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儘管「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但一些常見的配置卻存在消失的可能,尤其在「防爆胎」逐漸獲得認可之後,備胎或將成為歷史。
面對愈加嚴苛的排放要求,汽車廠家不得不通過降低車重的辦法來減少燃料的消耗。但今天的人們,對汽車安全的要求已經與日俱增,如何平衡材料與安全的關係,成為了一件讓車企頭疼的問題。
在將翼子板和尾門換成複合材料、車身變成全鋁之後,很多廠家動起了車輛備胎的腦筋。
如果你打開後備箱下面的蓋板,會發現有的車上只給配了一條「摩託車輪胎」,也就是非全尺寸的備胎,這樣的備胎質量輕、成本低,更換起來十分方便,但就是對速度和行駛距離都有要求,但這是真的「備胎」;
另一種是壓縮式備胎,也就是使用之前需要先充氣,當然,除了佔用空間更小之外,它的優劣勢是非全尺寸的備胎幾乎一樣,這幾年奧迪和奔馳都比較喜歡這樣配置;
而最後一種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沒有備胎。
寶馬便是裝備「防爆輪胎」最賣力的汽車廠商之一,除了電動車i系列和高性能車M系列,其餘車型全部標配了「防爆輪胎」。
那麼這個「防爆胎」也說了很多年,為什麼寶馬這麼愛用,而其他廠家為什麼沒有進行大量普及呢,一旦「防爆胎」成功普及,是不是傳統的「備胎」就會隨之消失?
其實可能很多人都已經了解,我們常說的「防爆胎」學名應該叫「洩氣保用輪胎」,英文縮寫RSC,而且在胎側也都會進行標識。它的作用就是在輪胎漏氣之後依然能夠繼續行駛(以80公裡/小時的車速行駛60-80公裡,寶馬可以達到200公裡以上)。
這也說明,所謂的「防爆胎」並不是不會爆胎,而是通過對胎壁進行厚度加強,在輪胎快速失壓的時候也能保持一定的支撐性,從而保證車輛的穩定性和繼續行駛的能力。
其實如果大家經常看一些事故視頻,或者有高速駕駛經驗的話,對於高速爆胎一般都會心存敬畏。特別是在大多數人沒有針對爆胎處置經驗的情況下,一旦發生高速爆胎,很可能會做出一些像急剎車、急打方向這些錯誤動作。
而爆胎也是汽車路邊拋錨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發生率僅次於電瓶虧電。
另外在安全方面,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國內高速公路70%的意外交通事故是由爆胎引發的,而時速在160公裡以上發生爆胎的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當然,數據的樣本量我們不得而知,只是高速爆胎的風險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也許會有人問了,那我們直接上「防爆胎」不就行了,既減輕了車重,又保證了安全,同時還不用自己換備胎了。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防爆胎雖然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也是確實存在的。
就像我們開始提到的,「防爆胎」之所以洩氣之後還能保持支撐性,正是因為加厚了胎壁提高了輪胎的硬度,這就導致輪胎的減震性要變弱,舒適性也要更差一些,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在車外聽一聽寶馬開過時的聲音,明顯胎噪更大。
另外就是從成本和維修難度上考慮,在價格方面,RSC防爆輪胎依然比普通輪胎貴許多,一條寶馬3系的RSC輪胎,4S店報價可能在3000元以上!而且昂貴的防爆輪胎在使用壽命上卻和普通輪胎一樣甚至更短。
另外堅固的側壁也需要專用工具來更換,方法不當還會損壞特殊結構的輪圈,這也無形中加大了維修的難度,對維修場地的要求反而降低了使用者的便利性。
當然,防爆輪胎仍然是未來汽車輪胎發展的最重要方向之一,因為它帶來的安全性和方便性是人們所需要的。只是從目前來看,做出這樣的選擇還要對成本和舒適性做出一定妥協。
相信通過科技的發展,輪胎這個作為汽車唯一和地面接觸的重要部件,會迎來更多技術上的突破。也許真的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備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