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中,敗得那麼慘烈,明軍最正確的打法應該是怎樣的?

2020-12-15 時尚辣媽看國劇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 19年,這場大明和後金具有決定歷史意義的一戰,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戰略態勢,使得大明由戰略進攻成為戰略守勢。而後金則有戰略守勢成為戰略進攻。為日後努爾哈赤定鼎天下打下了戰略基礎。

調度能力不足:從遼東總兵張承胤陣亡開始,明朝確立徵討計劃,最開始是用兵五萬用餉一百萬,後來隨著情報變化,提出用兵10萬,用餉300萬。但戶部餉不足,所以開始加派。到薩爾滸作戰前夕,明軍出關部隊接近十萬,戶部軍餉勉強夠用。這是花費七八個月才湊集如此資源、兵力。

遙度中制:在第二年春天,西南軍隊還沒有出關,在等待中。但中樞已經紅旗催戰,後世一般認為是內閣的原因。知乎「溫體仁」對這個有很好的考證,其實就是萬曆皇帝催戰。但我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如此做。催戰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因為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雖然在薩爾滸的明軍全部都是第一等主力,很多都參加了對日本的戰爭,打敗20萬日本大軍。但是明軍戰鬥力與後金相比,還是很大。5天時間,明軍陣亡中高級軍官300多人,士兵45800人,損失戰馬騾子28600匹,遺棄火器火炮20000多具。

後金軍隊損失卻是微乎其微,明軍的8萬精銳就慘敗而回。後金實際兵力也根本沒有6萬。努爾哈赤的時候,八旗軍才200來個牛錄,從滿文老檔看,每次出戰,最多一個牛錄出動50個披甲左右,出動100人都是頂天了。薩爾滸八旗軍的真實數量其實只有1-2萬人。

如果是戚繼光指揮的話,一點問題也不會有,具體思路如下,戰前根據地圖進行進軍部署,要求三軍成品字型推進,相互距離保持不得超過10公裡。平行推進,不給努爾哈赤單獨消滅哪一支軍隊的機會。

李如柏騎兵在三支軍隊中間策應,如果努爾哈赤敢攻擊哪支部隊,就馬上開始增援,並要求其它二支軍隊靠攏過來,進行合圍。努爾哈赤敢主力決戰,正好四軍合圍。楊鎬放在後方的後備梯隊全軍壓上,封鎖努爾哈赤的退路。擊潰努爾哈赤敢主力後,讓朝鮮軍和葉赫部把努爾哈赤殘留武裝全部肅清。後續讓漢人進入東北進行民屯和軍屯相結合,一方面種地,一方面養馬,一方面打仗。利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女真人從東北擠出去,永遠消除後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麼慘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女真的戰略轉折點, 至此以後,明朝轉入戰略防守,而女真進入戰略主動。主動權的喪失徹底讓大明整個遼東全面撤退。在公元1619年,也就是萬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在楊鎬為主帥帶領下。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落下帷幕,遼東經略楊鎬統帥的四路明軍三路全軍覆沒,整個遼東一片風聲鶴唳。萬曆四十八年七月,努爾哈赤派八旗軍進犯蒲河,熊廷弼率周世祿等將領前去增援,八旗軍戰敗後退往瀋陽附近的灰山,熊廷弼督軍圍攻兩日,八旗軍經石牌山塔兒峪敗逃。既能挽救遼東危局,又能兩敗努爾哈赤,熊廷弼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統帥之才,那麼問題隨之而來:熊廷弼為何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 大明帝國滅亡的開端——萬曆皇帝應該如何打贏薩爾滸之戰?
    如果說萬曆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是什麼,我相信肯定是薩爾滸之戰,因為薩爾滸之戰直接導致了明朝失去了對遼東局勢的掌握,繼而讓努爾哈赤帶領的後金繼續做大,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萬曆皇帝,亦或是你是楊鎬,你應該如何做才能打贏薩爾滸之戰呢?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其中最精銳的左翼中路軍杜松部,表現更是迷之自信,連鎖拿努爾哈赤等人的幾十副枷鎖囚車都提前備好。行軍路上的豪言更震天響:「吾必生致之,勿令諸將分功也」——努爾哈赤咱們抓定了,可別叫別人搶了去。 而作為左翼中路軍主將的山海關總兵杜松,那更是自信到爆棚,出徵後就狂飆突進,朝著努爾哈赤的要地界凡城猛衝。
  • 薩爾滸之戰:是壓倒明朝的稻草,是努爾哈赤轉守為攻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使得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走向了滅亡,漢族人的統治在此終結,薩爾滸之戰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四十七年的二月到三月間,此次戰役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朝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也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薩爾滸之戰,完美的驗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合則生、分則死
    「清史研究第一人」蕭一山先生曾經對薩爾滸之戰中,明朝軍隊的分兵進攻戰法予以了負面評價:綜觀此役,明之兵數,實逾金軍,然分全軍為四路,則其勢必弱;而況杜松輕渡渾河,兩分兵力,乃明師失敗之最大原因也。使努爾哈赤不審敵情,分兵拒敵,則勝負之數,仍未可知。
  • 薩爾滸大敗這黑鍋要怎麼分?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但明朝與後金的殊死搏鬥,卻似乎可以說一說,關鍵戰役就兩個,一個是薩爾滸之戰,另一個是松山之戰,遺憾的是這兩個戰役明朝都輸了,輸了之後,就只剩下防守,只剩下被動挨打,因為沒有力量與後金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了。 本文簡單分析一下,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的黑鍋分成以及影響。就當是拋磚引玉吧!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切磋一下。
  • 一代帝王努爾哈赤,風景名勝薩爾滸
    薩爾滸風景區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是一個免費開放的自然景區,總面積268平方公頃,有藥香園,秋水長亭,攬月亭,煙雨樓,主峰王杲山,附近有遼寧最大的大夥房水庫,風景區原名大夥房水庫風景區,1982年改為薩爾滸風景區,薩爾滸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木廚,意為此山森林茂密,取之不盡。進入風景區不遠是藥香園,這裡種了許多藥用植物,還有中國古代醫學家的塑像。
  • 天啟年間,明軍戰勝清兵,是因為魏忠賢嗎?
    於是,在群臣的讚美之聲中,袁崇煥如願以償,被破格提拔為兵備僉事,帶著些錢到遼東招兵買馬去了。不過,遼東經略王在晉並沒有袁崇煥那麼大的抱負,他的目標是守住山海關,於是,他便打算在八里舖再修築一座城堡。顧名思義,從八里舖到山海關的距離不過八裡之遙。假使前方明軍敗了,往山海關湧來,你這城門是開還是不開?開便意味著放清兵入關。
  • 東亞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什麼跟後金在渾河血戰中,落得全軍覆沒?
    渾河血戰中的3000戚家軍,就是其最後的力量,面對數倍於己方清軍,最終敗下陣來,全軍覆沒。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敵眾我寡,人數懸殊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清軍)軍大致6萬人左右,兩年後的渾河戰役,清軍兵力應該只多不少。
  • 如果你穿越回明末並讓你指揮,你會怎樣挽回大明的劣勢?
    人口少、精銳士兵尤其少,不能承受慘烈的傷亡,只要實打實跟他們幹上幾場硬仗,他們自己就沒人打下去了。其次就是物資匱乏、經濟薄弱,如果不能靠戰勝之後劫掠的物資續命,就都得餓死。最後則是土地狹小、戰略縱深小,一旦大國利用人數、資源的優勢四面合圍,基本上擠也能擠死小國。
  • 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松錦之戰,發生在明朝末期,是明朝與後金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役,雙方投入兵力均超過十萬,歷時兩年(1640年至1642年)。戰爭最終以明軍慘敗而結束,傷亡近半,九關邊軍,精銳盡失。「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除了那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讓後人津津樂道外,還有一些因莫名其妙的「意外」因素而改變了結果的「奇葩」戰役,讓後人不斷探究根源。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贏了嗎?為何在徵討韃靼時沒有吸取教訓?太狂了
    這些兒子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長子李如松,因為他最勇猛,也是最可惜的一個。血戰碧蹄館,李如松勝負並沒有定論。李成梁在作風上雖然有點問題,但是他培養的幾個兒子,每一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可以說是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之中,平定蒙古的寧夏之戰,和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都有李成梁子嗣的蹤影,李如松更是主角人物。
  • 細說戰爭史之平壤之戰:明軍剿滅日軍的榮耀之戰
    今天說的戰爭史是:平壤之戰。16世紀末,豐臣秀吉通過強硬的勢力,將日本其他勢力逐個擊破,讓日本走向了統一。但豐臣秀吉對於日本的統一併不滿足,他想佔領朝鮮之後,在擊垮中國,整體目標就是擴張自己在大陸中的勢力。1591年,豐臣秀吉開始了他的侵略。日本先是成功將朝鮮突破,並且佔領了朝鮮的大部分城池。
  • 明清松錦大戰,明軍精銳盡喪命在逃跑的路上,這個鍋誰背?
    松錦大戰,應該說是明朝和清朝最關鍵的一次決戰,從1640年皇太極指揮清軍圍困錦州開始,到1642年松山陷落結束。明朝精銳盡失,主帥洪承疇投敵。令人唏噓的是,明朝十萬精銳沒有在戰場上戰死,卻在逃跑的路上被清軍屠殺殆盡。
  • 血戰湘江:紅軍長徵中最慘烈之戰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題:血戰湘江:紅軍長徵中最慘烈之戰新華社記者梅世雄「死的人太多了,滿江的血水。」儘管已經過去84年,但戰況之慘烈仍清晰印刻在百歲紅軍劉惟治的腦海中。老人記憶中最慘烈的戰役,指的是紅軍長徵中的血戰湘江。1934年11月下旬,始自贛南的長徵已40多天了,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抵達廣西境內全州、興安一線的湘江邊。此時,蔣介石已調集40萬大軍在湘江兩岸圍追堵截。
  • 為何八旗騎兵能戰勝裝備了大量火器的明軍,卻打不過英法聯軍?
    你知道為什麼19世紀英.法聯軍能夠用槍炮擊敗滿.蒙騎兵勁旅,而17世紀同樣裝備了大量火器的明軍卻一再的敗於八旗騎兵之手呢?薩爾滸之戰,雖然明軍投入兵力巨大,但是滿清騎兵在當時戰鬥力是相當強的,不過雙方也不是被動挨打,剛開始互有輸贏,後來因為為個別指揮官的昏庸,導致戰局扭轉,繼而全盤傾倒,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教科書式的戰敗史,滿清的勝利多少有點運氣成分在,所以說有時候還是「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