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江西全南

2021-01-12 騰訊網

全南縣是贛南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風格獨具的眾多歷史文化遺產。截至目前,該縣的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瑤族花棍舞、全南車馬燈、全南香火龍、全南客家藍巾帕製作技藝、全南客家燻雞製作技藝、全南譚坊舉人龍等7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中寨長塘竹粉篩製作技藝、瑤族山歌、江坪牛燈戲、社逕蜜餞、客家茶點-全南臘子製作技藝、客家茶點-全南磨齋製作技藝、大鑼大鼓等14個項目列入縣級「非遺」項目名錄。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人,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人,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人。

「非遺+景區」

強化陣地建設,打造非遺綜合展館

為做好「非遺+景區」「非遺+產業」工作,全南縣在國家4A級景區——雅溪古村,利用省級文保單位雅溪土圍、石圍打造了客家民俗文化綜合展示館(全南縣非遺綜合展示館),二十四節氣展示館、農耕文化展示廳等,常年免費對外開放;同時還打造了客家擂茶坊、客家豆腐坊、客家酒坊等非遺作坊,實現了展示與經營一體。贛南客家擂茶、全南香火龍、客家燻雞、客家藍巾帕等非遺項目都在景區實現了展示、體驗、銷售於一體。

「非遺+舞臺」

活化傳承形式,豐富文旅融合特色項目

全南縣還利用非遺項目創編了《車馬燈戲》、《藍巾帕舞》、《瑤族花棍舞》、《擂茶舞》、《請茶歌》等特色節目,在雅溪古村景區精心打造了一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精品歌舞,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演出、場場有特色,有效地傳播了客家特色文化,受到了廣大遊客的歡迎和好評。

「非遺+活動」

文化促宣傳,非遺傳承見人見物

一是豐富景區活動。2019年,全南縣進一步加大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力度,組織客家擂茶、藍巾帕、花棍舞、車馬燈、香火龍、大鑼大鼓等非遺項目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等展示展演活動60餘次。

二是著力節慶活動。2019年春節期間,組織民間隊伍開展「非遺過大年」系列展示展演活動,如香火龍、燈火龍、黃龍、舞獅等特色民俗活動。6月6日,結合傳統節日端午節,舉辦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覽活動,現場開展了包粽子、製作擂茶、藍巾帕製作以及文化遺產圖片展,吸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

三是加強對外宣傳與交流。全南花棍舞、藍巾帕等赴西藏參加「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活動。贛南客家擂茶、長塘竹粉篩、藍巾帕先後赴武漢、銀川、深圳、廣州、安徽黃山等地參加全國非遺大展活動。2019年9月,贛南客家擂茶還受邀參加「風景這邊獨好」2019江西文化旅遊日韓文旅推介活動。每年,全南縣非遺項目都要參加不少於6次的省、市各類大型文藝演出、大型旅遊推介、各級非遺展示等宣傳活動。此外,該縣香火龍、車馬燈、藍巾帕等項目在央視二套、七套、13套、中央廣播電臺、江西衛視、江西二套、《江西日報》《贛南日報》、鳳凰網、客家新聞網等多家新聞媒體中得以宣傳推廣。2019年7月,江西2套《江山多嬌 我和我的家鄉》直播節目中,客家擂茶、藍巾帕、花棍舞、客家燻雞、車馬燈等非遺項目在整場直播中大展風採。

「非遺+創新」

融合新品牌,特色資源創新發展思路

一是重點植入著力精品打造。圍繞圍繞「芳香全南、長壽全南、客瑤全南、田園全南」旅遊品牌形象,突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這一重點,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在2019年重點建設的鼎龍十裡桃江國際芳香森林度假區、南逕芳香特色小鎮、天龍山景區等一批旅遊重點項目建設中,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味。結合建設中的全南縣全域旅遊綜合服務中心、獅子寨景區、瑤族特色文化村等項目,都通過深入挖掘當地歷史、人文等,將各景區景點打造成「非遺記憶的活態展示中心」,大力推進非遺和景區的有機融合,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著力打造系列文化旅遊精品及客家風情小鎮,推動景區景點用起來、轉起來、活起來。

二是創新開發非遺特色產品。近年來,全南縣相繼開發出了客家擂茶、客家燻雞等包裝產品,藍巾帕創意文創產品也相繼出品,特別是2019年通過成功舉辦全南縣首屆桃江旅遊文化節,推動了各類文創產品的發行,為今後的非遺項目傳承、弘揚開拓出新的發展之路。2019年還經常性組織擂茶協會、車馬燈、大鑼大鼓等隊伍開展交流、展演等,不斷吸引群眾加入。

「非遺+培訓」

壯大人才傳承隊伍,有效開展活動

一是打造長效化校園非遺品牌培訓活動。近年來,全南縣在全縣各大中小學生開展了每年不少於五次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活動主要針對未成年人,培養非遺保護新生力量,深入開展傳統文化知識教育,不斷培育和壯大了文化遺產傳承隊伍,各非遺項目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如贛南客家擂茶多次進入全縣各中小學生,影響廣泛。全南瑤族花棍舞、全南藍巾帕等特色舞蹈在全南各中小學得到廣泛普及和推廣,保護傳承隊伍不斷壯大。

二是開展專業性非遺專家交流培訓活動。近年來,全南縣每年都會組織多位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者參省市各級非遺保護培訓班,建立了傳承交流平臺,形成更為完善的傳承工作體系,有力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贛州市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宣傳活動月啟動儀式及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培訓班在全南召開,大大推動了全南縣的非遺工作動力。

三是積極促成非遺保護民間團體的成立,加強項目傳承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2019年年初,全南縣擂茶協會正立成立,這是全南縣第一個專門針對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而成立的一個民間團體,它的成立,有利於今後更好地開展贛南客家擂茶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協會成立之後各擂茶傳承人之間也增加了經驗的交流與互動,為贛南客家擂茶的發展提供了更良好的發展環境。

來源:全南縣文化館

相關焦點

  • 江西贛州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
    位於江西省最南端的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統稱「三南」,均有「江西南大門」之謂,以客家圍屋著稱,揚名於海內外。 在贛州市「一核三區」(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紅色旅遊區、客家文化旅遊區、生態休閒度假區)旅遊發展戰略布局中,「三南」正借「圍」突圍,旨在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
  • 客家文化發祥地:贛州的歷史與發展,愛蓮說的發源地
    西邊靠著湖南省的郴州市,北邊是江西省的吉安市和福州市,而我們說的贛州,最著名的事情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我國的先進位造業的基地,也是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之一,並且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而贛州也是古時客家的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也是我國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整個贛州市全市內客家人口佔了95%以上,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客家搖籃。
  • 江西全南:贛南客家擂茶技藝傳承人現場授技(圖)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記者王盛泉報導:4月25日,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圍屋裡,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 客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我市完成贛南客家傳統建築風貌專題研究...
    ,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為全面解讀和運用好贛南客家傳統建築特色,科學指導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市組織開展了贛南客家傳統建築風貌專題研究,通過挖掘贛南客家傳統建築價值,提煉贛南客家傳統建築特色元素,實現贛南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並形成了《贛南客家傳統民居建築風貌研究》成果。
  • 客家文化發祥地:贛州的歷史與發展,愛蓮說的發源地
    西邊靠著湖南省的郴州市,北邊是江西省的吉安市和福州市,而我們說的贛州,最著名的事情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我國的先進位造業的基地,也是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之一,並且是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而贛州也是古時客家的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也是我國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整個贛州市全市內客家人口佔了95%以上,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客家搖籃。
  • 江西贛州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
    位於江西省最南端的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統稱「三南」,均有「江西南大門」之謂,以客家圍屋著稱,揚名於海內外。 在贛州市「一核三區」(宋城文化旅遊核心區、紅色旅遊區、客家文化旅遊區、生態休閒度假區)旅遊發展戰略布局中,「三南」正借「圍」突圍,旨在打造客家文化旅遊區。
  •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上猶九獅拜象和贛南採茶戲。 江西上猶,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傳統的客家文化項目瀕臨失傳。為此,上猶縣動員各級組織和社會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遺產,挖掘客家文化資源。
  • 江西贛南客家的辣
    江西是一個很能吃辣的省份,這主要是受江西的地理地貌環境等因素影響。江西地處江南,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山多雨水多,四季分明,春冬天溼冷,夏天潮溼悶熱,秋天高溫乾燥,辣椒能驅寒祛溼,這也逐漸養成了江西人的飲食習慣——痴辣。
  •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佔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現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完好、較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等古老的客家圍屋城堡。
  • 世界文化遺產日,盤點贛南客家文化中的「非遺」有哪些?
    2005年,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文化遺產日」。2019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就在今天。作為客家人,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贛南客家文化中的省級「非遺」遺產有哪些?什麼是客家文化?
  • 尋找贛南客家文化—擂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擂茶是贛南獨特的茶飲料。贛南客家人的飲茶習俗,也是古代飲茶習俗的延續,更是我國唐宋時期點茶習俗的活化石。據當地史料記載:客家擂茶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鹽茶衍變而成,始於黃河以北,客家祖先把它帶到贛南,因其歷史悠久,飲者眾,故而獨樹一幟。
  • 江西全南:贛南客家擂茶技藝傳承人現場授技(圖)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記者王盛泉報導:4月25日,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圍屋裡,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黃娥嬌在教授學生制茶技藝。
  • 客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我市完成贛南客家傳統建築風貌專題研究...
    ,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為全面解讀和運用好贛南客家傳統建築特色,科學指導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市組織開展了贛南客家傳統建築風貌專題研究,通過挖掘贛南客家傳統建築價值,提煉贛南客家傳統建築特色元素,實現贛南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並形成了《贛南客家傳統民居建築風貌研究》成果。
  • 走進贛南客家文化,讀懂贛南客家風俗,深入贛南客家飲食
    贛南客家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各種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一詞是客家名系的統稱,也是指客家人的簡稱,那麼客家名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客家民系在歷史上和大部分其它民系一樣,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古代中原漢族逐漸南遷,慢慢和現在的粵、閩、贛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今天小編就主要講贛南客家,看看你們都知道客家的那些文化習俗呢?贛南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含有豐厚的內容,包含有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民文化、方言文化、服飾文化及歷史人文,今天小編主要和各位觀眾老爺們講客家文化、風俗、飲食。
  • 走進江西,走進贛南,讓你品味更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
    經歷歲月的洗禮,如今的贛州已成為江西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名列前茅。要說起我們家鄉的鄉村文化,那就不得不說起著名的客家文化。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與福建、湖南和廣東都有接壤。贛南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性,也有包容性。
  • 兩岸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7月19日,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李麗丹 攝中新網瑞金7月20日電 (李麗丹)19日上午,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據介紹,此次活動由海風出版社、臺北攝影學會聯合舉辦,是「兩岸攝影家·兩岸行」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9年。
  • 品味江西丨頗具鮮明特色的贛南客家飲食文化
    贛州作為客家民系的搖籃,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贛南客家人對飲食有其獨到的見解,並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客家飲食文化。客家飲食食品主要有以下幾類:主食類、大菜類、小菜類、小吃類等。    主食類。除傳統的花樣米飯、粥品外,各式各樣的米製品及番薯、芋頭製品異彩紛呈。如粉幹、燙皮、沙河粉、燙皮絲、薯幹、薯片等。
  • 走出贛南,走出國門,客家米酒就是這麼傲嬌
    如今走出贛南都不算什麼了咱贛南客家米酒走出國門啦!!而且還是江西省首批出口酒類產品近日,一批重9.8噸、價值6.2萬元的贛南客家米酒經贛州海關關員現場檢驗檢疫合格後,順利出口美國,實現客家米酒出口「零突破」,這也是江西首批出口酒類產品。
  • 走進贛南客家文化,讀懂贛南客家風俗,深入贛南客家飲食
    贛南客家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各種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一詞是客家名系的統稱,也是指客家人的簡稱,那麼客家名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客家民系在歷史上和大部分其它民系一樣,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古代中原漢族逐漸南遷,慢慢和現在的粵、閩、贛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今天小編就主要講贛南客家,看看你們都知道客家的那些文化習俗呢?贛南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含有豐厚的內容,包含有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民文化、方言文化、服飾文化及歷史人文,今天小編主要和各位觀眾老爺們講客家文化、風俗、飲食。各位吃貨和驢友們有福啦!
  • 兩岸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7月19日,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李麗丹 攝中新網瑞金7月20日電 (李麗丹)19日上午,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據介紹,此次活動由海風出版社、臺北攝影學會聯合舉辦,是「兩岸攝影家·兩岸行」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