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全國跨省旅遊有序開放,當前暑期出遊熱度仍在不斷攀升。據馬蜂窩旅遊大數據顯示,今年暑期,遊客更希望尋找人少景美的小眾目的地,鄉村旅遊成為熱門選擇,7月以來馬蜂窩平臺「鄉村遊」及其相關關鍵詞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漲184%。
遠離城市喧囂、觀賞田園風光、體驗鄉土民俗是許多遊客選擇鄉村遊的初衷。而在這個暑期,許多遊客在鄉村獲得了更多驚喜。隨著鄉村旅遊不斷發展,鄉村特色更為鮮明,特色鄉村文化得到挖掘,鄉村旅遊業態更為豐富,益農帶農作用更加凸顯。鄉村旅遊,為遊客和村民帶來了更多獲得感。
從「千村一面」到「創意下鄉」
進入炎夏,貴州黔東南臺江縣紅陽村清涼宜人,苗族風情濃鬱的古樸民居坐落在層層疊疊的梯田間,長廊亭式樓閣、古老的水碾房、小橋流水展現著獨特的苗寨風光。相比於獨具特色的苗寨風景,刺繡花片、編花帶、蠟染畫等一系列非遺體驗項目更受遊客青睞。
從2019年起,文化和旅遊部開展「創意下鄉」試點工作,在試點村深入挖掘鄉村手工藝、民居、餐飲等特色資源,以文化創意提升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苗族銀飾、刺繡等非遺出發,臺江縣在鄉村旅遊中加大對民族技藝、民族文化的開發,走出了一條特色旅遊新路徑。
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遊客對鄉村旅遊的體驗需求日趨多元化。鄉村旅遊正從低水平重複建設向差異化、特色化、品質化方向發展,特色民俗村、田園休閒農莊、農業科技園等產品層出不窮。
在廣西陽朔,百裡新村生態農業觀光帶、十裡畫廊、歷村農家樂等景區也帶動了一批特色鄉村旅遊鄉鎮和特色名村湧現。通過將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深度融合,目前全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鄉村旅遊觀光點已有28個。
從單一業態到多元發展
從運動休閒到田園採摘再到礦文化體驗,盛夏時節,江西省定南縣巋美山鎮進入鄉村旅遊旺季。「上午先採摘哈密瓜,然後逛公園、訪礦史館,中午吃個農家飯,下午去峽谷漂流,傍晚踢場足球再回家。」遊客黃路桐說,好玩有趣是鄉村遊吸引人的關鍵,來到巋美山鎮,一整天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的。
從原來的農家樂、採摘園等單一業態,到實現餐飲住宿、文創商品、特色農產品銷售、網絡社交互動等全產業鏈運營,隨著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鄉村旅遊產品類型不斷增多,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在江蘇省宜興市,民宿村洑西龍山村也迎來了不少暑期遊客。住特色民宿,逛周邊景點,在生態基地體驗採摘楊梅、葡萄、水蜜桃,從民宿產業出發,帶動周邊農戶經營,龍山村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互動,也為遊客帶來了豐富的旅遊體驗。
然而,目前鄉村休閒旅遊業大多仍然以傳統農家樂為主,「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的休閒旅遊產業鏈還沒有完全打通,各類經營主體融合不夠,一些景點還比較分散,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旅遊舒適感、獲得感。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閒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有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帶動產業升級,也促進就業增收
在鄉村旅遊產業帶動下,餐飲服務、農特產品銷售等產業發展起來,村民們也嘗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
在安徽省石臺縣洪墩村,在百丈崖探險、秋浦河漂流、慢莊民宿等景區帶動下,農戶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收入方式,農家樂經營、土特產品銷售等產業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在雲南省紅河州,貧困農戶參與到旅遊接待服務和旅遊經營中。截至今年7月,共有5256戶貧困戶參與鄉村旅遊經營開發,直接間接帶動16000多人就業增收。
據統計,在產業發展帶動下,鄉村旅遊吸納就業增收能力顯著提升,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很多貧困地區依託獨特生態優勢,推動旅遊扶貧,農業農村部初步調查顯示,鄉村休閒旅遊業帶動了全國近10%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指出,休閒旅遊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檔升級,還拉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和公共服務改善,促進了傳統農耕文化挖掘和農民文明生活習慣養成,成為城鄉融合的一個重要抓手。
曾衍德建議,在鄉村旅遊發展中,地方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和發展需要,科學編制好農村休閒產業發展規劃,注重與自然資源、城鄉建設、文化旅遊等規劃相銜接,推動鄉村休閒旅遊業轉型升級。同時,通過完善扶持政策,培養一批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民宿康養等經營主體,統籌發展共享農莊、康體養老、線上雲遊等新業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