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節現場琳琅滿目的竹製品。
市民在竹文化節上選購商品。
紅網時刻益陽11月16日訊(通訊員 陳嶽杉) 11 月 14 日至16日,第十屆中國竹文化節在湖南桃江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近1000名國際友人和省內外嘉賓、100多家企業負責人齊聚湖南桃花江畔,一起賞竹、品竹、論竹、購竹,共謀發展,暢想未來。
一場期待已久的盛會
如果一場盛會的主題代表一個時代的背景,那麼,竹文化節的主題,也反映出了人們對竹經濟的嚮往。中國竹文化節始於1997年,每兩年舉辦一屆。第一屆竹文化的主題是「弘揚竹文化,開發竹產業,發展竹經濟,讓中國竹鄉走向世界」,其後,「小康」「低碳」「綠色」等詞語逐一進入主題。本屆竹文化節的主題是「弘揚華夏竹文化,建設美好新家園」,顯然,「新家園」的內涵更廣、更深,切合當前的時代背景。
湖南桃江是一個欠發達縣,「欠發達同時意味著我們的青山綠水還在,這正是湖南大多數地區的現狀,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之下實現新的趕超」,桃江縣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在我省1999年承辦了第二屆竹文化節之後,第10屆竹文化節再次回到湖南,在許多農戶和竹產業企業家心裡,意義十分重大。許多本地企業家驕傲地表示,「第10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新的起點。」
為了承辦好本屆文化節,湖南的桃江人也是精心準備了數月的時間。從竹博物館的建設、竹文化和竹產業發展成果展示,到中國竹產業高峰論壇等系列活動的舉辦,都是舉全縣之力而為之。11月15日晚,作為節日活動之一的《家在竹鄉》桃花江竹海實景演出暨黎錦暉音樂,將桃江本土的美女、擂茶和胡吶喊等本土文化與竹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竹文化的桃江因素演繹得淋漓盡致,上幾千名觀眾似乎忘記了毛毛細雨的存在。現場氣氛之熱烈、秩序之井然,桃江人微信朋友圈對這場音樂會以及竹文化節相關內容轉載之頻頻,足以證明桃江人對竹文化節這場盛會的期待。
新時代的新方向
任何經濟的發展,都需要資源的消耗。對於製造業而言,對自然資源的索取,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在竹海的竹博物館,充分展示了人類從原始社會到現代,人們對竹資源的充分利用,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的生長周期短、可再生,竹產品用完之後如落葉歸根,對土地無汙染,是當前環境問題突出背景下理想的產業」,桃江一企業家表示。
中國竹業協會會長、國際竹藤中心常務副主任費本華在桃江接受媒體採訪時,則進一步對竹子的使命進行了詮釋:「竹子不僅是生態的,也是產業的,具有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在弘揚生態文明,促進產業發展上承載著與農作物不一樣的使命,承載著竹文化竹產業和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的偉大使命。」
在經濟開發區的竹文化博覽會現場,為了將自身的產品迎合大眾的消費理念,竹企業大都把生態、環保放在了首要位置,100多家竹企業可謂是「你爭我鬥」,毫不示弱。在展廳內,吃的竹筍、住的小竹屋、用的竹家具,竹子做的筆、紙、毛巾、牙刷,等等,讓參觀者目不暇接;就連電腦鍵盤、滑鼠、計算器、充電寶等電子產品,都是竹外殼,讓許多參觀的人士愛不釋手。
「實際上,我們很多竹產品已被塑料替代了,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汙染。但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原本由塑料製成的產品,我們可以用竹子來替代。這肯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一位參展商興奮地說道。
湖南竹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湖南是全國楠竹主產區,竹資源大省,2017年全省竹林面積達到1639萬畝,竹產業產值突破260億元。「如果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大力發展竹產業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竹產業的巨大潛力。」
前幾年,湖南省制定了以桃江為核心基地,到2025年打造湖南千億竹產業的目標。「這對桃江來說,既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桃江縣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為了打造這一核心,桃江提出了 「雙百」竹產業工程。通過多年的發展,桃江竹涼蓆、桃江竹筍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全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2017年,全縣竹業總產值達到了76.46億元,居全省第一位。「這是桃江人化壓力為動力的表現。」
不過,在企業展會上,面對外省的諸多優質竹產品,本地一些企業家也顯出了一定的憂慮。「我們的一些產品,與外省相比,無論是在技術上、設計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位本地企業家表示,「顯然,本屆竹文化節讓我們開闊了眼界,找出了不足。」一位長期關注竹產業發展的政府工作人員則表達了另一種擔憂:「一些竹產品市場銷售價格很高,比如有的竹凳一條能買上千元,但企業僅需要進幾十元的原竹就夠了,很多竹農對賣竹的收入還不滿意,足見我們的竹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竹文化節開幕式上,作為千億竹產業工程核心的桃江發布了《竹與鄉村振興——桃江宣言》,力求把竹產業培育成 「生態工程」和「富民工程」,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桃江縣一企業家代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