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經常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因為很多事情不可直言,只能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就創作了一首《詠燕》,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就抒發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也傳達出詩人不怕流言與誹謗,甘願犧牲的精神。
蠶也是詩人們經常謳歌的對象,李商隱就有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王維也有《渭川田家》,「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蠶在吐絲時象徵著奮鬥,結繭時也發揮出潛能。後來經過努力,又脫穎而出,化繭成蝶,也獲得了最終的成功。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野蠶
唐代:於濆
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
無功及生人,何異偷飽暖。
我願均爾絲,化為寒者衣。
於濆,字子漪,自號逸詩,晚唐詩人,鹹通二年舉進士及第,仕終泗州判官。於濆不喜拘束聲律而入輕浮,故作古風三十篇,以矯弊俗。
詩的大意是:野蠶吃的是青桑葉,吐出來的絲卻成為繭。有人對社會毫無貢獻,卻享用著蠶絲,這何異於竊取他人食物和衣物?希望可以均分一點蠶絲,變成貧寒人的衣服。
作者首先描述野蠶的高潔品質,它以青桑為食,卻奉獻出珍貴的蠶絲。這樣的行為本該值得大讚特贊,更應當保護和珍惜。可是有些人卻索取無度,而且不知感恩和回報。詩人託物寓意,表達對那些像野蠶一樣的下層勞動者的同情,也鞭撻了封建社會裡上層對底層百姓的巧取豪奪。
春蠶
明代:劉基
可笑春蠶獨苦辛,為誰成繭卻焚身。
不如無用蜘蛛網,網盡蜚蟲不畏人。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他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這首詩的大意是:可笑那些春蠶獨自辛苦,卻化作蠶繭、難逃一死。春蠶還不如只會吐絲結網的蜘蛛,它們不僅不懼人類,還能捕捉蜚蟲(即飛蟲)。
劉基獨樹一幟,他不學別人讚賞春蠶的犧牲精神,卻反而嘲笑它們「為誰"成繭和焚身。詩人由春蠶吐絲,又聯想到有同樣功能的蜘蛛,兩相對照,劉伯溫卻覺得蜘蛛反而更懂得生命的價值。因為春蠶雖然做出了無私的貢獻,可是也許受助對象是一個白眼狼,那就重演了農夫與蛇的故事。
而蜘蛛看似頭腦簡單,只會吐絲結網,然後本能地捕捉蟲子作為食物。但是它無論是在窮人家的犄角旮旯,還是在富人家的雕梁畫棟,它都一視同仁地大著膽子吐絲。
劉基讚揚蜘蛛的不畏人言、敢於誅除醜惡的精神,也反襯出春蠶的盲目獻身,從而引起人們的思考。這估計也與劉基與朱元璋的關係有關,朱元璋剛稱帝時,勵精圖治,體恤蒼生,但很快就開始殺害文臣,倒行逆施。
劉基感覺伴君如伴虎,唯求自保,於是才說春蠶尚不如蜘蛛。他寧願做一個傻傻的蜘蛛,不僅自食其力,還對大自然有點貢獻。
縱覽這兩首詠蠶詩,構思巧妙,引人深思。於濆的作品將蠶作為甘於犧牲的象徵,它不惜自身被焚燒,卻衣被生民,令人讚頌。
而劉基的詩作將春蠶與蜘蛛進行對比,嘲笑了春蠶的盲目犧牲,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於誅除害蟲的精神。其實春蠶與蜘蛛都是沒有情感的動物,本來也無所謂犧牲和奉獻,都是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外投,抒發內心的感慨,卻無意間啟迪了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