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2020-12-16 品詩賞詞

古詩詞中經常採用託物寓意的手法,因為很多事情不可直言,只能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就創作了一首《詠燕》,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就抒發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

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也傳達出詩人不怕流言與誹謗,甘願犧牲的精神。

蠶也是詩人們經常謳歌的對象,李商隱就有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王維也有《渭川田家》,「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蠶在吐絲時象徵著奮鬥,結繭時也發揮出潛能。後來經過努力,又脫穎而出,化繭成蝶,也獲得了最終的成功。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野蠶

唐代:於濆

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

無功及生人,何異偷飽暖。

我願均爾絲,化為寒者衣。

於濆,字子漪,自號逸詩,晚唐詩人,鹹通二年舉進士及第,仕終泗州判官。於濆不喜拘束聲律而入輕浮,故作古風三十篇,以矯弊俗。

詩的大意是:野蠶吃的是青桑葉,吐出來的絲卻成為繭。有人對社會毫無貢獻,卻享用著蠶絲,這何異於竊取他人食物和衣物?希望可以均分一點蠶絲,變成貧寒人的衣服。

作者首先描述野蠶的高潔品質,它以青桑為食,卻奉獻出珍貴的蠶絲。這樣的行為本該值得大讚特贊,更應當保護和珍惜。可是有些人卻索取無度,而且不知感恩和回報。詩人託物寓意,表達對那些像野蠶一樣的下層勞動者的同情,也鞭撻了封建社會裡上層對底層百姓的巧取豪奪。

春蠶

明代:劉基

可笑春蠶獨苦辛,為誰成繭卻焚身。

不如無用蜘蛛網,網盡蜚蟲不畏人。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他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這首詩的大意是:可笑那些春蠶獨自辛苦,卻化作蠶繭、難逃一死。春蠶還不如只會吐絲結網的蜘蛛,它們不僅不懼人類,還能捕捉蜚蟲(即飛蟲)。

劉基獨樹一幟,他不學別人讚賞春蠶的犧牲精神,卻反而嘲笑它們「為誰"成繭和焚身。詩人由春蠶吐絲,又聯想到有同樣功能的蜘蛛,兩相對照,劉伯溫卻覺得蜘蛛反而更懂得生命的價值。因為春蠶雖然做出了無私的貢獻,可是也許受助對象是一個白眼狼,那就重演了農夫與蛇的故事。

而蜘蛛看似頭腦簡單,只會吐絲結網,然後本能地捕捉蟲子作為食物。但是它無論是在窮人家的犄角旮旯,還是在富人家的雕梁畫棟,它都一視同仁地大著膽子吐絲。

劉基讚揚蜘蛛的不畏人言、敢於誅除醜惡的精神,也反襯出春蠶的盲目獻身,從而引起人們的思考。這估計也與劉基與朱元璋的關係有關,朱元璋剛稱帝時,勵精圖治,體恤蒼生,但很快就開始殺害文臣,倒行逆施。

劉基感覺伴君如伴虎,唯求自保,於是才說春蠶尚不如蜘蛛。他寧願做一個傻傻的蜘蛛,不僅自食其力,還對大自然有點貢獻。

縱覽這兩首詠蠶詩,構思巧妙,引人深思。於濆的作品將蠶作為甘於犧牲的象徵,它不惜自身被焚燒,卻衣被生民,令人讚頌。

而劉基的詩作將春蠶與蜘蛛進行對比,嘲笑了春蠶的盲目犧牲,肯定了蜘蛛不畏人言、敢於誅除害蟲的精神。其實春蠶與蜘蛛都是沒有情感的動物,本來也無所謂犧牲和奉獻,都是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外投,抒發內心的感慨,卻無意間啟迪了後世。

相關焦點

  • 兩首描寫蠶的古詩,對比鮮明,最後兩句更是振聾發聵
    例如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就創作了一首《詠燕》,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就抒發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再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也傳達出詩人不怕流言與誹謗,甘願犧牲的精神。
  • 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通俗易懂,卻振聾發聵
    下面要介紹的卻是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通俗易懂,卻振聾發聵。長歌行兩漢: 佚名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這首詩的大意是:園中的向日葵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春天裡普施陽光和雨露,萬物生機、欣欣向榮。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枯黃、百草凋零。百川奔騰向東,一直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返西境?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等到老來悲傷,再也沒用。
  • 李商隱這首描寫梅花的詩作,一開篇便不俗,最後兩句更是直擊人心
    雖然在唐朝有很多詩人描寫過愛情詩,但是與李商隱的相比較,還是缺少一份真實的情感,讀起來也就顯得不真實,但是李商隱的愛情詩,字裡行間,卻是詩人對於愛情細膩的描繪。這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而且這首詩一開篇便是不俗,兩組疊字句,更是使得此詩,充滿了無限的意境,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並且字裡行間,儘是流露出詩人內心的無奈,以及痛苦。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他心有不甘,卻無力改變一切,只能用手中的一隻禿筆,抒寫各種複雜心緒。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 韓愈兩首寫春天景色的古詩,其中一首曾經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這首唐詩的題目是《春雪》,描寫的是春天的雪花,顯然寫的是早春的景色。過了新年了,但是鮮花還沒有開放。春天怎麼來的如此之晚?一直到了二月的時候,「初驚見草芽」,才驚奇的發現地上有小草長出了新芽。經過了一個春天的一個冬天的冰凍,都在期盼著春天的到來,但是這個春天姍姍來遲。
  • 兩首描寫菊花的絕句,充滿自然恬趣,更是渾然天成
    下面分享兩首描寫菊花的絕句,充滿自然恬趣,更是渾然天成。菊花唐代: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曾被人們稱為傲霜花,雖然它沒有牡丹的鮮豔、蘭花的芳香,卻為不少人所愛戴和賞識。這首詩採用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恰到好處地寫出了人們喜愛菊花的原因。前兩句寫眼前實景,「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 5首描寫茶的古詩,文採飛揚,令人拍案叫絕
    而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很多詩人都寫了有關茶的古詩,表達了對茶的喜愛和讚美。我是貓貓,今天我給大家講述5首描寫茶的古詩,文採飛揚,令人拍案叫絕。第1首,《茶聲》: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詩人李南金。這首詩描寫煮茶時候的茶的聲音,將之比喻成蟬的聲音,十分形象生動。
  • 前兩句寫靜,後兩句寫動,一幅雨後池塘圖呼之欲出,令人神往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芳草萋萋」都只不過是外在的描寫,只不過因為詩人的離別傷感,才會寫出這樣浸滿情意的詩句來。但如果詩人的心態比較平和,只是單純發現自然環境中的美好,所寫出來的詩句也會有不同。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
  • 古詩鑑賞表現手法之襯託與對比的鑑別
    表現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襯託與對比是古詩寫作中的兩種常用的表現手法。但是由於對比與烘託都是將兩種事物放在一起,許多考生在對二者不能進行很好的區分,在這裡我們給考生提供一些技巧。從定義上來看,襯託就是利用事物之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的藝術手法。具體來看,襯託可以進而分成正襯和反襯兩類。
  • 《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
    有朋友提出問題:《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村居」二字,實在簡單明了。自然是描寫鄉村生活情景的詩,至於是哪種風格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就要看具體內容。這首詩字詞簡潔,朗朗上口,也正是這種類似於唐詩的風格才讓這首作品到處流傳,廣為人知。高鼎此人,生平不詳,但是大概是鴉片戰爭之後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時代人一樣災難深重、憂國憂民,我們知道他主要也就是因為這首《村居》。
  • 兩首古詩寫蠶婦,所表達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天依然有現實意義
    甚至兩首古詩寫作的手法幾乎也是相同的,都是寫養蠶的婦人,也都是在深刻的描寫社會現實,帶有批判意味。且看:粉色全無飢色加,豈知人世有榮華。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薴麻。這是一首唐詩,題目是《蠶婦》,作者是唐代知名詩人杜荀鶴。
  • 張籍這首《野老歌》對比強烈鮮明,最後兩句急轉直下卻發人深省
    而張籍的詩,與他們略有不同,下面這首《野老歌》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詩語言樸實,內容沉鬱,以強烈的對比手法,表現了勞苦大眾人民的艱難生活狀況,痛批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接著兩句「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偏偏苗疏稅多,收成少而繳納多,這註定了「不得食」的現象,但是,如果說作者只寫到「輸入官倉」,那未必便是深刻,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化為土」這三個字。
  • 宋詩裡這首描寫雨後初晴的詩作,寫得極為細膩,最後兩句令人驚豔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宋詩裡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那便是楊萬裡的《桑茶坑道中》,這首詩其實也是非常的抒情,沒有那種說教成分,而且把雨後初晴的那種美景,以一種非常的直白,也非常的唯美的手法,描寫的極為細膩,也非常的漂亮,尤其是最後兩句,更是令人驚豔。
  • 描寫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
    關於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說出了所有農民的願望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古老國家。自古以來,農民都是統治階級的基礎,統治階級稱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受苦的還是農民。
  • 李商隱這首描寫梅花的詩作,一開篇便不俗,最後兩句更是直擊人心
    雖然在唐朝有很多詩人描寫過愛情詩,但是與李商隱的相比較,還是缺少一份真實的情感,讀起來也就顯得不真實,但是李商隱的愛情詩,字裡行間,卻是詩人對於愛情細膩的描繪。這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而且這首詩一開篇便是不俗,兩組疊字句,更是使得此詩,充滿了無限的意境,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並且字裡行間,儘是流露出詩人內心的無奈,以及痛苦。
  • 最奇怪的寫雨古詩,全文無一「雨」字,前兩句還在極言天氣晴好
    山水詩以謝靈運為鼻祖,到了盛唐王維孟浩然的筆下,更是進一步確立了山水詩派的歷史地位。他們筆下對山水有非常精妙的描寫,字裡行間當中充盈著對大自然的謳歌,而且所運用的語言,都有清麗的美感。這一首古詩就是宋代詩人翁卷的《山雨》,寫夏天山中夜雨,全用虛寫,道人所未道,真乃山水詩中的絕妙之作。而且全文當中雖然寫的是山中夜雨,但沒有一個字提到「雨」。這樣新奇的落筆,縱然是放在王維孟浩然的筆下,也未必能夠寫得出來。
  • 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通俗易懂,卻振聾發聵
    下面要介紹的卻是無名氏的一首古詩,通俗易懂,卻振聾發聵。長歌行兩漢: 佚名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這首詩的大意是:園中的向日葵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春天裡普施陽光和雨露,萬物生機、欣欣向榮。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枯黃、百草凋零。百川奔騰向東,一直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返西境?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等到老來悲傷,再也沒用。
  • 三首對比鮮明的古詩,寫作技法高妙,抒寫了人生的不凡境界
    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情景交融的描寫場景,令人如臨其境。而通常情況下景和情同趨並鶩,情喜則風和日麗,情苦則月冷雲愁。但也有情景分背失舛的情況,所以詩人們經常以哀景襯託樂情。下面介紹三首對比鮮明的古詩,寫作技法高妙,抒寫了人生的不凡境界。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可是他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現實卻如此殘酷,每當他覺得未來非常有希望時,朝廷中就會有人給他潑點冷水,逼迫他最後他不得不退隱。稼軒一面感嘆李廣難封,一面又惆悵廉頗已老,一種深層的無奈和悲涼之感一直縈繞心頭。他心有不甘,卻無力改變一切,只能用手中的一隻禿筆,抒寫各種複雜心緒。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兩句就振聾發聵,最後13字更是慷慨悲涼。
  • 兩首有關春雨的絕句,僅是最後兩句,就值得細讀
    春雨也會令人詩興大發,感悟深刻,下面介紹兩首有關春雨的絕句,僅是最後兩句,就值得細讀。春遊湖宋代:徐俯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首兩句描寫春景,「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萬物復甦,桃花盛開,燕子在田野裡忙著含泥,預示著暖春的來臨,詩人問它們何時歸來,疑問的語氣中透露出驚訝和喜悅的心情。接下來作者的視線轉移到遠處,「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