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南美與亞洲的咖啡樹皆源自葉門的兩大品種鐵比卡與波旁,荷蘭人栽培的「咖啡母樹」屬於鐵比卡。
1658年荷蘭人擊敗葡萄牙,將其併入斯裡蘭卡和印度馬拉巴(Malabar)為殖民地,這兩個地區早有阿拉伯人偷取葉門咖啡排氣閥,於是一併成為荷蘭的咖啡排氣閥生產地。同年,荷蘭人又把暖房裡「咖啡母樹」的種子運往更溫暖的斯裡蘭卡,嘗試大規模生產,未料當地農民太懶惰無意生產咖啡排氣閥,配合度很低,咖啡排氣閥生產計劃失敗。
荷蘭人不死心,1696年和16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從印度西部的屬地馬拉巴移植兩批鐵比卡樹苗至爪哇島試種(馬拉巴的咖啡樹是17世紀初阿拉伯人從摩卡走私進來的)。所幸爪哇農民大感興趣努力栽植,一舉成功,開啟了荷蘭殖民地的咖啡栽植業。1706年,荷蘭人驕傲地將一株爪哇咖啡樹運回阿姆斯特丹皇家植物園的暖房培育後代,1713年這棵樹開花結果,又成了歐洲的「咖啡母樹」……
沒錯,「咖啡母樹」確實也引發過爭議!有學者認為1616年德波耶克船長盜取的摩卡樹才是母株,但另一批學者認為1706年移回荷蘭的爪哇咖啡樹才是。但不論先來或後至,「咖啡母樹」都是荷蘭人的傑作,也都屬於阿拉比卡的原生種鐵比卡,特點是豆形呈長橢圓狀,頂端嫩葉為銅褐色,即褐頂鐵比卡(Broonze-Tipped Typica)。國人熟悉的曼特寧、藍山和夏威夷柯娜,皆屬於鐵比卡種。
爪哇試種成功,荷蘭人1718年又把咖啡田擴張到鄰近的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1711年,爪哇輸出第一批450千克咖啡豆進歐洲。1721年,爪哇加上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的咖啡出口量暴增到6萬千克。到了173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已自給自足,停止向葉門摩卡買咖啡,爪哇咖啡從此與摩卡分庭抗禮,成為家喻戶曉的商品。歐洲列強搶種咖啡的競賽中,荷蘭人捷足先登,遙遙領先法國和英國。
然而,荷蘭人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竟在咖啡栽培競賽上犯了致命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