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李強】1月7日晨,臺灣以最大彈道高度試射一枚宣稱為「無限高」的飛彈,島內軍事專家認為試射的是「雄風二E」增程型巡航飛彈。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從彈道高度「無限高」判斷應該是用於區域反導的「臺版薩德」。大陸軍事專家張學峰認為,「無限高」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不想讓航行公報透露飛彈過多信息。而且航行公告中設定的「禁飛區」很不尋常,或暗示「臺版薩德」並非完全是傳言。臺灣「中科院」在防空反導系統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密切關注。
據臺灣《聯合報》7日報導,臺灣防務研發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當天9時05分在屏東九鵬基地,以45度角發射1枚飛彈,射擊通報標示最大彈道高度為「無限高」,禁航區南北距離長達300公裡。報導稱,「中科院」已公告射擊時間,分別是1月7日、8日,1月14日、15日,1月18日、19日,試射的時間和管制範圍均相同,射擊危險範圍從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出去後往東穿越蘭嶼、綠島之間,在蘭嶼外海轉北往宜蘭外海,最大彈道無限高,有人研判「中科院」將在多輪試射中發射同型飛彈。
臺媒報導稱,軍事專家從劃定的射擊危險範圍及L型飛行軌跡研判不是「天弓」系列和「愛國者」飛彈,從發射角度和火焰軌跡觀察,很可能是增程型「雄風二E」巡航飛彈。該飛彈不需靶彈,取得想要的參數後可自行引爆。「中科院」回應說,各項武器研發測試均涉及軍事機密,不予評論。
大陸軍事專家張學峰表示,按照臺灣媒體之前報導,「雄風二E」是一種在「雄風二」反艦飛彈基礎上改進研製的對地打擊巡航飛彈。通常來說,對地打擊巡航飛彈射程較遠,應該達到1000公裡以上。如果此次試射的是「雄風二E」,那麼會沿著航行通告的禁飛區域或臺媒說的危險區域邊緣飛閉合航線。不過,巡航飛彈中段通常採用地形匹配製導,但海上並無明顯用於地形匹配製導的地形地物條件,不是一個很好的試驗空域。這種情況下,要麼「雄風二E」沒有採用複雜的地形匹配製導,而只是用了慣性制導加衛星制導的相對簡單的制導方式,要麼是只能檢驗其衛星制導系統,那這種試射的意義就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來看,單一進行巡航飛彈試射可能性較小。
對於7日試射的這枚飛彈,島內之前猜測可能是所謂的「臺版薩德」。臺《聯合報》6日的報導猜測,因最大彈道高度為「無限高」,禁航區的南北距離長達300公裡,有分析認為是測試「中科院」代號「強弓專案」的「天弓三」增程型防空飛彈,採用北向南射擊靶彈,南部屏東九鵬基地發射新型飛彈實施攔截測試。
報導稱,增程「天弓三」型飛彈的第一代已完成測試,密集測試中的飛彈為第二代,就是增程「天弓三」2型飛彈,可達更高攔截高度,去年底和本月起密集進行的「無限高」飛彈射擊測試,極有可能是「臺版薩德」飛彈量產前的後續作戰測試及驗證。
此次臺灣試射飛彈透露的消息極為有限,之前臺灣有關方面公布的航行公告中,顯示此次試射的飛彈彈道高度為無限高。不過,張學峰認為,這並不能作為判斷飛彈飛行高度的依據。目前的中遠程防空飛彈的最大射高普遍在2.5萬米以上,遠遠超過民航客機飛行高度,也高於大多數現役戰鬥機飛行高度。一旦在相關空域演習,肯定會對民航客機構成威脅,所以會限制所有高度層的民航客機飛行。而不說明具體彈道高度,以無限高來代替,主要是為了保密。
但張學峰認為,從臺灣禁航區的覆蓋範圍和高度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斷。按臺媒體報導,新發布的射擊通報顯示,劃定的危險區域呈現左右倒置的L型,最北端的A、B坐標點,就在蘇澳外海,南端則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南北距離約300公裡。
張學峰表示,從這個形狀來看,不排除進行防空反導試驗的可能。其南北向空域較長,大約300公裡,東西方向長約120公裡。理論上符合由北向南發射靶彈或靶機,由西向東發射飛彈進行攔截的可能。通常來說,如果使用靶機,則南北向不需要那麼遠的距離,因為沒必要從那麼遠的距離放飛靶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是進行防空飛彈試驗,靶標應該是彈道飛彈。而據臺媒報導,臺軍目前已經發展了「天弓二B」彈道飛彈,其射程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不過,從該禁航區看,如從西向東發射攔截彈,那麼意味著攔截距離超過100公裡,目前的用於末段攔截的彈道飛彈攔截系統,例如「愛國者3」,對彈道飛彈的攔截距離大多在40公裡左右,只有類似「薩德」這樣的末段區域反導系統,才能達到這個攔截距離。張學峰表示,對臺灣的防空反導系統研製能力也要保持足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