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鄭州市民彭先生致電東方今報熱線稱,自己是一名小學老師,所在的金水區屬於課改區,用的教材都是蘇教版,一次在輔導學生學習古詩時發現語文課本裡有兩首古詩《望洞庭》和《石灰吟》與人教版本存在區別,同一首詩有兩個版本,學哪個好?
□東方今報記者 韓旭/文 吳仲舒/圖
◎同一首古詩卻有兩個版本
彭先生說,自己平時在一家培訓機構擔任語文老師,前一段時間從其他學校轉過來一名學生,為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他讓該學生背一首于謙的《石灰吟》,背完後彭先生指出其中一處出現錯誤,學生則堅持自己沒有背錯。
「我們金水區屬於課改區,使用的教材是蘇教版的,在課本裡《石灰吟》一詩其中有一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當時學生背誦的卻是『千錘萬鑿出深山』。」彭先生說,同樣的作者,同樣的古詩,為什麼一個用的是「擊」,另一個卻是「鑿」呢?
◎兩個版本對比不知道哪個對?
細心的彭先生專門找來一本人教版課本,發現不只是這一首詩不一樣,在劉禹錫的《望洞庭》中,也同樣存在不同版本字不一樣的情況。
隨後,東方今報記者翻開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六年級(下冊),于謙的《石灰吟》和劉禹錫的《望洞庭》。對比人教版的同年級教材,可以看到,兩首詩均有字句上的差別。人教版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蘇教版《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鑿」變成「擊」,「粉身碎骨渾不怕」變成「粉骨碎身全不怕」。而在劉禹錫的《望洞庭》中,蘇教版的是「遙望洞庭山水色」,人教版的是「遙望洞庭山水翠」。「色」字變成了「翠」字。
「同樣一首詩,在不同的版本上出現不一樣的詩句,容易對學生造成誤導,不知道到底哪個對,哪個錯,老師到底該教哪個版本的呢?」彭先生說。
◎兩個版本各有所長
昨日下午,東方今報記者帶著這一疑問採訪了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士祥。王士祥說:「古詩流傳下來存在不同的版本是很正常的,首先,古代字存在不規範的現象,加之又是使用繁體字,所以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就以《石灰吟》為例,『鑿』和『擊』如果用繁體書寫是極為相像的,在現代翻譯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不同的版本。其次,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詩人在作詩時,也會反覆推敲詩句中的用詞用句,可能在作詩時作者自己就寫了兩個版本,作者也糾結使用哪個字更好,同樣以《石灰吟》為例,『鑿』和『擊』本身就是同義字。還有一種可能性,古人多有抄名人詩詞的習慣,在抄錄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抄錯的現象,有時候抄錄人也會自己修改其中的一些字,慢慢流傳下來,可能會有一些傳寫之訛,或經過了後人的改動,因而不同時期刻印的同一書籍,其中的內容並不完全相同。」
◎不存在對錯 家長不必擔心
「在小學課本中出現不同的版本,我倒覺得是好事。首先來說本身不存在對錯,學生學習哪個版本都是對的。再者說如果學生自己發現了其中的不同,他肯定會好奇,會去問老師或者上網查閱資料,那麼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詩的寫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利於加深對詩的理解。家長並不必擔心。」王士祥說。
同時王士祥建議市民,如果對一些詩詞存在疑問,可以到河南省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內翻閱作者的原版詩詞,到底是哪個字便一目了然。AC
聲音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士祥:從人教版和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望洞庭》和《石灰吟》這兩首詩來看,儘管少數字句有所不同,但各有所長,不能完全否定誰、肯定誰,所以不存在對錯之分。
鄭州市汝河路小學趙老師:一首詩出現不同版本的事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但老師一般都是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規定的版本進行教學。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