡鑑霞村,遷平南裡五九都邱厝村。 吳 氏 玉塘吳氏 入閩始祖吳祭字孝先,河南光州人,唐工部屯田員外郎,唐乾符時入閩,居莆田黃石錢坡。
  • 大理段氏歷史大揭秘,金庸迷:原來你是如此任性的一燈大師
    一、成立前身以及追根溯源大家都知道,在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中,段氏雖為邊陲小國,但是武學精湛,一陽指六秒神劍等絕學更是代代相傳,並且還有世代出家為僧的傳統,那麼歷史上真正的段家皇族確實如此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 開閩傅氏文化園:閩南地區最大的姓氏文化園——傅氏
    本文來源:寰球傅氏 傅 氏 文 化 展示了歷經千年的繁衍耕耘,傅氏一族在豐州的歷史與街巷上留下了諸多印跡。傅實入閩臨行前,唐僖宗在殿前御賜其唐太宗畫像一幅,以示榮寵,而慰遠行。傅實公將唐僖宗所賜的李世民像供奉於太慰公宮內,每日按儀朝拜,從未間斷。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南安傅氏大宗祠,率先在泉州地區按照按長安結燈的儀式,祝聖天子萬年,點綴生平,與民同樂,歷經1100多年,從不間斷,成為泉州第一燈。
  • 盤點史上8月襲閩的颱風:「蘇」氏入閩前必過臺灣
    縱觀颱風登陸的歷史記錄,從1949年至今,8月登陸福建的颱風絕對不超過2個。而在9月份的記錄中,登陸的颱風還曾經達到過3個。  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8月,無一颱風影響福建,不但打破福建颱風史上的記錄,也創下自1950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65年中首次8月無颱風生成的紀錄。
  • 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
    兩岸聯繫的歷史,以地緣論則數萬年,以血緣論則數百年。臺灣與福建客家人同氣連枝,聲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濃於水」。兩岸客家人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是同一種族的淵源與流派關係。從歷史上看,臺灣客家人的「根」在大陸,福建是他們渡臺的出發點和祖居地。閩臺客家人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係都密不可分。本文就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談點粗淺看法。
  • 「臺車入閩」諸事俱備 - 中國在線
    同時公安部交管局對於「臺車入閩」在嵐辦理臨時機動車號牌的號段已經劃好,我區交管部門目前已經領取臨時號牌和臨時駕駛證、行駛證。據悉,檢疫檢疫部門關於這方面的相關政策也已制定好,「臺車入閩」的相關基礎設施即將完善,「汽車自動噴淋設施」已經採購回來,正安裝中。福州海關已將相關材料提交海關總署,等待批覆。
  • 臺灣文化淵源的歷史路線圖
    何謂「河洛」,雖然《周易·繫辭上傳》云:「河出圖,洛出書」,但根據歷史記錄,「河洛」連用為一詞始自《史記》。   (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封禪書》)   (2)「河雒(洛)之間,人便思之。」(《鄭世家》)   (3)「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自序》)   「三代」是指夏商周,其間形成了夏民族和文化。
  • 廈門港率先實現臺灣自駕遊車輛入閩 10輛臺車入閩遊
    廈門市自駕旅遊協會會長朱國安表示,此次臺車入閩活動標誌著廈門港率先實現了臺灣自駕遊車輛入閩個案常態化。「這是繼今年5月4日,2部臺灣自駕遊車輛從廈門口岸個案入閩開展自駕遊踩線後的又一次成功實踐。」朱國安說。
  • 臺灣方氏根在雲霄陽下
    明崇禎初年,方氏雲陽第十四世孫、雲霄馬鋪大坪溪村人方養,其妻蔡氏攜次子方篤、四子方奪,渡海赴臺灣,後遷金門,衍成一雲陽方氏入臺定居,歷代相沿。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明朝天啟年間就開始有人移入臺灣觀音裡赤山左,「招佃墾耕」繁衍生息。其後裔先後陸續播遷到宜蘭、桃園等地。自清朝收復臺灣統治權以後,大陸人入臺又有較在規模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