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晉升公司研發的探空火箭「飛鼠一號」原計劃清晨首度試射,但在發射程序到最後一刻發現系統信號異常,臨時終止發射程序。
「早上海邊風非常大,導致系統信號異常。」晉升董事長陳彥升解釋當時的情形,將失敗原因歸咎於天候不佳。有關目前晉升太空科技公司發射火箭的進度,陳彥升最新回應,最近沒有新進度,不願多談。
「這個火箭是按了發射鍵後,燒起來了(大概是電路板)冒煙,根本不會動,一動也不動。根本是不能用的東西,騙錢的。」島內民眾揭穿民進黨騙局,紛紛表示:「2月13日再度試射,因天候不佳而失敗。請問,今天是5月6日,都過了三個月了,天候一直不佳嗎?騙誰啊,失敗是因為民進黨根本不會做火箭!」「炸到老百姓房子的話,蔡英文有跟你們說過了啊:你們要自立自強啊!哈哈!」
有人曾經用「刀尖上的舞蹈」來形容運載火箭的發射,這個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運載火箭發射是項高難度的技術活,任何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發射。
當前,各國火箭進場後的準備發射周期普遍在1個月左右,期間要對火箭、載荷以及配套設施進行大量的測試工作,一旦出現問題就要立馬解決。同時,還需要加強發射場、火箭飛行軌跡區域的天氣監測和提前預報,以及發射場區和落區的安保和疏散,以確保火箭能夠準時發射。
當前世界的主流運載火箭多採用低溫推進劑,這樣的火箭比較難「伺候」。它們大多在發射前一兩天進行加注,一旦發射推遲,發射任務不僅要因低溫推進劑的加注、洩出、再循環操作中的推進劑損耗,以及相關操作而增加任務的成本,更要承受延遲發射所帶來的技術風險。
在世界範圍內,2018年的共有過 114 次運載火箭發射,中國憑藉37 次發射的強勢表現,發射太空飛行器數量達 105 個,發射次數繼 2016 年與美國並列全球第一後,第一次獨佔全球榜首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