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首席記者 焦思穎)2020年12月26日,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在京發布《2020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自2014年起,中國以地鐵為主導的地下軌道交通、以綜合管廊為主導的地下市政設施等快速發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呈現規模發展態勢。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呈現「三帶三心多片」的總體發展形態。「三帶」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連綿帶,分別為東部沿海帶、長江經濟帶和京廣線連綿帶。「三心」為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中心,包括北部、東部、東南3個發展中心,北部發展中心為京津冀都市圈,地下空間發展以人防政策等要求為主導,東部發展中心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東南發展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地下空間發展均以市場力量為主導。「多片」指以各級中心城市為動力源、不同規模城市群為主體呈多源分布的地下空間集中發展片區,主要包括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地下空間發展片,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地下空間發展片,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發展片。
《藍皮書》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新增地下空間建築面積達到10.7億平方米。2019年,全國地下空間新增建築面積約2.57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47%,新增地下空間建築面積(含軌道交通)佔同期城市建築竣工面積約19%。同時,多元、綠色、智慧引領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已超額完成試點任務,示範效應顯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錢七虎在發布會上表示,地下空間發展軟肋亟待解決。各地不同程度的地下空間資源浪費較為普遍,較發達的城市淺層資源幾近枯竭;地下空間行業發展參差不齊,地下空間產業鏈尚需整合,市場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服務、前沿技術、智力培育等地下空間專業核心競爭力投入不足。這些方面亟待完善。這其中,城市地下空間的「數字短板」尤為突出,以致地下空間的治理體系建設、規劃建設、數據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