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我打開朋友圈,看到一學者發上來的照片,內容為江蘇泰州的鎮海樓、梅蘭芳紀念館等景點,由此萌生了去蘇北旅行的想法。做通家屬思想工作,我們便開始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孔廟大成殿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五省通衢」之稱,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有眾多文化遺蹟。我們首先來到了徐州,自然是不虛此行。
第三日上午9點,我們在徐州東乘高鐵到了曲阜,時間不到40分鐘。曲阜原本不在計劃之內,因為搭了由寧波到曲阜的班車,才知道兩城市離得近,便決定北上,來領略曲阜這神秘的東方聖城。
曲阜小城,因孔子故裡而蜚聲中外,孔子因創學設教而名垂千古。我們落腳在景區漢庭商務酒店,午休後,新能源汽車把我們送到孔廟。通過古柏掩映的古道,橫亙在前面的是修建於明代16世紀的曲阜城牆,這是孔廟的外大門,也被稱為「仰聖門」。門上「萬仞宮牆」四個大字,是比喻孔子的學問高不可攀、深不可測。
據介紹,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故去後的次年,歷代擴建增修。現存建築分別建於金、元、明、清時期,共有殿、閣、門、坊、亭、堂104座,466間。佔地面積14公頃,前後共有九進院落,完全享受了皇家的規格,分三路布局,中軸對稱,充分顯示出等級森嚴的氣氛。規制宏偉,歷史悠久,前後共延續兩千多年。廟內存有歷代碑刻1172通,古樹名木1250株。曲阜孔廟既是歷代尊孔崇儒的歷史見證,又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孔子塑像
進入城門,迎面看到一組石碑坊,分別是「金聲玉振」坊、「欞星門」坊、「太和元氣」坊。
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分別為孔廟的第二、三、四、五道大門。名出有典,各有寓意,庭院深深,遊客無時無刻置身於凝重莊嚴神聖的氣氛中。
奎文閣為孔廟主體建築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喻孔子為天上的「奎星」,因古代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實際上它的名字叫「贔屓」,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
十三碑亭位於奎文閣後,大成門前,是為專門保存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的,歷代帝王和封建統治者對孔子的尊崇在該院落中得到了最直接的表達。亭內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55塊。其中最大一塊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所立。碑約重35噸,加上馱碑贔屓,共重約65噸。這塊碑石採自北京西山,在當時條件下,能把此碑安然運抵千裡之外的曲阜,令人驚嘆。
大成門是孔廟的最後一道大門。黃瓦重簷,氣勢不凡。它的東西兩角分別和兩個碑亭的重簷相互交錯,形成了勾心鬥角的建築風格,這是中國古建築中的一大奇觀。
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門和大成殿院落正中。北宋天聖二年(1024)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故事。現存杏壇,為明代隆慶時期遺構,為一方亭,正面藍色豎匾上寫著的「杏壇」二字,為清高宗手書。杏壇前的石刻香爐是金代所造,香爐內飄散了千年的嫋嫋輕煙,讓人回想到2000多年前孔子作為教師的情景。孔子在三十多歲時,開設了第一所私人學校,開創了中國平民教育的先河。教師便成為孔子終身的職業。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入孔廟的中心。在這片雙層石柱的臺基上,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凌空而起,在雙重飛簷的中間,貼金群龍緊緊護衛著「大成殿」三字,這就是孔廟祭祀的核心建築。大成殿高32米,東西長54米,殿內深34米,建於11世紀宋代(明清時兩次遭雷火,均重建),體現了古代極高的建築藝術。整個建築色彩對比強烈,莊嚴而華麗。最讓人稱道的是殿前簷下的10根龍柱,採用深浮雕,刀法剛勁凌厲,雕刻玲瓏剔透,波湧雲繞,盤龍飛騰,徽州工匠花20年時間完成,為中國罕見的石刻藝術珍品。據說乾隆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凌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內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一座為孔子。孔子座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顯得高大威嚴,一副君王形象,這是被歷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1966年,孔子像被砸毀。1982年,山東省政府撥款48.5萬元,黃金48兩,組織技術人員以脫胎法重塑孔子座像,基本恢復了雍正八年的形象。
孔子克己復禮、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的思想,迎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自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唐太宗貞觀年間,下詔全國各州縣都要建孔子廟,正所謂「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至清乾隆,有12位皇帝共計20次親臨曲阜祭祀。曲阜因孔子故裡成為文化之都,東方聖城。
早在1919年,風華正茂的毛澤東就曾專門繞道曲阜,參觀林廟,無限感慨。1936年10月,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他向全黨提出研究理論、研究歷史、研究現狀的任務,在講研究歷史時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給予總結,承繼這份歷史遺產。」「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提出,表達了毛澤東對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佔地位的一種肯定。毛澤東為他兩個女兒取名為李敏和李訥,「訥」和「敏」其實來自《論語·裡仁》中記載的孔子的一句話:「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化孔子名言為愛女名字,表明了毛澤東對孔子的肯定和欣賞。
沿著孔廟的中軸線,由南向北,一路參觀,行色匆匆,蜻蜓點水,好在可用手機拍攝,事後再可細讀細品。
第二天,我們還參觀了孔林孔府,曲阜師範大學……
置身曲阜,時刻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悠久和文明的凝重,催人深思,令人感慨。走進曲阜,感悟孔子,體驗儒家文化,不亦樂乎!
來源:嵊州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