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一詞,源於古代印度人對中國封建王朝的一種稱呼,正如我們稱呼古代印度為天竺一樣,這一詞語出現的最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色彩,只是一種對國家的別稱罷了。
唐朝時期的日本,在他們的佛教徒中,也開始用支那一詞來稱呼中國。不過那個時候,這一詞語主要在僧侶之間流行,僧侶們愛用這個詞語,以此來顯示他們的博學多才。所以這一歷史時期,支那在日本人的語境中,依然是以褒義為主。
不過從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決定脫亞入歐的日本人,越發狂妄起來。然而在當時,他們雖然看到西方列強們不斷地欺負清王朝,但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上,日本一直以中國為學習的好榜樣,所以內心雖然已經有了輕蔑的意思,面子上還是沒有敢流露出來。
即使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王朝在日本人眼裡依然是龐然大物一個。比如當時亞洲戰鬥力一流的北洋水師,在日軍眼裡就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存在,看看清朝的軍艦,再看看自己手裡那幾艘破軍艦,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切的轉折點在甲午戰爭。仗著膽子和清王朝開戰的日本,突然驚喜地發現,原來小小的他們也可以戰勝大清朝,由此狂喜的心理一下子佔據了他們的頭腦,如今再回頭看看,清王朝根本不是他們的菜,也就是從此開始,日本人以戰勝者的姿態,用支那這一稱呼來表示對戰敗者的蔑視。
在日本的始作俑下,西方列強也接受了這一概念,時不時以支那來蔑稱中國。對此當時的國民政府曾對日本提出嚴正的抗議,但日本人照樣我行我素,沒辦法,當時日本人的實力在那兒擺著,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即使在1945年八月份,裕仁天皇宣布投降時,在廣播中,其他國家美國、蘇聯、英國都恭恭敬敬地稱呼,唯獨中國,他們依然使用支那這一詞語,言語之外是深深的不服氣和藐視之情。
當時的西方國家也看不下去,分析後認為支那確實帶有侮辱性的含義,因此在1946年曾責令日本外務省以後不準再使用這一字眼。然而日本人的表現,還是誰都不服就扶牆,時不時從他們嘴裡冒出這一字眼。
不過等到上世紀東北亞的一場戰爭,讓日本改變了看法。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視死如歸、頑強拼搏的精神不僅讓美軍動容,視中國軍隊為最難戰勝的部隊。即使在全世界,中國軍隊的堅強韌性以及擊敗美軍的輝煌勝利,讓所有國家為之折服,沒有人能夠相信,擁有落後武器,連基本後勤保障都困難的中國戰士們,竟然將美國給戰勝了。
也正是從此開始,日本一改以前的高傲姿態,再也不用「支那」一詞來稱呼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