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傳統
150年的香港文化, 可以大致分為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兩大部分。傳統文化是指基本未受近代和現代文明影響的土著文化。港九地區原是珠江口外的一處村落漁港, 中華民族文化自古以來就在這裡得以傳播和繼承。從港九離島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文物遺址以及摩崖石刻, 顯示了古百越民族的原始文化與我國東南沿海文化的密切聯繫; 李鄭屋村的漢墓和屯門山的杯渡駐錫遺蹟, 尤其是宋代鄧符協卜居錦田, 創辦力瀛書齋的史跡, 表明了兩千年來中原華夏文化在港九的傳承和影響。 近年一些香港學者和文化界人士對香港歷史和文化的研究中, 發掘了更多關於香港傳統文化的資料。英佔初期, 港島約有數千人口, 九龍和新界有大量原籍東莞、寶安的本地人和來自嶺南各地的移居者。 源自廣州的粵曲和"大戲"〔粵劇〕很早就傳入城市化後的香港, 成為市民大眾文娛生活的主流。香港的粵曲、粵劇隨後曾發展到與廣州並駕齊驅。兩地藝人合組"省港大班", 兼在兩地發展, 名揚廣東全省。二十年代起, 香港成為嶺南歌樂和"廣府大戲"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現代文藝
香港的近現代文化大體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興起 , 經歷過拓荒、萌芽和多元化發展等3個時期。拓荒時期〔二十年代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之前〕香港近現代文化的開拓 ,
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紀末和本世紀初, 主要受到中國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催生和促進。香港開埠以後, 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進入中國的橋頭堡。一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先驅, 陸續來到香港, 在這裡譯介和吸取西方現代化文化, 鼓吹變法改良。他們創辦報章, 發表詩畫, 著書立說, 開拓了香港近代文藝。尤其是辛亥革命準備時期, 同盟會在港創辦《中國日報》, 其附刊《鼓吹錄》開創報紙文藝副刊的先河。嶺南畫派則辦了《時事畫報》。這個時期產生了許多以反帝反封建為主題的作品, 包括吸取西方現代文學的觀念和技法, 或運用傳統的民族文藝形式寫成的新小說、新粵曲和新劇本, 各類藝術的演出或展出都很活躍, 使香港成為我國近代革命文藝的中心。 其後又引進電影藝術和西洋油畫, 從而推動了二十年代以省港為中心的嶺南畫派、廣東音樂和粵劇粵曲的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 香港的現代的文藝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和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文化巨匠魯迅、胡適和歐陽予倩等, 特別是最後獻身於香港文化的許地山, 直接催生和培育了香港新文藝。 魯迅和其他文藝大師的影響以及來自上海、廣州的文化新潮的流入 , 打破了當時香港文壇的荒涼、沉悶局面, 直接促成了香港新文學的興起。 一九二七年前後香港的主要報紙出現純粹的新文學副刊; 一九二八年八月, 香港第一本新文學雜誌《伴侶》創刊; 一九二九年香港第一個新文學社團"島上社"誕生。這些就是香港新文化拓荒者登上文壇的重要標誌。
萌芽時期〔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
拓荒時期播下的新文藝種子, 在隨後發生的抗日戰爭和國內解放戰爭的強烈影響下萌芽成長。在10多年裡, 香港出現了兩次由大陸南來文化人組織的推動的文藝高潮。 一次是在抗戰前期〔約於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 另一次是解放戰爭期間〔約於一九四六年下半年至一九四九年上半年〕。當時由於香港的特殊政治地理環境, 大批著名文化人如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郭沫若等先後薈聚香江, 使香港文藝空前繁榮, 兩度成為南中國愛國進步的新文化中心。抗日救亡、愛國民主的內容和民族大眾的形式, 對正在萌芽成長的香港新文學、電影、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多個領域, 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為香港文藝建立良好的社會寫實傳統打下基礎。萌芽時期香港新文藝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在思想傾向上, 始終同祖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息息相關, 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進步民主精神; 在創作取向上, 關注時代社會 , 關心平民百姓, 具有批判的社會寫實路向; 在藝術風格上 , 兼容並蓄, 既注意學習民族民間文藝形式, 又善於吸取西方現代文藝技法, 具有求俗求新的自由開放態度。
多元化發展時期〔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五十年代以來的40多年間, 香港的文學藝術在新的時、 空條件下走上了獨特的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發展是: 適應內外形勢的變化, 植根於香港都市生活、 具有鮮明"香港性"的文學藝術興盛起來; 同時, 以普羅大眾為對象、具有濃烈地方色彩的通俗文化大量湧現。 而就在同一時期裡, 香港逐步實現了工業化, 經濟高速增長。 社會的演變牽動了文壇的演變。最重要的一點是, 戰後出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本地作家、藝術家已經與社會同時成長, 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事業、家庭、思想感情……都是植根於香港的, 他們日趨成熟的各種藝術創作大都帶有強烈的本土意識, 以他們為主幹的一種"本土文化"跟著誕生。與此同時, 留港的大陸文化人以及來自臺灣、海外的同行, 在香港生活一段較長時間之後, 大都逐漸融入了香港社會, 並且把目光和筆觸轉向他們日益熟悉的本港都市生活, 運用多種文藝形式描繪、剖析這個急劇變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競爭、人際關係、社會百態。由於他們與本地同行的共同努力, 締造了許多極具香港特點和時代精神的文藝成果。一九六七年, 港英當局為了爭取青年, 安定民心, 繼續維護其殖民統治, 才開始關注文康體育活動, 按西方模式搞沙灘舞會、 青年中心、香港節等等; 隨後又舉辦國際性的藝術節電影節……, 成立一些職業的或半職業的文藝團體。政府和市政局也分別設立一些文化機構, 組織和推動多項文化活動。 這在客觀上無疑都有助於香港多元文化的發展。
七十年代後期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一九八四年中英兩國籤訂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此後兩地的文化聯繫轉趨緊密。文藝作品的交流以及作家、藝術家的互訪日益頻繁; 兩地還分頭開展了有關對方文化問題的學術研究, 取長補短, 互相促進。在這個過程中, 人們提高了對香港文化的總體認識, 也提高了香港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和世界華人文化中的地位。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經濟、社會繼續繁榮穩定, 並已發展成為金融、經貿等方面的國際中心, 出現了世人矚目的"香港現象"。作為物質文化的表現形態, 香港的文學藝術在這個時期也顯得多姿多採, 並且沿著自由開放、 中西交融的軌道, 進一步走向多元化。 新生的具有鮮明"香港性"的文學藝術日益發展。 由於香港是最自由開放的國際性都市, 西方的現代文學藝術可以很快傳入並且佔有一席之地, 其中有的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而顯現出東方色調。 從基本創作路向和文藝思潮看, 已形成了社會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和通俗流行3種文藝形態, 以及寫實派、傳統派、現代派等3種流派。這種多元化格局尚在演變之中。一個新的多元混合的都市體系正在成長。
嶺南文化的現代性審視
20世紀末葉,嶺南文化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活力。今天,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們站在更高立場更高層面對嶺南文化作出總結和評價。因而,一種現代性審視的要求擺在了嶺南文化的面前。
嶺南文化是一種較能適應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形態。廣東人的懷舊情緒相對來說比較弱。比如,中國許多地方曾經在90年代大唱懷舊歌曲,一時間大街小巷重新飄揚起《東方紅》的旋律,廣東人卻沒有捲入這個熱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為浸漫了過去時光的四合院日益減少而痛心疾首,廣東的文化人卻很少為南國特色騎樓的日漸消失而大聲疾呼。當北京街頭冒出許多"知青"飯店,許多過來人大談黑土地上的經歷時,廣東的老知青們也搞了一兩個活動,卻沒有多大迴響。懷舊,是一種固守,一種被歲月過濾了的純淨。懷舊需要某種經歷和情感上的認同,所以,懷舊色彩越濃,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懷舊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則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兼容性和現代性。
廣東人具有較為開闊的胸襟,這為嶺南文化的兼容性奠定了基礎。當改革開放的春風乍起,第一批外商踏上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在這裡獲取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廣東人並不嫉妒,他們創造了一種思維模式:只要自己能賺錢,不怕別人賺大錢。因而,他們不在乎與香港前店後廠的關係,在經濟上採取實用主義立場。開闊的胸襟是兼容的前提,也是現代化的前提。萬事銖銖校量,過於計較一己的得失,就難以融入世界性的潮流。
嶺南文化經常處於動態之中。有批評說,廣東人會生孩子,卻不會取名字。意思是說廣東善於創新,卻不長於理論總結。但是廣東人對於這樣的冠名權倒不很在意。理論總結是升華,但是換一種角度看,它也是束縛。嶺南文化樂於為歷史寫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這種品質,為它平心靜氣與不同文化範式的相處相融作了準備,也為它接受發展中的現代性因素作了準備。
嶺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較深。廣義的嶺南文化本來就包括香港地區在內,只是由於歷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們的嶺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據珠江流域。所以,廣東與香港在文化上較容易達到融洽,形成同構。因而,我們關於嶺南文化的現代性審視離不開對香港的認識。
香港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實"的廣東人心目中成為一種高位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從香港獲得了大量投資,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碼頭,而且在從香港學得管理模式、理財方法的同時,也搬來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飲食、服飾總是能夠一浪接一浪地在廣東流行。與此同時,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經濟的特點、注重享受的特點等也深深影響著廣東。
香港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過渡。它的政體、社會分層、司法和行政管理都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為方式卻依然有濃烈的東方色彩。從某種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現代化方面也是發育得不夠的。嶺南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對政治及文化的相對冷淡、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偏差、享樂主義的盛行、封建迷信的再度滋生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響的痕跡。
廣東要想在新的世紀保持先發優勢,以廣東為代表的嶺南文化要想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依然光彩奪目,就必須在兼容的同時認認真真地進行一番梳理和反思,在現代性的審視中尋找新的動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隨著香港的回歸和廣州、深圳等地與香港差距的縮小,廣東與香港的雙向交流更為密切,一種廣東與香港的相互影響格局正在緩慢地逐步顯現。這為嶺南文化審視自己以及審視自己與香港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良好的思維空間。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依然主要是香港影響著嶺南文化。正因為如此,更深入、更全面、更理性地認識和評價香港文化已成為歷史對嶺南的新的要求。
粵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現實可能。在這種趨勢和可能之中,以現代性的眼光去審視嶺南文化,尋找並最終形成一種具有現代性的新的兼容立場和視野,是嶺南文化的一個新的歷史任務,將使嶺南文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完)
來源:嶺南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