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大敗這黑鍋要怎麼分?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2020-12-12 騰訊網

前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鐵血和榮耀的真實寫照。

所謂天子守國門,大概就是因為朱棣在北伐戰役成功之時,說過的一段話。

這段話記載於明朝敖英的《東谷贅言》,而且這些,明朝也確確實實都做到了。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所謂君王死社稷,就是末代皇帝崇禎,在國破已成定局之時,並沒有選擇倉皇出逃,而是以負責任的態度登上梅山自縊,這個做法雖不可取,卻值得我們尊敬。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明亡頗為惋惜,對明亡的原因更是津津樂道。

但無論是明實亡於崇禎,還是天啟,或萬曆,或嘉靖,或洪武,或黨爭,或閹黨,或東林黨,其實都有道理,因為他們都能找到一些依據,卻也都有問題,因為既然都能找到一些依據,也就是說單一的一種說法的依據也註定是片面的。

封建王朝,因為制度的原因,興久必衰,衰久必亡,這是歷史的規律,誰也無法阻擋,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任何一個給明朝挖坑的仁兄應該都有責任。

萬曆

要說責任最大,我個人認為萬曆最大。

據《明史》記載:

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他們這樣說,雖然有立場,卻也並非全無道理,不過在這個,就先不討論了。

雖然明亡的原因實在是太大、太複雜,不好說。

但明朝與後金的殊死搏鬥,卻似乎可以說一說,關鍵戰役就兩個,一個是薩爾滸之戰,另一個是松山之戰,遺憾的是這兩個戰役明朝都輸了,輸了之後,就只剩下防守,只剩下被動挨打,因為沒有力量與後金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了。

本文簡單分析一下,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的黑鍋分成以及影響。就當是拋磚引玉吧!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切磋一下。

薩爾滸之戰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正式撇開明朝單飛,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建都赫圖阿拉。

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一塊土地上也絕不能出現兩個朝廷,因此努爾哈赤的舉動,對於明朝來說,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大明與後金一戰在所難免,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察覺到明朝內部黨爭不斷,邊境防務鬆弛,開始打擊遼東的明軍,攻佔遼東的城池,明朝軍隊措不及防,撫順、清河接連被攻陷。

萬曆這才發現大事不妙,決定出兵遼東,一舉幹掉努爾哈赤。

這個時候,朝中能擔任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的軍事文官也就只有楊鎬了,至於原因,後面會說。

明朝這邊參加這次戰役的軍隊大致是十一萬人,號稱四十七萬,其中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精銳騎兵三萬人,剩下的軍隊是從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等等雜七雜八的地方七拼八湊起來的,再加之他們離家萬裡,天寒地凍,語言不通,裝備不全,因此戰鬥力肯定是比不上決心捍衛新興政權的八旗兵的。

明朝的具體軍事部署,就是楊鎬親自指揮一支機動隊,坐鎮瀋陽進行指揮,然後總兵馬林、杜松、李如柏、劉綎兵分四路,約定在農曆三月初二圍攻赫圖阿拉。

當然兵分四路是事實,但楊鎬的真實意圖是不是要圍攻赫圖阿拉,還是存在疑問的。這個後面會說,先來看看後金方面的軍事部署。

明軍四路分兵,努爾哈赤知道了之後,就一句話: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後金軍隊六萬人,如果兩軍對壘,實際上勝負難料,但明朝分兵之後的四路軍隊,任何一路在面對集中兵力的後金軍隊面前都是佔弱勢的。

努爾哈赤

更何況,在戰爭之中,信息是異常重要的,努爾哈赤掌握了明朝的軍事部署,就能對症下藥。如果楊鎬的真實意圖就是要四路大軍圍攻赫圖阿拉,那只要努爾哈赤傾巢而出,各個擊破,那這個策略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這個,著名歷史學家蕭一山說得明明白白。

綜觀此役,明之兵數,實逾金軍,然分全軍為四路,則其勢必弱;而況杜松輕渡渾河,兩分兵力,乃明師失敗之最大原因也。使努爾哈赤不審敵情,分兵拒敵,則勝負之數,仍未可知。詎知決策明智,集全力以西向;界藩之援,不從眾議,乃能操勝券於目前;此又金兵致勝之最大原因也。

戰爭結果也正如努爾哈赤所料,他集中主力,先是在薩爾滸殲滅了由杜松率領的明軍主力,然後又擊潰了由馬林率領的北路明軍、由劉綎率領的東路明軍。

楊鎬坐鎮瀋陽,沒有對戰敗的三路明軍做任何的支援,也許他是認為支援已毫無意義了吧,最後明朝四路大軍,只有李如柏的南路明軍狼奔豕突,逃了回來。

只不過逃回來的李如柏,還不如死了的好,至少還算是英雄,至少不會死得那樣窩囊和憋屈。

楊鎬背百分之四十的黑鍋

明軍

楊鎬的軍事能力應該算是二流水平,並且還有謊報軍情的前科,不過萬曆選擇讓他來指揮這場戰役,想必有萬曆的理由。

我們也沒法反對,只好來分析一下在這場戰爭中楊鎬的問題吧。

首先制定了作戰計劃,結果卻洩了密,儘管不一定是楊鎬自己幹的,但他是有責任的。

如果真是他親自告訴努爾哈赤的,那他就真該死,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

如果他知道計劃洩露了,還執意要執行,那就是不明智。

如果他不知道計劃洩密了,那就是保密工作沒做好,同樣要負責任。

以至於得知明軍部署的努爾哈赤指哪打哪,遊刃有餘。

就算不談洩密的事情,兵分四路也是不理智的,因為古代通訊落後,很難做到協調一致,紙上談好四路圍攻,但實際操作起來,就完完全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進軍有快有慢,每條路線的阻力也不一樣,誰也無法保證他們都能按照約定時間抵達預定戰場,誰也無法保證努爾哈赤的主力會在何處展開何種軍事行動。

更何況敵我雙方實力相當,甚至己方還處於弱勢,在這種情況下,分兵就有問題。拿破崙在滑鐵盧分兵就受到了人們的詬病。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

按照薩爾滸之戰示意圖,楊鎬自己手握一支機動部隊駐守在瀋陽,也就是圖中的C點。

北路馬林軍,西路杜松軍,南路李如柏軍,東路劉綎軍兵分四路,圍攻赫圖阿拉,也就是圖中的B點。

結果主力西路軍在薩爾滸附近,也就是圖中的A點,被努爾哈赤殲滅。

看起來,兵分四路的戰略確確實實被努爾哈赤完克。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楊鎬料到了努爾哈赤會各個擊破,也料到了他會先拿明軍主力開刀,因此他的計劃可能是這樣的,北路和西路在薩爾滸附近回合,以這五萬人,應該可以抵擋一段時間,然後東路軍和南路軍圍攻赫圖阿拉,直接抄了努爾哈赤的老家,在這種局勢下,應該說對明軍是有利的。

但是不管怎樣,敗了就是敗了,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楊鎬這黑鍋不背不行啊!

萬曆百分之三十的黑鍋

楊鎬在會打仗的文官中應該算是二流水平,而努爾哈赤在會打仗的武將中應該算是一流水平,所以明朝要打贏這場戰役是有一定難度的。

更何況楊鎬這人還是有前科的,在朝鮮戰場曾經慘敗,卻隱瞞軍情,最終被罷官,這至少說明這人人品有點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如此重要的戰役,明朝為什麼還是選擇了楊鎬呢?

難道大明王朝就找不到一個比楊鎬更強的主帥了嗎?

萬曆

可能還真沒有,不過這個黑鍋,可能要辛苦萬曆背一下了。

明朝的原則就是以文制武,所以遼東經略和軍隊主帥就必須由文官來擔任。舉個例子,備受萬曆皇帝寵信的李如松,在朝鮮戰場也只能是提督,經略必須是文官。因此武將是不太可能指揮薩爾滸之役的。

反過來看文官,你會發現薩爾滸前後明朝的軍事文官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老的、能打仗的、比楊鎬強的軍事文官,比如鄭洛、葉夢熊、刑玠、李化龍都已經離開了人世。

新的也不來,因為萬曆皇帝跟文官集團不對付,全國上下都有大面積的缺員,整個大明王朝人才的新陳代謝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據《明史》記載:

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其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未嘗用一人。陛下萬事不理,以為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

自閣臣至九卿臺省,曹署皆空,雖然不免有點誇張,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想當官的人有的是,但萬曆死活就是不批,誰也沒轍。

據樊樹志在《萬曆傳》中統計:

明朝官員

萬曆三十年,南京和北京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科道官員九十名;全國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全國缺知府二十五名、御使巡行差務三分之一缺官,內閣、吏部負責人多次向神宗提出補官的請求,神宗充耳不聞。

萬曆三十三年,南京和北京的主要官職,大半都是空缺的,地方上的大官,也常年是沒人的狀態,全國布政司、按察司缺員六十,知府缺員五十。

萬曆四十一年,官員空缺達到了極限,南京和北京的六部缺尚書、侍郎十四名;都察院缺御史、副都御史五名;倉場戎政及卿寺京堂缺十餘名;總督、巡撫缺四名;各地地方官也有不同程度的缺員。

各級政府機構處於半癱瘓狀態,人才的更新也基本上是停滯的,在這種情況下,能拿得出手的、有實戰資歷的也就是打過日本的二流楊鎬了。

所以說,萬曆是要背百分之三十的黑鍋的。

X 因素

當然薩爾滸慘敗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比如明朝軍隊士氣低落,訓練荒廢,設備老舊,沒錢又少糧,軍官吃空餉,政治黑暗腐敗,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強嗎?

再比如,萬曆三大徵,特別是萬曆朝鮮戰爭,耗費了不少的銀兩,也損失了不少的精銳。

為什麼說特別是萬曆朝鮮戰爭呢?

薩爾滸之戰

這是因為這場戰爭的主力就是遼東的軍隊,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本有兵額九萬五,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就只剩下四萬了,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對後金用兵時,還要在全國各地拼湊軍隊。

這個時候可能你會說,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到薩爾滸中間隔了有二十多年,軍隊也應該恢復了吧?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這樣,但是萬曆中後期的朝局,十分糟糕,應該還顧不上遼東的軍備。

事實上也是,薩爾滸之戰的明軍,就是七拼八湊的。

總結

這裡說萬曆百分之三十的黑鍋,楊鎬百分之四十的黑鍋,只是簡單的量化一下,實際上這麼劃分是不可能準確的。

一場戰役的失敗,有很多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就像一團亂麻,怎麼也理不清楚。

薩爾滸慘敗之後,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在東北都處於主動防禦、被動挨打的局面,直到後來才基本建立起了硬碰硬進行野戰的軍事實力,結果又在松山給賠了個精光,可見薩爾滸慘敗對明朝的影響是何其的深遠。

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

有趣的是,不管是薩爾滸還是松山,都有被皇帝和文官多次催促出戰的現象,而之所以被催促,是因為沒錢發軍餉,之所以沒錢,又是因為沒白銀,之所以沒白銀,是因為日本在閉關鎖國,西班牙與荷蘭在爭奪海上霸權。

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曾經寫過一首詩:

不才何事令專徵,

二十萬軍一旦傾。

從此遼東無靜日,

庸臣誤國罪非輕。

說的就是薩爾滸,罵的就是庸臣楊鎬,我覺得將戰敗的責任全推給楊鎬,不一定對,卻應該罵,而且要罵得漂亮。

數萬大軍毀於一旦,無數家庭支離破碎,明朝邊境岌岌可危,楊鎬難道就不應該為戰敗承擔主要的責任嗎?

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

史料來源:《明史》,《清史稿》,《萬曆傳》,《萬曆十五年》,《東谷贅言》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就幫忙點個讚,評個論,加個關注,鼓勵一下唄。以後小編會多多的給各位老爺奉送更加精彩的歷史類文章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薩爾滸之戰,完美的驗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合則生、分則死
    但這場在明清戰爭史上,可以和皇太極當政時期之「松山之戰」並稱的著名戰役,在開戰之前,明朝軍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不管在參戰人數、軍隊部署、作戰計劃還是後勤保障、後備部隊安排、遼東地區部盟乃至朝鮮國軍隊的支持和策應方面,較之後金政權的八旗軍隊,佔盡了優勢。可後金的八旗軍隊在努爾哈赤的直接指揮下,僅用數日就結束了這場決定性戰役。
  • 薩爾滸之戰:是壓倒明朝的稻草,是努爾哈赤轉守為攻的轉折點
    明朝的衰敗是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但是這其中離不開一個因素——薩爾滸之戰。薩爾滸之戰使得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走向了滅亡,漢族人的統治在此終結,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四十七年的二月到三月間,此次戰役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朝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大明帝國滅亡的開端——萬曆皇帝應該如何打贏薩爾滸之戰?
    如果說萬曆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是什麼,我相信肯定是薩爾滸之戰,因為薩爾滸之戰直接導致了明朝失去了對遼東局勢的掌握,繼而讓努爾哈赤帶領的後金繼續做大,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萬曆皇帝,亦或是你是楊鎬,你應該如何做才能打贏薩爾滸之戰呢?
  • 一代帝王努爾哈赤,風景名勝薩爾滸
    薩爾滸風景區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是一個免費開放的自然景區,總面積268平方公頃,有藥香園,秋水長亭,攬月亭,煙雨樓,主峰王杲山,附近有遼寧最大的大夥房水庫,風景區原名大夥房水庫風景區,1982年改為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木廚,意為此山森林茂密,取之不盡。進入風景區不遠是藥香園,這裡種了許多藥用植物,還有中國古代醫學家的塑像。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落下帷幕,遼東經略楊鎬統帥的四路明軍三路全軍覆沒,整個遼東一片風聲鶴唳。萬曆四十七年六月,明神宗擢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楊鎬出任遼東經略。熊廷弼果真不負厚望,一到遼東,便不顧疾病之軀,親赴撫順、遼陽等地考察,為挽救遼東危局做準備。接下來的一年中,熊廷弼多管齊下,使得大明在遼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史源影響,《明神宗實錄》的編者因為楊鎬要為薩爾滸之敗負責,實錄中也就依從丁應泰的說法,否定楊鎬及明軍在朝鮮的戰績;另一方面是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因為東徵朝鮮的將士後來在遼東成為後金的對手,為了塑造清朝的正統性,必須對他們採取否定態度。這是決定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歷史書寫的兩個主要原因。
  • 薩爾滸之戰中,敗得那麼慘烈,明軍最正確的打法應該是怎樣的?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 19年,這場大明和後金具有決定歷史意義的一戰,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戰略態勢,使得大明由戰略進攻成為戰略守勢。而後金則有戰略守勢成為戰略進攻。為日後努爾哈赤定鼎天下打下了戰略基礎。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而作為左翼中路軍主將的山海關總兵杜松,那更是自信到爆棚,出徵後就狂飆突進,朝著努爾哈赤的要地界凡城猛衝。三月初一大軍強渡渾河時,喝飽了烈酒的杜松總兵,赤裸上身手提大刀,帶頭淌過寒冷刺骨的渾河水。在齊馬腹深的河水裡,這位露出滿身傷疤的悍將,一聲笑罵更叫將士們跟著燃:「入陣披堅,豈壯夫事?」
  • 21萬高校畢業生籤約率達到百分之四十點一
    截至五月十八日,八萬四千名畢業生籤約,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籤約率分別達到百分之四十六點六、百分之四十點二、百分之三十一點七。  他表示,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北京地區今年提供的就業崗位數目減少、質量降低,雖然畢業生的就業期望作了相應調整,但仍要消除「等、靠、要」的就業思想,建議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就業、到西部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
  •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還真發生過一次「薊州兵變」,可憐的原戚家軍將士,在被解除武器之後,至少數百人被屠殺。要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戚繼光說起。戚家軍,是由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李如松跟他爹李成梁有個相同的毛病,就是視誠信如糞土,轉眼間,就把這事給忘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應該是李如松對南兵不怎麼親近吧。到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第一次入朝抗倭勝利,宋應昌主張留兵朝鮮協防,而來自山東的兵部尚書石星卻主張撤兵議和。於是乎,宋應昌被召回,之後歸隱,再不過問兵事。
  • 瀋陽車主自駕遊:撫順薩爾滸風景區-遼東大地的風景明珠!
    瀋陽車主自駕遊:撫順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是滿語,漢譯為「木櫥」意思是在此山森林茂密,歷史上的薩爾滸一帶是北方古老女真族(即滿族前身)繁衍、生息和清王朝龍興之地,161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指揮的薩爾滸山之戰成為滿族西進遼瀋、定鼎中原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