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贛」您肯定能想到江西。沒錯,贛南就是江西南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歷史的發酵,各個地方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而贛南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系統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漢人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族群、當地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客家人主要聚居於贛南、閩西和粵東三角地帶,一般認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形成於宋代,而贛南則是孕育這個民系的搖籃地。
那麼今天就讓我帶您看看客家有哪些獨特的風俗文化吧。
(一)客家的上席客家的上席是很有講究的,也是不能隨便坐的,否則就會被人笑話,被視為不懂規矩。
客家人辦喜事, 都有請人坐上席的禮節。上席,其實就是飯桌的方位。比如說一張八仙桌擺在客廳內,坐在桌前面向大門的就是上席,背向大門的叫前席。上席有兩個座位,其中左邊的叫一席,右邊的叫二席,客家人最重視的是一席。什麼人才可以坐上席呢?針對不同的情況,客家人有不同的規定。做紅喜事時,娶親、出嫁、新房落成時是外公、舅舅或表兄弟坐;做壽是當事人坐;升學、孩子滿月或過周歲時是孩子的爺爺或父親坐。做白好事時,是「八仙」(抬棺木的8個人)中年長的坐。在平時,家裡來了客人,是客人坐;沒有客人時,是 長輩坐。此外,客家人還有父子、叔侄不共凳坐,父子不面對面坐的規定。
同時也遵循著「再大的蓑衣也在鬥笠下」的原則,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同姓同族當中,不管年齡有多大,只要坐在一張桌前吃飯,坐.上席的都是輩份大的,而不一定是年長的。以上的做法,充分體現出客家人吃水不忘水源頭、尊敬長輩、熱情好客的美德。不過,客家的女人不準坐上席,這也帶有明顯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色彩。
(二)叩娘:叩娘就是一類女人,一類獲得了認別人女孩為自己孩子資格的女人。女孩出嫁前一天,認村裡的誰為叩娘,還得父母說了算,這種資格,不是隨便什ム樣的女人都可以做的。一個人能被新嫁娘認作叩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的地位和在地方的尊貴。
女孩出嫁前一兩個月,父母提上酒肉,帶著女兒,來到作叩娘的女人家。快到門口時,父母便対屋內長喊一些叩拜的話,話題大體是這樣的「一拜某某的叩娘,前生你是我好親娘;二拜某某為叩娘,今生為我好親娘;三拜某某為叩娘,三生三世我的娘."父母說一句,女兒跟一句,隨著叩拜還得一跪一拜,直跪到人做叩娘的女人出來把女兒扶起,領進屋。 叩娘人定了,女兒的婚事、嫁沒都得叩娘幫著操辦,出嫁當天,新娘的一切都得叩娘說了算。新娘出門吋,叩娘還得カ新娘鎖荷包並且親自背著她上花轎。
一個女子生命中多了一份牽掛,無形也多了一個關愛自己一生的人。大概這也就是中國的親情社會吧。不論何種習俗都多了一種人情味。
(三)搬家:做好新房後,從舊房子搬到新房子居住,要舉行隆重的搬家儀式。搬家前,要請風水先生根據男主人的生辰八字選好搬家的日子和時辰。這日子是福星高照、吉祥如意的良辰之日,主人非常看重。搬家這天,全家男女老少必須在場。時辰到了,男主人點燃鞭炮,在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中,一家人挑著家什高高興興地向新房子走去。
這行走的隊形是很在講究的,男主人在前,女主人在後,接著是男孩,女孩步後。男主人挑大小鍋頭,女主人挑盆缽碗筷,孩子挑其他家什。不能挑的手拿一兩樣家什(不能空手),不會走路的小孩由母親背著。到了新房子門口,男主人點燃鞭炮,鞭炮響完後,家人才能進屋。東西搬得差不多了,女主人開始煮飯。吃飯時,會請村裡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鄰居一起喝酒助興。
在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中,大家盡興吃喝,氣氛融洽。這也就是標誌著新生活的開始。這其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濃濃的互幫互助的美德。
(四)走親戚:贛南客家人純樸善良,把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看得比什麼都重。在贛南,走親戚是逢也不會忘己的規矩。毎當端午、中秋和春芍節大傳統節日前,節日氣氛濃烈,家家戶戶忙著購物,其中走親戚的物品都置辦齊全。走的親戚以男主人而言是嶽父家和姐夫家。
走親戚很有井究,農曆的初一、十四、二十三3個日子不能去。因為稱這三天的「月期日",是忌日。走親戚必須是;上午,這樣才能在一年討個好兆頭。走親戚的禮物也有講究,如果嶽父健在,必須是一隻閹雞、一隻母雞,魚、豬肉各三斤(意的六高升),還要有糖併餅,端午必須有粽子,中秋和春節須有米裸等自做的物品。
即使是關係僵了的親戚,也會去。這一去,積怨全消,和好如初。這正是客家人的美德所在。
(五)客家「踩橋」:「踩橋」這一習俗,在客家地區至今猶存。在建造一座橋時,建橋師傅會用木樁把橋兩頭釘住,暫時不許人通行。橋竣工後,要舉行首通儀式,這種儀式十分隆重,氣氛異常熱烈,它充滿了古樸的鄉風,不亞於當今的「剪彩」。這種儀式就是「踩橋」。
要修一座橋,的確是十分艱苦麻煩的事。首先要有「頭家」發起組織橋會,組織一些「理事」們到當地附近村鎮化緣募捐。一般這些熱心的「頭家理事」們都帶頭捐得較多。在鄉間,對於修路造橋做茶亭,一般人都樂於捐助,多的幾十幾百花邊,少則幾鬥幾升稻穀不等。但也有個別財主惜金如命一毛不拔。若碰到這種財主,修橋頭家惦記於心,等到他家有婚喪嫁娶需要經過該橋時再來刁難他。
新橋建成,貼喜報於四鄉八村,告訴大家某吉日舉行踩橋,望眾鄉親參加。踩橋時,富門大戶不僅要慷慨解囊,而且還要比個人氣魄。一般有相應家業、有點地位者,急公好義的熱心人都會參加。屆時騎馬坐轎者一到橋頭,必須下鞍下轎。一陣爆竹後,頭家讓工匠拆除橋頭木樁,開始「踩橋」。排列於橋頭的人們,習慣地依各自身份或家業,遞成隊列。頭家先請一位特選的德高望重長者「踩頭橋」。
據說過去也有過選36歲牽著孫子踩頭橋的例子。給踩頭橋人一個紅包,踩頭橋人也會把「紅包」再捐出來。接著頭家一一恭請,並拱手作揖致謝。準備踩橋的人,往往要謙讓一番,然後大都由年長者先踩橋,迴轉身把預先備好的紅包放置橋中央,頭家打開紅包,當眾清點並大聲宣布:「某先生 踩橋禮金某元!」如所贈禮金與其家業、地位相符,頭家則帶頭拍手叫好,如過於小氣,頭家便大聲高喊:「下一位,鯉魚跳龍門!」 或「恭請某先生高升!」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後面,包厚禮蓋過前面踩橋的人。這時,爆竹聲、祝賀聲便會經久不息。這些禮金一般用來補建橋時資金所缺或搞橋的後期裝修。
其實遠不止於這些習俗,還有很多特別有趣的習俗。而這些習俗多反應了客家人的淳樸厚實。而這些有趣的客家文化後都暗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家天下。不論走哪兒,家對於中國人都是特別溫暖的存在。遊子只要一想到家,就會有了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