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執行命令!」
「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如果中國革命的成功一定要我們的鮮血鑄成,那我們必須犧牲……」
這些聲震天地的誓言,傳遞給觀眾的是政治過硬、黨性過硬從來都是紅軍、是人民軍隊一成不變的原則。
影片在嚴酷的環境中,被死神時時追逐的紅軍仍舊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首瑞金民歌《竹葉青》,唱出了這些貧民子弟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月要唱竹葉青呀,家家娘姐娘家;門前花燈鬧紛飛呦,海棠花又香……」
一曲寄託著世俗美好的鄉音給殘酷現實帶來一抹亮色。影片的創作者們,用這溫情的一筆,給緊迫、悲愴、凝重、慘烈的影片帶來了片刻的舒緩,也帶來了強烈的生活質感,瞬間拉近了觀眾和影片人物的距離。
新的偉人形象塑造去臉譜化、去程式化,讓影片更有吸引力,更有代入感
湘江戰役是我黨我軍的一次「走麥城」,《血戰湘江》是一部充滿悲情的戰爭電影。這裡沒有觀眾熟悉的意氣風發、指揮若定的領袖,沒有叉腰抽菸、神態高瞻遠矚這樣固有的表演模式,主創們呈現的是一個「在特殊時期,行動中的毛澤東,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緒、有情懷的偉人」。
影片的劇本編排給了演員充分的表演和詮釋空間,而導演對主演的動作設計、表情拿捏、臺詞邏輯重音以及形體控制等等,全部有不同以往的明確要求和指導。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一些前所未見又合情合理的突出人物狀態的橋段給人留下新鮮、深刻的印象。
戰鬥再三失利、情況危急,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的毛主席依舊無時無刻地關心、思考紅軍的戰略部署和具體的作戰安排,對於當時黨中央的一些錯誤決定,他有著不同的看法。影片開始不久,毛主席就騎馬來到中央軍事三人組所在的臨時指揮所,和當時的實際指揮者李德、博古拍桌子爭論起來,兩種觀點的矛盾激化。朱老總發言緩和雙方的對立,毛主席得以說出自己的見解,重新獲得機會的他,眼睛裡煥發出光芒,迅速地用桌上的水碗、燒水壺擺出了紅軍的局勢,急切地闡述自己的認識。即便受到博古的再次打擊,他仍然不放棄,直到一味固執、只會紙上談兵的李德要求他「毛,請你相信我。」據理力爭的努力失敗了,明明知道李德的辦法救不了中國革命,毛主席卻毫不遲疑地選擇顧全大局,維護中央,避免分裂。
這個段落的表演和剪輯,非常出色,情緒飽滿、細膩又富有變化和層次。一個夾在時局兩難境地中的毛澤東,他的痛心、苦悶、焦急、憤怒、無奈、落寞和隱忍,他體貼溫暖,關心戰士,心繫百姓,這些感染人心的狀態,是以往的影片中未曾見到過的。
《血戰湘江》的戰鬥場面中,很多時候,觀眾需要仔細的辨認,才能認出演員的模樣,保劍鋒、張一山,耿樂,常常是面部漆黑、聲音嘶啞,導演說,那不是化妝的效果,幾個炸點一爆,身邊的演員立刻一身焦黑。「炮火紛飛」中,幾千個人的廝殺,演員一張嘴,自己就喊啞了……
除了要求特型演員打破固有模式,逼近歷史真實,陳力導演在另一個維度上的追求就是不用CG,不用替身,讓明星演員們褪去自身的光環和英俊的外表,在上百個炸點的現場真打實拼。異常艱苦、逼真的戰爭場面設計,讓演員們身臨其境,紅軍的靈魂融入了他們的身體。
《血戰湘江》的戰爭美學
戰爭片作為一個常見的影片類型已經形成相對固定的拍攝方式和套路,《血戰湘江》一片在遵守這些規律和原則的基礎上體現出自己獨特的選擇和個性表達。
慘烈的戰爭場面國內鮮有媲美,快節奏、多戰鬥,無論從戰爭的樣態、數量、場面還是鏡頭的畫面和音效上,這部電影都稱得上是一部有硬度、有張力的優秀戰爭影片。此外,導演選取了不同的戰鬥形態來豐富畫面的可視性和信息量——陣地戰、堡壘戰、遭遇戰、巷戰——不同的戰鬥形態可以提供不同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設計,形成巨大的畫面衝擊力。
戰爭片必然充滿了殺戮,但多數戰爭片也承擔著對「道義」、「勇氣」、「犧牲」和「情義」的讚揚。導演力求對這場歷時七天七夜的戰役進行全景式、史詩般的刻畫。影片信息量很大,編排合理,既給予三場主要戰役以大篇幅的描寫,又同樣注重其中人物的塑造。激戰既是刺激的元素,也是人物和故事衝突的背景。站在前景的,是偉人、將領和普通的紅軍戰士。
多組富含寓意的儀式感的鏡頭設計,如林家父子犧牲前的端正軍帽,陣地上的莊嚴宣誓,戰壕上被抬走的烈士……這些蘊含著極大情感的畫面,將文戲部分塑造的「人物」、「精神」和戰爭戲突出的「拼殺」、「獻身」極好地結合起來,升華成影片的主旨,深深地印刻在觀眾的心中。
《血戰湘江》中沒有極度暴力、血腥的鏡頭,沒有採用完全紀實的拍攝風格,可以感受到,導演陳力把影片的基調定為「貼近但不逼視」、「殘酷但不絕寰」、「哀傷但不悲觀」。紅軍的衣服全部是粗布做舊,有著真實、質樸的年代感,卻又令人熟悉和溫暖。
兩軍指揮部的環境設置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紅軍指揮部隨著行軍不停變換中,總是處在簡陋的、匆忙的、不安定的動態氛圍中;國民黨的指揮部則是一種設施齊全的、密閉的、暗藏殺機的、凝重的氛圍。戰鬥雙方物理意義上的強弱,用這個角度又強化了一重。
應該說,現階段,電影工作者的創造力和觀眾的感知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像《血戰湘江》這樣的主旋律作品也能夠具有從頭燃到尾的故事,潤物細無聲的情感,幫助創作者潛移默化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