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紅軍長徵中最慘烈之戰

2020-12-15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題:血戰湘江:紅軍長徵中最慘烈之戰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

「死的人太多了,滿江的血水。」儘管已經過去84年,但戰況之慘烈仍清晰印刻在百歲紅軍劉惟治的腦海中。

老人記憶中最慘烈的戰役,指的是紅軍長徵中的血戰湘江。

1934年11月下旬,始自贛南的長徵已40多天了,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抵達廣西境內全州、興安一線的湘江邊。

此時,蔣介石已調集40萬大軍在湘江兩岸圍追堵截。

11月25日,中革軍委下達了強渡湘江的命令。11月27、28日,紅1、紅3軍團各一部搶在國民黨軍之前趕到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界首至腳山鋪一線的渡河點,架設起5座浮橋。

但是,中央軍委縱隊行軍速度極為緩慢,80多公裡足足用了4天時間。

「這不僅喪失了有利的渡河時機,而且使負責掩護渡江的紅軍各部隊不得不與敵人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戰況慘烈,犧牲慘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院長馬衛防說。

11月28日凌晨,國民黨軍向紅軍先頭部隊發起猛攻。

11月30日,堅守界首以南高地的紅10團一天之內犧牲了兩任團長,向江邊運動的部隊在敵機猛烈轟炸下成片倒下。劉惟治所在的紅1軍團1師1團,就是在這一天趕到湘江邊增援的。

「我們連打了幾天仗,又星夜趕來,沒有時間構築陣地便投入戰鬥。」時任紅1團青年訓練班戰士的劉惟治說,「戰至下午,陣地上的人幾乎少了一半。」

12月1日,戰鬥進入最關鍵階段,也是戰鬥最激烈的一天。紅軍12個師中,只有4個師和軍委縱隊渡過了湘江。西岸的8個師,隨時面臨被圍殲的危險。

當天凌晨,中共中央在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出兩份急電,命令全力阻擊進攻之敵,確保西進之路暢通。

這一天,紅軍廣大指戰員同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搏殺,鮮血染紅了滔滔湘江水。

至12月1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大部渡過湘江。掩護主力的紅5軍團34師、紅3軍團18團則被阻斷在了湘江西岸,大部分陣亡。29歲的34師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被俘後扯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

血戰湘江之後,中央紅軍銳減到3萬人。馬衛防說,這是紅軍成立以來最為慘重的損失。這一嚴重失利,是「左」傾領導者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所造成的嚴重惡果,是錯誤路線的失敗。

馬衛防說,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特別是湘江戰役的嚴重失利,成為「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徹底破產的重要標誌,為之後召開遵義會議並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幹部和思想基礎。(完)

相關焦點

  • 董勇:電影《血戰湘江》不計成本誠意足
    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張淳)電影《血戰湘江》以1934年紅軍在湘江戰役為背景,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徵精神。曾在電視劇《彭德懷元帥》中飾演彭老總的董勇,此次在影片中再次飾演彭德懷元帥,再現湘江戰役這一場硬仗。
  • 研學旅行流水記之三:參觀湘江戰役紀念館,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臺階共4級,象徵著紅軍在湘江戰役成功突破國民黨的第4道封鎖線。紀念館臺階左右各寬為12.1米,寓意紅軍在1934年12月1日勝利突破湘江,迎來了紅軍長徵的偉大轉折。臺階中央的花圃共植有19棵圓球綠植和3棵迎客松,設置6塊石頭,「19、3、6」的數字組合在一起,巧妙地象徵著紅軍三大主力在1936年勝利會師,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徹底失敗,紅軍長徵取得最終的勝利。
  • 獻禮建軍90周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在京首映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 於曉泉)獻禮建軍90周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並於6月30日在全國院線公映。  作為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之戰、決定長徵前途命運之戰,湘江戰役使紅軍遭到重大損失,以往戰爭題材影視作品較少觸及。
  • 湘江戰役之我見_求是網_黨刊為本 思想為王
    可參考毛澤東對長徵的評價,對湘江戰役作出全面、科學的評價。中央紅軍血戰湘江、突破敵人鐵壁合圍的偉大革命精神,湘江戰役為實現遵義會議歷史轉折提供的契機和基礎,以及犧牲的3萬多革命先烈,都值得永久紀念。(北京100080)    走走黨史,考察紅軍長徵路,湘江戰役是我最早(2001年4月)作現場考察的重大事件之一。這次戰役太令人震撼了。它不僅是紅軍長徵途中規模最浩大、鏖戰最激烈、傷亡最嚴重、場面最慘烈的戰鬥,而且在人民軍隊近90年的戰爭史上,乃至現代世界戰爭史上,其殘酷性、慘烈性能夠與之相比的,也屈指可數。
  • 電影:血戰湘江
    基本信息    《血戰湘江》是由陳力執導,保劍鋒、王霙、孫維民、張一山、耿樂等主演的戰爭史詩電影。    影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34師官兵付出巨大犧牲奮力掩護黨中央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    影片於2017年6月30日在中國上映。
  • 影片《血戰湘江》走進英雄部隊「紅一師」
    軍地有關領導同陸軍某部官兵共同觀看了影片《血戰湘江》。長城網 張世豪 攝  長城網張家口2月19日訊(記者張世豪 通訊員張澤民)2月18日,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獻禮重點影片——《血戰湘江》,來到陸軍某部「紅一師」舉行放映活動。該影片由河北走出去的著名導演陳力執導,八一電影製片廠和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
  • 電影《血戰湘江》導演陳力:真實,才能令人動容
    新華社武漢3月21日電(記者喻珮)紀念紅軍長徵史詩巨片《血戰湘江》正在湖北試映。影片主創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歷史題材藝術創作必須樹立嚴肅的歷史觀、文化觀。  影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與湖北合作推出,講述了紅軍長徵中衝破第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的故事,將於今年6月份正式登陸院線。  影片由女導演陳力執導,此前,她曾執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電視劇《海棠依舊》。這是她首次執導戰爭片。陳力說,電影《血戰湘江》全景再現了紅軍長徵史上的壯烈一幕,在拍攝血戰場面時使用了大量炸藥、油料,沒有依靠電腦特效。
  • 戰爭題材影片的新探索——電影《血戰湘江》觀後
    影片的創作者們,用這溫情的一筆,給緊迫、悲愴、凝重、慘烈的影片帶來了片刻的舒緩,也帶來了強烈的生活質感,瞬間拉近了觀眾和影片人物的距離。  新的偉人形象塑造去臉譜化、去程式化,讓影片更有吸引力,更有代入感  湘江戰役是我黨我軍的一次「走麥城」,《血戰湘江》是一部充滿悲情的戰爭電影。
  • 《血戰湘江》亮相上影節 角逐上影節傳媒關注單元
    6月21日,作為上影節傳媒關注單元入圍影片,英雄史詩巨片《血戰湘江》在上海影城舉行媒體觀影專場,硬片硬漢表現的血性剛強、炸藥汽油轟出的真實慘烈無不令現場媒體動容。觀影后,在現場媒體和觀眾的掌聲中,導演陳力攜主演王霙、孫維民、王大治、作曲居文沛與現場媒體和觀眾見面交流。    電影《血戰湘江》用創新的思路、感人的情節、震撼的場面表現湘江戰役這一場硬仗。所有演員在影片中都是錚錚硬漢,在112天裡用2噸多TNT、80多噸汽油置身真實的炮火連天的戰爭,拍出了一部讓人血脈噴張、媲美好萊塢經典戰爭片的鴻篇巨製。
  • 紅軍長徵,300多戰士集體死亡,卻找不到傷口,怎麼死的?
    上個世紀30年代,烏雲籠罩著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敵人進行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逐漸縮小,此時中央根據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匱乏,紅軍已經失去了在根據地打破敵人「圍剿」的可能,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長徵。
  • 不忘初心再出發 網媒記者探訪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界首渡口等革命舊址
    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冰 攝紅軍長徵湘江戰役文物。長城新媒體記者 劉冰 攝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是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中的腳山鋪阻擊戰戰場遺址所在地,包含紀念林和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騎行長徵路之廣西
    湘江戰役指揮所紅軍長徵路上,湘江血戰是最慘烈的戰役。紅軍8萬多人在這裡犧牲了5萬,只剩3萬多突圍出去了。導致湘江被犧牲戰士的屍體堵塞,血流成河。看到路上打著的標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突然覺得這句話切中了要害。人在發達了之後,就容易忘記當初的使命,曾經純粹的奮鬥付出精神也漸漸模糊。其實這句話我感覺更多是給高層的人看的,但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看到這句話,我依然視為內心之警戒。人有些精神是不能丟棄的,忘記了初心,路走著走著就偏了。不時時反省自己,隨時會誤入歧途,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 提示: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館13號臨時關閉,景區正常開放
    六盤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走過的最後一座大山,被譽為「曙光之山、勝利之山」。六盤山紅軍長徵景區以展示長徵文化、解讀長徵精神為核心,打造了以「走長徵路、讀長徵史、登勝利山」為主題的紅色體驗型旅遊產品,成為「中國首批100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廉政建設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蘭州軍區國防生優良傳統教育基地」「寧夏黨員幹部教育實踐教學基地」。
  • 長徵歷史上的湘江戰役:全州腳山鋪阻擊站
    湘江戰役中,有三個比較重要、關係著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生死存亡的阻擊戰,即灌陽新圩阻擊戰、興安界首光華鋪阻擊戰以及腳山鋪阻擊戰,其中腳山鋪阻擊戰是三場阻擊戰中雙方兵力投入最多,也最為悲壯、慘烈的一仗。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寫寫這場最為慘烈的一仗,內容還是包括腳山鋪的地理位置,腳山鋪阻擊戰的兵力部署以及戰鬥經過和結果。
  • 電影《血戰湘江》主創人員「紅軍團」裡為兵服務談傳承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賈秀琰、李金昱)八一電影製片廠有關部門領導帶著影片《血戰湘江》和電影主創人員,日前來到曾參加過「湘江戰役」的中部戰區陸軍某「紅軍團」開展為兵服務活動,活躍官兵的節日文化生活,深受官兵歡迎。
  • 紅軍長徵的開路先鋒,他死後多年家鄉人誤傳他逃離革命
    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的開路先鋒是誰?當然是林彪的紅一軍團了。可是紅一軍團中衝在最前面的是誰呢?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這是英雄的模範團。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1935年5月,紅軍強渡大渡河,親自指揮飛奪瀘定橋的是黃開湘和楊成武。
  • 紅軍長徵過灌陽的重要遺址,有哪些地方最值得一看?
          灌陽縣是紅軍三次過桂北經過的重要地域之一。近年來,這一塊紅色土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遊客,那麼你知道有哪些紅色遺址最值得一看嗎?新圩阻擊戰陳列館  灌陽新圩阻擊戰是湘江戰役的重要戰場之一。
  • 走進紅軍長徵休整地,桂北小鎮油榨坪,毛澤東領袖謀略由此開始
    當時,紅八軍團的部隊只剩下了六百多人,其餘大部潰散在湘江東岸。中央紅軍隊伍從江西出發時的八萬多人,血戰湘江後,部隊銳減至三萬多人。油榨坪,是一個有二百多戶的村鎮,當時,在這一帶算是個較大和比較富裕的村鎮。紅軍指揮部就設置在靠近資水邊的一家小地主的庭院裡。
  • 探訪湘江戰役舊址:電力激活長徵故地新活力
    85年前,中央紅軍在長徵中途經廣西桂林興安,在湘江畔血戰7天,以慘烈的代價突破了蔣介石的第四道封鎖線,闖過了生死存亡的關鍵一仗,為長徵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打開了前進的通途。85年後,興安縣人民發揚長徵精神,向著小康的目標奮進闖關。
  • 紅軍長徵與湖北:紅色的土地 紅軍的搖籃
    20萬長徵紅軍,6萬來自湖北。16萬紅軍英烈中,4萬是湖北籍。長徵,這部悲壯而恢弘的史詩中,湖北篇章盪氣迴腸。長徵前,10萬紅軍和40萬地方武裝在鄂成長8月16日,酷熱,本報聯合團省委、省黨史研究室組織的「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青年尋訪團首站抵達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