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越來越成為媒體熱點話題。在「高度」「廣度」不斷拓展的今天,地下空間所標註的「深度」,為城市打開了更加立體的發展格局。
近些年來,我國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愈加重視,地下商業街、地下綜合體等地下商業空間的項目不斷湧現。北上廣深尤為突出,大連、哈爾濱等自然條件不佳的諸多城市也相繼建成了大量的地下商業空間,各地的動車站和地鐵樞紐站幾乎都是地下商業空間的典型案例。但與已經在地下空間發展近兩百年的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還處於起步階段。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和城市的大量聚集,引發了城市更新、改造和再開發。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城市地鐵、地下街、共同溝以及90年代掀起的大深度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日本模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是如何挖掘城市地下商業空間價值的!
日本地下空間與地下街發展概況
日本的第一條地下街是1930年建成的東京上野火車站地下街道,現在地下街分布在日本的21座主要城市,其總面積約為110萬平方米,其中有80%集中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3大都市圈內。
日本地下空間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55-1964年,地下街圍繞車站布局,主要配建地下停車場,疏解地面人流,置換原地面廣場商業攤販。
1965-1969年,地下街發展的規模化階段,地下街逐漸成為規模更大、連接更廣、用途更多的地下城市空間。
1970-1980年,地下空間向城市公共空間的轉化階段。地下街在完善防災、安全等技術和法規要求的同時,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0年代至今,地下街與城市空間整合為新的城市空間。通過地下空間開發,整合城市交通樞紐、商業設施、開放空間、公園綠地等城市要素,形成地上地下一體化、複合化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間。
日本地下空間發展經典案例
01
IZUMI GARDEN改造項目
IZUMI GARDEN改造項目是在城市再開發的宏觀背景下,結合東京六本木地鐵站建設,融辦公樓、美術館、住宅樓、地鐵站和城市地下空間為一體、地上地下聯合開發的成功案例。
項目基地位於東京港區,介於交通繁忙的放射一號線和首都高速之間,佔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地面泉花園塔樓45層,最高點201米,地下2層,停車位546個。1999年6月開工建設,歷時 3年完成建設。該改造項目由日建設計公司建築師櫻井潔主持設計,獲得2004年日本建築學會獎;2006年-日本建築學會AIJ獎;2008年-阿卡西亞獎B2金獎。
打造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
地域內包含美術館(Museum)、集合式住宅(Residential Tower)、泉花園塔樓三個主體建築,在平面組織上,通過縱向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使三個主體建築、地鐵六本木一丁目車站、Fitness Club、美術館前綠化公園相互連通。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即起到了銜接各個功能單元作用,更豐富了城市公共空間,使得區域的城市空間成為一個整體。
創造多元化城市空間
項目基地區域內包含了公園、美術館、住宅、酒吧等多種功能,泉花園塔樓更是集商業、餐飲、辦公、旅館、會館等功能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多種功能複合化開發和使用。通過複合化的利用,創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間,使人獲得多樣化的體驗。
地下空間開發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本項目最大亮點,在地下一層泉花園塔樓直接與地鐵六本木一丁目車站相連通,通過自動扶梯進入城市走廊。城市走廊為一個三層退臺式中庭,在平臺內側為Fitness Club,使人們能駐足停留。地鐵、地下街、庭院與城市空間整合為新的城市開放空間。
02
福岡天神商業區地下街
福岡市是日本九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福岡縣首府所在地,城市人口約140萬,是九州地區最大的都市。天神商業區(Tenjin Chikagai)是福岡的商業中心,是九州最繁華的商業地段。天神地下街是集購物、餐飲、休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地下街市。
天神地下街開發模式是沿道路開發形式,商業街主通道位於城市主幹道下方,呈南北向布置,南北兩端分別接地下鐵空港線天神站和地下鐵7號線天神南站,地鐵換乘帶來了充足的客源,為地下街繁榮打下基礎。
地下街街道寬度約40米,總佔地面積約2.2公頃。兩條南北向通道和12條東西向道路將地下街劃分為11個街區。街區的東西兩側對稱布置了32個出入口,平均每隔35米就有一個出入口連通地面,既方便了行人出入,又滿足了防災要求。通過地下通道,地下街連通了街區周邊福岡三越、大丸、sorariasuteji、福岡市政、福岡大樓、mina天神等多棟商業、辦公綜合體,同時積極向周邊拓展,形成了複雜的地下空間網絡。
同時地下街直接與周邊的地下停車場(地下駐車場)相連接,停車換乘非常方便。地下街內各種設施齊全,設有銀行、公廁、問訊處、母嬰室、防災中心等多種設施,為遊客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務。
天神地下街以「通道是坐席,店鋪是舞臺,主角是客人」為設計理念,再現19世紀歐洲都市風情的建築格調,五個廣場裝飾特別,設計成歐式風格的長廊、石板路和蔓草圖案花紋的天花板,營造出濃鬱的古歐洲氣息。
在兩條長約590米的走道旁,林立著300多家店鋪,日均客流量達40萬人。其中以服飾店最多,另外也有花店、生活雜貨、咖啡甜點、飾品小物等。
歷經40多年,這裡陳舊的設計風格、別致的氛圍也沒有完全褪色,可以稱得上是「長久性的設計」作品。天神地下街得以持續經營至今,設施不僅擁有全天候型的便利性,高質量的空間設計也佔具重大的意義。
札幌大通公園地下街
札幌市位於北海道石狩平原西南部,人口約187萬人,是北海道的行政和工商業中心,也是日本人口過百萬的都會區中最北的一個。曾在1972年舉辦過第11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大通公園位於札幌市的正中央,建於1871年(明治 4年),在都市計劃中原本為分隔住宅、官邸和商業區的防火隔離帶,隨著城市發展,大通公園腹地不斷擴大,逐漸演變為都市公園,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深受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大通公園地下街位於位於札幌市主幹道札幌站前大道正下方、連接地鐵南北線札幌站和大通站,是一個能同時享受購物和文娛活動的地下空間,步行通過約10分鐘。
2011年開通後,在地下即可由JR札幌站直通至地鐵南北線薄野站以及舉辦眾多文娛活動的大通公園。通道兩側的「休憩空間」設置有桌椅和無線Wi-Fi服務。在「休憩空間」和「路口廣場」有北海道各地的觀光宣傳資料,除了可以買到特產品和雜貨,這裡還會舉行藝術品展覽等眾多文娛活動,通道已經成為觀光、文化、藝術、體育等魅力信息的發布源。
每年秋季舉辦的札幌文化藝術節期間,各種藝術活動精彩紛呈,美術作品、舞臺表演、音樂等不盡其數,其中包括上演30多個團體原創作品的「札幌劇場節」,也會在札幌站前大道地下步行街展示。在這匯集日本全國藝術家作品的「藝術一條街」,你可以看到北海道音樂人登臺獻藝的「Cross Roads Live」,以及由市內小學、初高中學生管樂隊在札幌音樂廳 Kitara表演合唱和管樂演奏的「札幌學校音樂節」等,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啟示
1、地下與地上要構成完整的體驗環境
日本地下空間從開發模式上主要是沿城市道路延伸,因而其地下空間開發布局十分重視與周邊建築的銜接,使得地下街與地上商場、休閒廣場。城市公園等形成一個有機體。設置地下街,完全做到了步、車分離,道路暢通,也大幅度降低了交通事故率;還利用了空間,增加了城市用地,對市容的整頓做出重大貢獻。而在我國道路下空間多為地下過街通道,主要承擔交通功能,與周邊建築聯繫較少,缺乏溝通。
2、重視地下空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營造
地下空間相較於地上來說更加封閉,因此在安全性和舒適性上要格外重視。日本出自防災的考慮,地下空間的建設要求商業佔地面積要小於通道面積,便於疏散人群。此外,設計中除了保障應急疏散口的數量和分布密度外,還確保了疏散線路的暢通,同時在各地下空間的銜接部設置防災緩衝帶或地下廣場滿足地下空間綜合防災要求。而在舒適性的營造上可以利用光、水、植物來布置,增加座椅和休閒設施等。例如IZUMI GARDEN改造項目中在地下空間打造公園、城市走廊來提升遊客的購物體驗。
3、增強地下空間的主題性
交通的集中、大客流區位選擇以及「地下」的特殊屬性,利用三者衍生出文化主題的打造,或利用季節性變化的特徵,都可以為地下購物中心帶來更多趣味。例如福岡天神商業區地下街就因再現19世紀歐洲都市風情的建築格調而聞名,札幌大通公園地下街則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
4、豐富地下空間的功能
在消費升級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注重購物的體驗,逛街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因此地下空間應該進行多元化開發,來增強地下街的吸引力。例如IZUMI GARDEN改造項目中包含了公園、美術館、住宅、酒吧等多種功能,這樣多元化的城市空間吸引了大量的客群。
IZUMI GARDEN畫廊
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對於建築空間容量的擴大,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提高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優勢,相信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技術,地下空間完全可以打造出舒適且充滿個性的商業氛圍,媲美各大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和主題商業街。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為了不和我們失聯走散,請大家根據下面圖裡的教程給我們加星標,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