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即使已過去近70年,但85歲的老兵餘廷先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章戴在胸前時,一瞬間就記起了跨過鴨綠江,跟隨部隊踏上戰場的烽火歲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1953年,餘廷先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在家鄉報名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剛剛18歲的餘廷先,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來到了朝鮮半島三千裡烽煙的最前線。
坐悶罐車過鴨綠江
晝伏夜出趕赴前線
「還記得怎麼從國內到朝鮮的嗎?」當聽到記者的問題時,餘廷先清楚地回答道:「國內到朝鮮,是從遼寧丹東過鴨綠江去的。」
餘廷先回憶說:「那是五月初的一天晚上,他接到通知,晚上乘上火車後就不準說話,不準咳嗽,以防暴露目標。火車是悶罐車,中間還搭了一個樓層坐兩層人。」
在制空權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有優勢,部隊行進需要「晝伏夜出」,白天下車隱蔽在樹林裡,晚上抓緊時間行軍。大家吃的是乾糧,走的是熄燈夜路。兩天以後,部隊才抵達前線。
破鐵絲網過地雷陣
踩著炮彈炸點攻下無名高地
剛到前線不久,志願軍發動了夏季反擊戰役。戰場上,敵軍炮火猛烈。很多時候,部隊只有通過特殊的方式收殮在炮火中犧牲的烈士遺體。
「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紅布條。」餘廷先說,作戰時,志願軍戰士的兩個手膀上和身上各拴一個紅色布條,上面寫有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信息。
餘廷先還記得,在無名高地上,防守的敵軍設置了三層鐵絲網,修築有密集的戰壕、工事,還埋設有地雷。我軍炮兵首先對鐵絲網、雷場進行炮火攻擊,為部隊打開衝鋒的通道。在彈幕的掩護下,餘廷先和戰友們穿著特製的布鞋,幾乎是踩著炮彈的炸點,頂著瘋狂的敵軍火力,不畏犧牲地向敵人的陣地發起了衝鋒。
「一個滿員連,打一場下來活著的還不到一半。」那場戰鬥,餘廷先所在部隊的副連長和通訊員都犧牲了,他和其他戰友攻下了陣地,有幸活著完成了堅守任務,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協助朝鮮戰後重建
退役後珍惜和平生活
板門店停戰協議籤訂後,餘廷先所在的部隊轉入幫助朝鮮人民軍修築地道、協助朝鮮人民開展戰後重建工作。
1956年,餘廷先光榮退役,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新的徵程。如今的餘廷先,學會了用電腦上網,看看軍事歷史,讀讀新聞。和平年代,他感謝中國共產黨的好政策,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向英雄的先輩們
致敬
文/圖:強罡、宿箭
編輯:張海峰、張浩
今日崇州微信投稿郵箱
1025606708@qq.com
主管 | 中共崇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 | 崇州市融媒體中心
主編 | 夏海英
執行主編 | 楊建宇
責任編輯 | 唐靜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