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姓,源於莊姓,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據考究,嚴姓主要有兩大支:古嚴國和羋姓。莊、嚴氏族遠古始祖是黃帝,而後是黃帝-昌意-顓頊-伯稱-老童-吳回(祝融)-陸終-季連。季連得姓羋,羋季連之後代羋鬻熊,晚年成為周文王帝師。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因對建立周朝有功,羋鬻熊後裔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建立楚國,成為楚王。楚國第十二代稱為楚武王,又傳五代至羋熊旅即楚莊王。楚國在楚莊王治理之下,疆土逐漸擴展,從湖廣一直擴展到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成為五霸之主。其後代子孫以諡為姓,這就是莊姓源流。
史載,東漢時,因避諱漢明帝劉莊,命天下莊姓改為嚴姓,奉嚴忌為始祖。魏晉時期,部分嚴姓恢復莊姓,故有「莊嚴一家」之說。嚴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等省居多,三省嚴姓人口佔中國漢族嚴姓人口數量逾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嚴姓始有從福建、廣東渡海入臺,雍正和乾隆年間,入臺者數量漸增,多居臺北、苗慄、南投、嘉義等地。史載,嚴氏最早入閩於西漢武帝初。中大夫嚴助受命平定東甌之亂,後任會稽郡太守,轄江蘇的長江以南東部、浙江大部、福建全省。其家族後裔逐漸播遷浙江、福建各地。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部分地設晉安郡,以原豐(今福州市)為治所,嚴高(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為首任太守。在福州仼職期間,嚴高勤政愛民,政績斐然,特別是擴建福州城池開鑿東、西兩湖,惠及百姓,為後人所稱頌。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晉王室的南移,大批中原漢族先民也紛紛南下避難,嚴姓族人也逐漸南徙。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入閩的嚴氏有固始嚴輔入閩遷侯官、固始嚴懷英及嚴子陵後裔入閩、虔化嚴文藻避「黃巢之亂」入閩遷寧化:
1、固始嚴輔入閩遷侯官: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河南光州固始嚴輔攜族人入閩遷侯官(今福州)為官。其後裔衍遷閩清、尤溪、永泰、仙遊、福清、莆田、大田、南平、龍巖、邵武、江西分宜等地。歷經閩清嚴阪—永春—德化等地,至十五世,德化分江、淮、河、漢四房。江房移遷莆田府、淮房遷福清江陰海嶼、河房遷仙遊嚴市、漢房遷邵武(宋時有嚴仁、嚴羽、嚴參,世稱邵武「三嚴」)。
嚴姓最早入沈川縣(民國尤溪,今漳州龍海)定居的始祖為嚴輔的二世孫嚴思永。嚴思永(字逢吉)於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由侯官縣(今福州)入遷尤溪(今漳州龍海)廿三都西華嚴阪定居,生兩子嚴憬、嚴慵。嚴憬定居尤溪西華,嚴慵回遷河南固始縣。嚴憬生3子:嚴祖、嚴欽、嚴稚。長子嚴祖於尤溪西華嚴阪定居立祠,繁衍後代。嚴欽遷沙縣定居,嚴稚遷仙遊縣定居。嚴祖的後裔遷居尤溪縣內外各地定居。閩侯縣也是尤溪西華嚴姓的主要發源地,嚴思永後裔有嚴椿、嚴仙藜父子等名人。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嚴輔二十三世孫嚴恩遷入仙遊蓋尾沙園村,披荊斬棘,艱辛創業,蔚成望族仙遊嚴氏望族。嚴恩公的第三世孫大房名赤,住沙園西邊為大路(今昌山村)。嚴恩公的第三世孫小房名治祖,住沙園東邊為小路(古沙峰,今杉尾)。
2、固始嚴懷英及嚴子陵後裔入閩:
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縣嚴懷英及嚴子陵三十八世孫嚴毓爽、嚴毓繼兄弟,隨王緒軍入福建漳州,後隨王潮、王審知兄弟起兵,後定居閩西,其後裔播遷閩西、閩南一帶,稱「十八嚴」,為「福清江陰蘭田嚴氏」。蘭田嚴氏後裔傳至明清兩代,又有遷入莆田溪西定居。
嚴懷英因戰功卓著,官拜朝儀大夫鎮守福州,為福州蓋山鎮陽岐村嚴氏入榕始祖,後代有嚴復、嚴壽華、嚴愷等名人。清乾隆年間,嚴懷英後裔嚴興耀自福州蓋山陽岐遷徙連江二十六都黃岐,2010年已繁衍十三代。
龍巖市永定縣遷祖令明公,嚴子陵公第三十六代裔孫,生於南宋理宗淳禉七年(公元1247年),十三郎次子,慈慶公之孫,湊名萬二郎,號令明,諡厚德,永定楓林塘角肇基之祖。龍巖上杭嚴氏開基始於明朝英宗正統元年(1436),由長汀萬福村的嚴仲信帶領子孫,幾番遷徙,最後才在上杭縣白砂裡棗坑村(現早康村)大埔頭古樓崗紮根。嚴氏後裔於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修建了棗坑嚴氏宗祠(縣級文物),1929年紅四軍在這裡召開了「早康會議」。又於明成化八年(1472),在杭邑下中街釣岡巷下片第三間建「嚴氏家廟」。龍巖上杭開基的嚴氏共有三支:第一支就是白砂早康,早康嚴氏到清雍正、乾隆年間人丁興旺,事業發達,特別是木材和土紙的大發展,盛銷潮汕、臺灣和東南亞諸國。人口已超四萬人,分遷江西上饒、浙江衢州、廣東龍門、廣東粵北、福建建寧、福建三明(現梅列區漁溪村)。第二支是古田竹嶺凹頭,第三支是古田洋稠園墩背。
3、虔化嚴文藻避「黃巢之亂」入閩遷寧化:
唐代時,嚴常景為虔州教授,辭仕後留居江西虔州。其孫嚴文藻為避「黃巢之亂」遷居福建三明寧化石壁嚴家。(《唐宋元間寧化的江西移民》)
據三明永安貢川《嚴氏族譜》載,始祖嚴三五郎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由明溪遷徙浮流(今永安)貢川西郊靛青林定居,為永安嚴氏開基始祖。嚴三五有4個兒子,分為仁、義、禮、智四房,即長子嚴廿四郎為仁房,次子嚴廿五郎為義房,第三子嚴廿六郎為禮房,第四子嚴廿七郎為智房(多居永安,四世孫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六房,五世孫嚴子昶移居明溪,其後裔主要落籍在鄧公坑)。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永安嚴氏禮房移居於三明;其後裔主要落籍在梅列、荊西、莘口等地。仁、義二房的後裔去向無從考稽。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福建邵武的嚴添一遷居大田縣的廣平。(見大田廣平《嚴氏族譜》)明洪武元年(1368年),嚴伏三從南劍州沈川邑遷居大田坑園(今大田華坑)。(見大田華坑《嚴氏族譜》)
北宋元祐初年(1086年),永安貢川嚴氏後裔遷居明溪地公坑;北宋末,明溪地公坑嚴氏後裔遷居明溪洋地。(明溪胡坊《天水郡嚴氏族譜》)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永安嚴氏智房的第九世孫嚴小七移居沙縣,其後裔主要落籍在城關、夏茂等地。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永安嚴氏智房的第九世孫嚴和四移居尤溪縣。
明嘉靖己亥年(1539),漢諫議大夫嚴光之後裔,「天水郡仲玉公之子勤公(嚴伯敬),由樂厝頭中垣坪徙居中安,並肇基創建中安祖祠。」勤公為中安嚴氏之始祖。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又有永安嚴氏智房的第十五世孫嚴碧連移居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