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大峽谷、洋烈水鄉、廟安花果山、峨城竹海、馬渡關石林、米巖花海、川東蓮鄉、聖水桃園……提起如今的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一個個旅遊景區的名字已經成為川東地區耳熟能詳的鄉村旅遊熱門目的地。據了解,宣漢縣圍繞「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定位,把旅遊作為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全域旅遊」+「開發扶貧」戰略,探索出一條「以旅遊開發促產業助增收」的扶貧之路。
產業組團包鎮脫貧
嫣紅的月季、紫藍的薰衣草、潔白的梔子花,繽紛的色彩,是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下八鎮米巖花海給每一個初到者的直接印象。徜徉花海中,品嘗農家飯,摘上一些新鮮水果,帶一兩盆特色花卉回家……近年來,通過不斷挖掘自身資源,下八鎮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條「農業+旅遊+產業」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每年3月、4月到我們這裡參觀遊玩的遊客很多,每天接待1萬人次,農戶在景區周邊賣礦泉水,每天都有2000多元的營收。」下八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了解,2013年,下八鎮引進業主,開始打造米巖花海景區,一期投入4000餘萬元,佔地3000畝,種植丹桂、紫薇、海棠等苗木花卉品種2000餘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很快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村民們開始感受到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
2014年,為了深入貫徹落實脫貧攻堅要求,切實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下八鎮藉助龍頭企業帶動,在全鎮開展產業組團、包鎮脫貧行動。成立了旅遊專業合作社、苗木產業合作社,通過種植苗木,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遊產業,大量吸引外來遊客,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此外,還吸納貧困村作為合作社的互助組,精準扶貧戶作為專業合作社社員,通過有序有效組團和合作雙方共同經營的方式,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以龍頭企業發展帶動互助組合社員脫貧。
產業和旅遊發展起來了,下八鎮的貧困戶也多了不少收入。據介紹,貧困戶除了常規的土地流轉收入和旅遊旺季做小生意的收入外,還可以在苗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務工對勞動強度和技術要求不高,60歲的老年人也可勝任。」下八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隨著米巖花海的名氣在達州越叫越響,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返鄉創業,開起了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餐飲、水果採摘等鄉村旅遊體驗。
如今的米巖花海,已經成為川東地區極具影響力的婚慶、花卉產業園。去年,整合了一部分政府項目資金加上業主投入,米巖花海二期工程開始建設。「下一步我們將以米巖花海一期、二期作為載體,文鳳山為主體打造國家4A級景區,使之成為巴山大峽谷旅遊環線的重要支點,有力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帶動全鎮群眾共同致富。」
旅遊開發實現窮區變富區
無獨有偶,同樣因旅遊而聲名鵲起的洋烈水鄉,也走出了一條旅遊帶動發展的脫貧之路。
魚子溪溼地公園、鄉村文化牆、農業休閒園……行走在素有「川東第一村」美譽的洋烈新村,川東特色的漂亮民居、乾淨整潔的鄉村道路、緩緩流淌的河流訴說著這裡的淳樸和幸福。據了解,2011年,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在達州舉辦,藉此契機,洋烈新村對整個村進行了風貌塑造及文化內涵包裝。同時,加強街巷、濱河、山梁休閒綠地打造,引導培育旅遊休閒業,著力發展小鎮特色旅遊,實現鄉村文化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依託鄉村旅遊帶動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在達州市內,寫有「洋烈水鄉」的褐色旅遊導視牌沿路可見,仿佛在告訴來人,如今的洋烈早已是遠近知名的文化旅遊休閒勝地。「我們周末喜歡和家人駕車到洋烈水鄉休閒度周末。」達州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據介紹,如今一到周末,洋烈水鄉得農家樂總是很熱鬧,節假日期間更是如此,單日的遊客量在2萬人次以上,讓景區周邊的貧困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旅遊扶貧紅利。
米巖花海和洋烈水鄉的旅遊帶動脫貧致富之路,在宣漢並非特例。據了解,宣漢旅遊資源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根據這一特點,宣漢縣明晰脫貧路徑,以旅遊為抓手,大力實施「開發扶貧」戰略,著力以旅遊開發促進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據介紹,按照「各具風情、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總體思路,宣漢規劃了東北部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片區、中部鄉村觀光旅遊片區、西部生態文化旅遊片區、南部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片區「四大旅遊扶貧片區」,將80%以上的貧困村納入全縣旅遊景點進行謀劃布局,形成旅遊扶貧大格局。同時按照「依託鄉村建景區、圍繞產業興旅遊」的發展思路,統籌提檔升級打造洋烈水鄉等6個國家AAAA級景區、廟安花果田園等15個AAA級景區,以點連線、連線成片,示範帶動核心區及周邊群眾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和休閒農業等鄉村旅遊新業態,推動核心區農戶每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真正變窮區為景區,變景區為富區。
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
米巖花海和洋烈水鄉的旅遊脫貧之路,正映射出近年來宣漢縣圍繞「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的發展定位,把旅遊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全域旅遊」+「開發扶貧」戰略,堅持「全空間拓展、全要素聚集、全方位配套、全產業融合、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遊發展觀,探索出一條「以旅遊開發促產業助增收」的扶貧之路。
去年,按照「打造一個景區、帶動一批產業、活躍一帶經濟、實現一方脫貧」的思路,針對北部山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問題,宣漢巴山大峽谷旅遊扶貧綜合開發項目開工儀式舉行。作為宣漢縣脫貧攻堅頭號工程,巴山大峽谷將力爭用3-5年,建成「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國家生態旅遊度假區、國家AAAAA級景區」。該項目建成後,可實現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以上、旅遊綜合收入突破30億元,增加就業1.2萬人,實現區域9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
全空間拓展全域全景,構建一區多點全域格局;全要素集聚龍頭景區,打造旅遊精準扶貧引擎;全方位配套基礎設施,夯實旅遊精準扶貧基礎;全產業融合美麗鄉村,激發鄉村旅遊內生動力;全社會參與品牌創建,助推全域旅遊深度發展……思路清晰、步伐穩健,在以旅遊開發為抓手,大力推進脫貧攻堅上,宣漢創新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宣漢樣板」。
下一步,宣漢將繼續積極實踐「景區帶動型、鄉村旅遊帶動型、旅遊商品開發帶動型」旅遊扶貧模式,把貧困發生率和返貧率最高的巴山大峽谷片區作為全縣旅遊扶貧的「頭號工程」,依託大巴山生態資源,深入挖掘巴人文化,通過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為抓手,開創「農旅結合、文旅互動、產村相融」的特色扶貧之路,切實讓景區產業強起來、鄉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打造縣域經濟增長高地。
(劉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