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法國駐黎巴嫩使館發布聲明:法國三軍參謀長弗朗索瓦·萊科特爾將對黎巴嫩進行為期2天的訪問。在訪問期間,萊科特爾將會見黎方司令,並籤署兩軍合作協議,還將授予奧恩榮譽軍團勳章,表彰其在擔任黎軍司令期間為黎巴嫩穩定、推動黎法軍事合作方面作出的貢獻。自2017年以來,法國已向黎巴嫩提供價值約6000萬歐元的軍事裝備援助,培訓數百名黎巴嫩軍官。
兩國淵源已久,建立深厚友誼
無論是黎巴嫩的大大小小的事上,法國都尤為上心,歷來總統親自到訪也好。還是各種援助也罷,甚至有媒體將黎巴嫩稱為法國的「小兒子」凡此種種都讓世人不禁感慨,為何法國對黎巴嫩如此關心?援引法國電視臺消息,其實不止是現在,而是這最近幾十年來法國都一直與黎巴嫩保持著緊密關係。兩國淵源已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要說法黎的故事,還得追溯到19世紀,當時法國曾經出兵幫助黎巴嫩解決宗教衝突,由此,兩國便開始了陸續的往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黎巴嫩曾在法國的託管下度過了二十幾年,法國也承諾,等黎巴嫩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會帶領其走向獨立,而事實上,黎巴嫩在法國的幫助下確實在經濟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直至1936年黎巴嫩正式建國。馬克龍出任法國總統之後,更是積極推動,並繼續深化兩國友誼。近幾年,不管是黎巴嫩遇到的經濟危機,還是親近出走的小哈裡裡,法國都陪伴在左右,給予莫大的支持和援助。隨著兩國不斷的發展,相互的貿易往來也不斷增多,使得兩國更加密不可分。但如今的現狀卻是黎巴嫩的發展越來越不抵當年。
「中東小巴黎」不復從前
黎巴嫩曾經是中東地區各宗教和睦相處的典範,因為和法國關係親厚,又素有「中東小巴黎」的稱號。而如今的「中東小巴黎」已經不復從前,不可同日而語。黎巴嫩在建國之後曾有長達十餘年的內戰,在這場內戰中死亡人數超過了數十萬,而19世紀時英國和法國為了佔有黎巴嫩都開始各自扶持黎巴嫩國內的不同宗教,至此埋下了內戰的種子。當時黎方自己的政治制度是屬於大家族把控的形式,本來自己國內的政治就一團糟,正巧世界處於兩極對峙的狀態,黎巴嫩也不例外,當時國內的馬龍派親近西方,而穆斯林則支持蘇聯。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加速了國家分裂。
這積壓已久的矛盾總有一天要爆發,這個導火線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個組織出現之前,曾有大批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湧入黎巴嫩並定居,這些難民的人數一下子就增加了國內穆斯林的佔比,起先馬龍派並沒有將這一現象放在心上,直到20世紀70年代,這個巴勒斯坦組織被趕出約旦進入黎巴嫩,雙方才開始瀰漫出了硝煙,終於在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武裝衝突,而這也就是日後黎巴嫩的內戰。這場內戰從1975年開始,歷經十五年,35萬人的傷亡。至此黎巴嫩傷痕累累,一直到今天。
黎方政府無力挽轉局面,民眾群起要求法國接管
黎巴嫩的內戰到現在都在影響著自身的發展,早些時候,黎巴嫩首都發生劇烈爆炸,導致超130人死亡和5000餘人不同程度受傷的新聞震驚世界,同時也讓黎巴嫩的人民更加確信自己的政府昏庸無能,治理不好國家,而當法國總統因為這場爆炸前去訪問時更是受到了黎巴嫩人民的熱烈歡迎。
不僅如此,黎巴嫩人民還在網上發起了名為「請求法國重新接管黎巴嫩十年」的請願書,請願書中強調了目前國內政府的無能和當下體制的失敗,以及國內人民遭受的種種苦楚,要求法國在未來十年重新接管黎巴嫩,「建立起廉潔和持久的治理」。而此後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表示,黎巴嫩現在應該全力打擊腐敗,進行深刻的改變。黎巴嫩的情形也給了世界一個警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核心政府,而是通過各種宗教勢力來管制的話,必將步黎巴嫩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