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新區納入漳州主城區
漳州城市總規(2012—2030年)獲批,城市空間結構「一主一副、一軸兩帶」,角美作為廈漳同城的重要節點,將成城市副中心
隨著《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經省政府批准,漳州未來近20年的發展藍圖浮出水面。漳州城市空間結構將形成「一主一副、一軸兩帶」。其中,圓山新區納入漳州主城區,角美城區作為廈漳同城的重要節點,將成為城市副中心。
總規明確了漳州城市發展目標,以「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為引領,打造更加開放、漳臺深度融合、與廈門聯動發展的新興生態港口工貿城市,推進「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三城融合。
昨日,根據省政府的批文,本報邀請漳州市城鄉規劃局總工程師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進行解讀。
【中心城區】
各城市空間確定發展方向
批文摘要:到2030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到16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75平方公裡以內,形成「一主一副、一軸兩帶」的城市空間結構。禁止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範圍之外設立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
解讀:根據規劃,中心城市範圍包括薌城、龍文、漳州臺商投資區、龍海市的九湖鎮和顏厝鎮的全部、龍海榜山鎮及南靖靖城鎮的部分用地,總面積約686平方公裡。
其中,主城區中心包括老城中心、龍文中心和圓山中心,主要功能為市級行政辦公、商業商貿、商務金融、文化會展、體育醫療、教育科研等。角美中心為城市副中心,主要功能為區域生產性服務業,市級科技研發、商業服務、文化體育等。空間發展策略為:「中心東移、跨江南擴、面海拓展」。
漳州城市空間結構將形成「一主一副、一軸兩帶」。
一主:指漳州主城區,包括薌城區、龍文區和圓山新區,其中薌城和龍文重點發展區域級及市級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務功能,中部為主要的居住地,東西兩側為產業發展空間;圓山新區重點發展商務會展、文化創意、花卉展示等高端服務業,突出山水、生態特色,建設成為閩南文化保護先行示範區,山環水繞、綠帶交織的活力宜居新區。
一副:指角美城區。角美城區是漳廈同城的重要節點,國家級臺商投資區,重點發展區域級生產性服務業和市級生活性服務業,堅持產城一體化發展,建設成為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城區。
一軸:指東西城市發展主軸,自西向東貫穿金峰、芝山、老城、龍文、藍田、角美等片區和功能中心。向東對接廈門,向西輻射帶動漳州西部地區。該軸既是城市的空間拓展軸,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設施軸和景觀軸。
兩帶:指九龍江西溪城市濱水景觀帶和北溪郊野生態景觀帶。
【交通規劃】
建設一環六射高速路網
批文摘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要加快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樞紐節點各類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完善城區交通網絡體系,構建以城際軌道(城市軌道)為骨幹、地面公交為主體、計程車和水上巴士為補充的公共運輸系統。注重漳廈銜接,預留城際軌道交通用地。
解讀:漳州將建設「一環六射」的高速路網。
一環:由西部沈海複線、北部廈成高速、南部聯絡線和東部招銀疏港高速、廈漳大橋組成都市區高速環。承擔過境交通,聯繫規劃區各發展組團。
六射:包括廈成高速、沈海複線、瀋海高速和漳永高速。廈成高速向西聯繫龍巖、江西等;沈海複線向南聯繫南靖、平和、廣東,向北連接泉州、福州;漳永高速向西北聯繫華安、永安等;瀋海高速向南聯繫漳浦、雲霄、詔安及汕頭,向北聯繫廈門、泉州等。
另外,部分國省道將改線。
G319:從靖城向南經靖城新區、漳州南環城路、同城大道,接廈門海翔大道。
G324:經角美北部過北溪至東環城路,經南環城路在圓山接原G324。
S207:由長泰北部向西,從漳州主城區西側穿過,經靖城新區向南接原S207。
S208:過豐山後向東經聯十四線至聖王大道向南,沿漳龍高速北部向東經雲洞巖後過西溪大橋,外移龍海段沿港尾鐵路北側至港尾。
【廈漳同城】
突破行政界限
規建市政公用設施
批文摘要:在《總體規劃》確定的2369平方公裡規劃區範圍內,要突出漳廈同城,協調發展;重點建設濱海城鎮發展帶,形成沿海發展的新格局。
解讀:2369平方公裡規劃區範圍包括規劃區(漳州都市區)。其範圍包括薌城區,龍文區,漳州臺商投資區,龍海市全部行政區域,南靖靖城鎮,華安豐山鎮,長泰武安鎮、古農農場,漳浦馬坪鎮、佛曇鎮、前亭鎮三鎮及長橋鎮、官潯鎮局部地區。
廈漳同城化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全面對接。兩地交通設施及交通政策將合作,實現臺商投資區、長泰、漳州招商局開發區等地區與廈門的道路對接。加快廈漳城際軌道建設,促進兩地公共運輸對接。此外,推進廈門第二水源區建設,促進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突破行政界限統籌市政公用設施的規劃和建設。
以海滄、角美、龍海、漳州招商局開發區等組團為支撐,發揮海港資源和山水資源優勢,加快港口分工與功能協調,在九龍江口兩岸聯合打造東南國際航運物流中心核心區、大都市區對臺產業合作新高地和生態宜居新港城。在該地區率先實現規劃一體化,共建航運物流中心核心區,發揮對臺產業合作前沿功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共同提升區域宜居品質。
【生態旅遊】
烏山旅遊受重視
紫泥島嚴格管控
批文摘要:加強自然和人文資源保護。要堅持生態文明和文化傳承原則,統籌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嚴格控制生態敏感區內的建設,保持自然生態本底系統的完整性,保護好空氣、水、聲、土壤等自然環境。
解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烏山風景旅遊區,即將以烏山為主,聯合周邊景區,重點發展生態休閒和紅色文化旅遊,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打造漳州旅遊新品牌,成為漳州南部旅遊產業發展增長極。
旅遊產業空間布局「一心、三帶、六區」。
一心:即閩臺文化旅遊中心,主要包含薌城區、龍文區及九龍江南岸圓山片區(龍海的顏厝、九湖、程溪3個鄉鎮)區域。未來突出閩臺文化旅遊主題,打造成為閩臺文化旅遊中心、漳州形象展示中心、一級旅遊集散服務基地和城市旅遊核心區。
三帶:指東部濱海休閒度假帶、中部花果茶休閒旅遊帶及西部鄉村世遺旅遊帶。
六區:分別是濱海火山度假區、國際海島旅遊區、山地人文旅遊區、土樓生態旅遊區、城際商務休閒區和烏山風景旅遊區。
對於紫泥島如何定位的問題,此前討論會上爭議較多,如今已定調清楚。即嚴格保護紫泥島自然生態環境。劃定紅樹林保護區範圍,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壞與侵佔;實施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不得擅自將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農用地不得進行開發建設。控制紫泥島(滸茂洲)生態建設地區不得少於總面積的80%。紫泥島生態敏感脆弱,不適宜大規模開發。對於現有的挖沙和造船產業,建議限制產業規模,併合理引導;不適宜發展重化工、造紙、印染等任何有汙染的產業。可通過建設紅樹林公園、低密生態社區、農業溼地、生態農莊等,適度發展生態旅遊、生態農業,注重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協調融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延伸閱讀
什麼是城市總規?
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所作的一定期限內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統籌兼顧、綜合部署,確定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等,是城市建設和管理最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