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想起在東北念大學的時候,經常在飯館裡看到一道菜名叫「紅燒刀魚」,上菜後才發現這就是帶魚啊,東北的室友告訴我,帶魚在東北也叫刀魚。而在今年春天,小編又看到一條名為「天價刀魚,一斤賣出15000元!」的新聞,什麼?!這麼貴的帶魚?那以後過年肯定吃不起了啊!但機智如我,發現了這裡說的刀魚並不是帶魚,而是一種名為長江刀魚的珍貴魚種,因產量奇低,所以價格瘋漲。那麼,常見的刀魚有幾種呢?
longjaw grenadier anchovy
學名Coilia macrognathos,又稱長江刀魚,毛花魚、野毛魚、梅鱭等,與河豚、鰣魚並稱「長江三鮮」,隸屬輻鰭魚綱鯡形目鯷科,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亞洲馬來西亞、亞馬遜河、婆羅洲西部、普吉島的淡水半鹹水水域。
此類魚具有洄遊性,每年2月底3月初,魚群從東海洄遊到長江尋找產卵地,在溯江而上的過程中,身上鹽分淡化,魚體豐腴肥嫩,魚肉入口即化。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崇明,是長頜鱭洄遊的第一站,自然也成了捕撈刀魚的「聖地」。
又一說,就算明前刀魚,也分江刀、湖刀和海刀(舊稱江鱭、湖鱭和海鱭),這三個品類,又有高下。洄遊到江中產卵的刀魚,稱為江刀;就此定居在通江湖泊中的某部分刀魚,則被稱為湖刀;還有一部分刀魚,因為環境或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到了近海便不再洄遊,被稱為海刀。三者相比,江刀因脂肪豐厚,個頭又相對較大而成為上品。據說,當江刀洄遊到長江江陰段時,剛好把鹽分去掉,所以少了海魚的澀味和礦物質味,口感更加純粹。
我國食用刀魚歷史悠久,而刀魚的美味則從各種歷史記載中可見一斑。在史學界,人們一般認為《山海經》中提到的「鮆魚」就是刀魚。相傳,到了三國時代,曹操在嘗了刀魚後,下令賜名其為「望魚」。」
「清明前細骨軟如綿,清明後細骨硬如針。」眾所周知,清明前最宜食江刀。北宋文豪兼「吃貨」——蘇軾曾寫道,「恣看收網出銀刀」,將陽春三月,桃花初開,大詩人迫不及待,親臨現場觀摩漁家捕撈刀魚,敲著碗筷等著嘗鮮的急切描寫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吃刀魚有秘訣,從頭部抽取魚骨,挑出魚骨後再做椒鹽魚骨
這幾年來,由於長江水環境的改變和過度捕撈,近年來長江刀魚數量呈直線下降趨勢。,在20年前,一條船出去一次,甚至能捕上1000斤!現在漁船在漁場作業四五天,僅收穫8條2兩以上的『大刀』,還不到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針對刀魚瀕臨滅絕,今年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發文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水生野生動物調整方案公開徵求意見,刀魚位列其中。這意味著一旦調整方案獲得通過,捕撈和食用長江刀魚將是違法行為。
產量奇低,價格自然波動巨大,近些年長江刀魚的身價簡直就像是乘著經歷著暴風雨的船,大起大落。根據統計,刀魚銷售最瘋狂的時間段是在2010、2011和2012年這三年,當時大刀的最高批發價在8000-9000元/斤,最高零售價突破1萬/斤大關。2013年、2014年、2015年出現逐步下降趨勢,2016年刀魚零售價都是4年來最高的。
Yangtse grenadier anchovy
學名為Coilia brachygnathus,俗稱毛鱭、毛刀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多棲居於長江的中遊,在長江口地區偶有出現,外形和長頜鱭很相似,主要區別在於上頜骨較短,向後延長不超過鰓蓋的後緣。
Japanese grenadier anchovy
學名Coilia nasus,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米,體長可達41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可作為食用魚。
刀鱭分布圖
和長江刀魚是親戚的鳳尾魚更討人喜歡,它們同屬鱭魚家族,稱鳳鱭,學名為Coilia mystus,俗名為烤籽魚、籽鱭、子鱭、馬齊魚。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海、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沿海等。
這類魚屬於河口性洄遊魚類,平時棲息於淺海,每年春季,大量魚類從海中洄遊至河口半鹹淡水區域產卵,但決不深入純淡水區域(長江口鳳鱭最遠達江陰,甌江口鳳鱭至江心嶼)。
鳳鱭是長江、珠江、閩江等江河口的主要經濟魚類,魚泛季節產量很高,僅長江口年產量便達400-450萬公斤,漁獲物中雄魚往往多於雌魚。
全名為白鼻鳳尾七絲鱭,學名Coilia grayi,俗名為青鱭、白鼻等。體形與鳳鱭極相似,主要區別在於胸鰭上部有7根游離延長的鰭條。福建閩江、九龍江、廣東韓江、珠江等河流的河口全年均有漁泛,以7-12月為多。
Goldspotted grenadier anchovy
學名為Coilia dussumieri,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越南等海域。
接下來說說幾種中文名字中含有「刀」的魚,可不要和上文說的「刀魚」弄混了喲!
小編對於這種魚早就未見其「魚」,便聞其名了,多虧了那些年的周杰倫「秋刀魚的滋味,貓跟你都想了解」。當年懵懂的小編一直覺得這種魚有了某種武士氣節,長大以後學習日語的時候發現在日文中,秋刀魚讀sanma(さんま---秋刀魚),與sama(さま---様)即大人的讀音相近。
秋刀魚,學名Cololabis saira,屬頜針魚目,竹刀魚科,秋刀魚屬的唯一一種,也是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本魚分布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秋刀魚是日本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秋季食材之一,最常見的烹製方式是將整條魚鹽烤,搭配白飯、味噌湯、蘿蔔泥一同食用。
秋刀魚生魚片近年來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鬼頭刀魚也並非刀魚的一種,學名叫做鯕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英文名:Mahi-mahi(夏威夷語);科目:鬼頭刀科,最大體長為210cm,平均重量為7~13公斤,壽命4~5年,廣泛分布於各大海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
薑汁鬼頭刀魚
蜜煎鬼頭刀
聽名字就很霸氣,很神秘,應該是漁圈內的夜禮服假面和皮卡丘的混合體,因為它喜歡在黑夜出現,全身漆黑如墨,只有尾鰭上有兩個白色環,而且靠體內的弱電流來感覺水流、障礙物和食物等。
其實魔鬼刀魚大名叫線翎電鰻,在國內更通俗的叫法是「魔鬼刀」或「黑羽毛」,是光背電鰻屬,原產地是南美洲的巴西,性格溫和,但有攻擊性,多作為觀賞魚。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另一類魚的英文中有「knifefish」(刀魚),屬弓背魚科,下分為4個屬:鎧弓魚屬(Chitala)、弓背魚屬(Notopterus)、駝背魚屬(Papyrocranus)和光背魚屬(Xenomystus),這類魚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東南亞,在國內很少作食用魚,多為觀賞魚,因此在這裡僅做展示。
鎧弓魚屬(Chitala)
白氏鎧弓魚(英文:royal knifefish/Indochina featherback),學名Chitala blanci,分布於亞洲泰國、寮國及柬埔寨湄公河流域,體長可達120公分。
婆羅洲鎧弓魚(英文:Indonesian featherback)學名Chitala borneensis,體長可達39.3公分。
鎧弓魚(英文:Indian featherback),學名Chitala chitala ,分布於亞洲印度河及恆河流域,體長可達122公分。
大眼鎧弓魚(英文:giant featherback),學名Chitala lopis,體長可達150公分。
七星飛刀(英文:clown knifefish/ spotted knifefish),學名Chitala ornata
弓背魚屬(Notopterus)
弓背魚(英文:Bronze featherback),學名Notopterus notopterus,又叫駝背魚。
駝背魚屬(Papyrocranus)
非洲駝背魚(英文:reticulated knifefish),學名Papyrocranus afer。
光背魚屬(Xenomystus)
光背魚(英文:African brown knifefish),學名Xenomystus nigri,體長可達30公分。
對刀魚的介紹到此為止,如果有漏掉的信息,歡迎大家補充!
聯繫我們
電話:010-85916010
郵箱:admin@foodspath.com
如需轉載,請在頁頭明顯位置標註
轉自 專業水產凍品服務平臺凍品攻略
提供最新鮮的行業資訊
發布最精準的供應需求信息
致力最專業的水產凍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