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南濱江、飛馬旅主辦的2019中日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對接會在上海飛馬旅交大科創園成功舉辦!
活動以「智慧康養,雲享未來」為主題,採取了「產業對接會+產品成果展」的形式,吸引了眾多中日兩國從事康養產業尤其是康復輔具從業者的廣泛參與,其中既有技術專家、產品經理、渠道夥伴,也有品牌商、生產商以及眾多服務機構,大家在交流中日兩國康養產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今後業務合作的契機。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梅哲在致辭中表示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是領導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的新興產業。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我國對康復輔具有相關需求的人群正在急劇上升,市場潛力異常巨大。舉辦中日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對接會是為加強康復輔具產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並構建中日康養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梅哲)
駐上海日本總領事館經濟部長福田高幹講到:「日本與中國就養老及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合作處在試錯狀態,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各種合作都可以積極探索嘗試。對日方而言,如果單純的把「日本模式」直接轉移到中國是行不通的,日本的企業要和中國本土企業配合好,一起尋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尋找這個領域中日共創的方向」。
(駐上海日本國總領事館經濟部長福田高幹)
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亞雲現場介紹了閔行區的營商環境與產業政策,她表示「大零號灣」科創區的建設以及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轉化政策出臺,將全面加快閔行區打造全要素、低成本、便捷化硬科技創新創業聚集區。
(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亞雲)
在活動現場,中日雙方康復產業的專家學者、從業代表就康復輔助器具的發展現狀及未來機遇進行了深入探討,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康復輔具創新中心主任王金武介紹了數字醫學與3D列印技術在骨科與康復輔具領域的最新進展與臨床轉化。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康復輔具創新中心主任王金武)
中國康復產業聯盟主席韋雨春則就社區康復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做出了分享。他表示我國康復需求的潛在人群數量巨大,而需要康復服務的患者主要為老年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對於這類患者的康復,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是重要的兩種途徑。
(中國康復產業聯盟主席韋雨春)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小慄道明講述了日資企業在華開展養老服務業領域的現狀。中日雖然同樣面臨著老齡化,但是所處環境不同,而JETRO定位就是為支持養老服務領域的日本企業等開拓海外市場。未來日本康養企業也將依託中國本土化經驗技巧開拓中國國內的業務關係網,充分的利用日本豐富的福祉輔助器具和用品及先進的設施運營和管理經驗,共同構築養老服務業領域的中日合作模式。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小慄道明)
八樂夢床業(中國)有限公司養老居家事業本部總監巖英二、希比希(上海)貿易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徐孫駿、九州通(600998,股吧)醫療器械集團運營總監孔祥偉、深圳百城萬戶控股集團董事長付加誠、上海宜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浩作為中日兩國的企業代表分享了各自公司在國內的發展情況、運營理念與產品特點,為眾多與會者提供了極佳的經驗借鑑。
活動最後,飛馬旅CEO、飛馬資本合伙人錢倩表示:「飛馬旅作為國內綜合能力領先的創業服務支持機構,一直專注於新一代主題產業園區的產業生態構建,其中位於閔行區的飛馬旅交大科創園,是上海市民政局授牌的市級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南濱江園),未來也將依託政府的產業政策以及飛馬旅的專業能力打造康養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飛馬旅CEO、飛馬資本合伙人錢倩)
本次活動也吸引了來自中日兩國三十餘家優秀康養企業現場布展,涉及領域包括3D列印技術、輔助床墊、醫護機器人等,直觀生動展現其在康養領域的成果。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高達2.16億,約佔總人口的16.7%,已成為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國家,年均淨增老年人口800多萬,超過新增人口數量;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達到2400萬,增速超過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此外,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
目前,我國殘障人口還有8502萬之多,其中39%殘障人士有配置康復輔具的需求,但實際配置率只有10%左右。全國現有800多家康復輔具裝配機構,平均每個機構要為1萬多名殘障對象服務。此外,全國各類康復輔具從業人員僅有1萬多人,其中假肢、矯形器製作室1400索命,平均每2.6萬名肢體殘疾人只擁有1名製作師。
而作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先於中國2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其在老年福利、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矚目成績。日本目前康復輔具市場約有1.76萬億的規模,包含4萬種康復輔具產品。
舉辦此對接會的目的正是為加強康復輔具產業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探討我國康養行業趨勢及智能康復輔具的發展機遇。同時學習日本國康復輔具應用與居家護理的先進經驗,推動中日康養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促進日本康養企業在國內的落地與發展。
(責任編輯:徐悅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