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 19年,這場大明和後金具有決定歷史意義的一戰,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戰略態勢,使得大明由戰略進攻成為戰略守勢。而後金則有戰略守勢成為戰略進攻。為日後努爾哈赤定鼎天下打下了戰略基礎。
調度能力不足:從遼東總兵張承胤陣亡開始,明朝確立徵討計劃,最開始是用兵五萬用餉一百萬,後來隨著情報變化,提出用兵10萬,用餉300萬。但戶部餉不足,所以開始加派。到薩爾滸作戰前夕,明軍出關部隊接近十萬,戶部軍餉勉強夠用。這是花費七八個月才湊集如此資源、兵力。
遙度中制:在第二年春天,西南軍隊還沒有出關,在等待中。但中樞已經紅旗催戰,後世一般認為是內閣的原因。知乎「溫體仁」對這個有很好的考證,其實就是萬曆皇帝催戰。但我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如此做。催戰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因為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雖然在薩爾滸的明軍全部都是第一等主力,很多都參加了對日本的戰爭,打敗20萬日本大軍。但是明軍戰鬥力與後金相比,還是很大。5天時間,明軍陣亡中高級軍官300多人,士兵45800人,損失戰馬騾子28600匹,遺棄火器火炮20000多具。
後金軍隊損失卻是微乎其微,明軍的8萬精銳就慘敗而回。後金實際兵力也根本沒有6萬。努爾哈赤的時候,八旗軍才200來個牛錄,從滿文老檔看,每次出戰,最多一個牛錄出動50個披甲左右,出動100人都是頂天了。薩爾滸八旗軍的真實數量其實只有1-2萬人。
如果是戚繼光指揮的話,一點問題也不會有,具體思路如下,戰前根據地圖進行進軍部署,要求三軍成品字型推進,相互距離保持不得超過10公裡。平行推進,不給努爾哈赤單獨消滅哪一支軍隊的機會。
李如柏騎兵在三支軍隊中間策應,如果努爾哈赤敢攻擊哪支部隊,就馬上開始增援,並要求其它二支軍隊靠攏過來,進行合圍。努爾哈赤敢主力決戰,正好四軍合圍。楊鎬放在後方的後備梯隊全軍壓上,封鎖努爾哈赤的退路。擊潰努爾哈赤敢主力後,讓朝鮮軍和葉赫部把努爾哈赤殘留武裝全部肅清。後續讓漢人進入東北進行民屯和軍屯相結合,一方面種地,一方面養馬,一方面打仗。利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女真人從東北擠出去,永遠消除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