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漢:從全省「貧困人口最多」到「減貧人口最多」的涅槃

2020-12-24 金臺資訊

流金八月,又到了脆紅李的豐收季節。

全國各地的大貨車停靠在八廟村等著裝車,村民們守在自家果園應付著一批又一批商販的討價還價,嘴裡嘟囔著,這棵樹的果子不賣,是重慶遊客年初就訂好了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文太的電話響個不停,忙得從大清早到中午都顧不上喝一口水。姚文太看著沸騰的村子,自豪地說,一棵樹上千元,一畝果園十畝田,輕輕鬆鬆掙萬元,我們村基本上就沒有窮人了。

八廟村是四川省的一個明星村,也是宣漢縣精準脫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宣漢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20.94萬人,貧困發生率19.3%。通過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2019年底,全縣貧困人口減少到0.4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4%,於2020年2月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到「四川省減貧人口最多的縣」的重大轉變。

社社通硬化路,村村通班線車,1.1萬公裡通車裡程編織起132萬宣漢人民的致富夢想

樹叢裡的蟬鳴聲高低起伏,暑熱天氣使它們的鳴聲嘶啞無比。

儘管地表溫度高達40餘度,50多歲的錢光明戴著一頂草帽仍然堅守在村道施工現場,一絲不苟地監督著工程質量。錢光明是土黃鎮的卸任幹部,他說卸任不卸責,公路不僅僅是通車,更是村民們奔向富裕的黃金通道,沒有路,就沒有希望。

宣漢縣地處川渝陝結合部,幅員面積4271平方公裡,人口132萬,其中土家族人口近7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革命老區縣和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轄區內高山峻岭,溝壑縱橫。「蛇倒退」「一線天」「鐵門檻」「帽落崖」,每個鄉鎮幾乎都有這些形容地勢險峻的地名,「一聲喊得應,走攏要半天」、「看到屋,走到哭」、「上山雲裡鑽,下山到河邊」,這些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宣漢縣千百年來落後的交通面貌。

錢光明一家三代修路的故事,折射了百萬宣漢人民改變落後交通面貌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宣漢精神」。錢光明的爺爺錢大均,曾是龍泉鄉穿石村的支部書記,1982年犧牲在巴山大峽谷的人行棧道施工途中。錢光明的父親錢學安,共產黨員,1995年犧牲在新城(口)開(縣)公路鐵門檻施工路段。當時,為了給父親籌集修路款而到山西煤礦打工的錢光明,忍著巨大悲痛,接過爺爺、父親傳下來的鋼釺、鐵錘,加入了修路大軍。當年,為了修通貫穿整個巴山大峽谷,改變樊噲片區8個鄉鎮近7萬土家族鄉親的貧窮面貌,宣漢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交通局長李春榮在內的18名宣漢好兒女把生命永遠留在了巴山大峽谷。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宣漢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修路當成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集中攻堅深度貧困區,投資近20億元,重點補齊北部邊遠山區交通基礎短板,高標準建成縣級示範路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和農村公路示範路巴山大峽谷內環線,鍛造形成了旅遊開發扶貧的金鑰匙,實現「貧區」變「景區」,片區內9萬貧困群眾特別是近7萬土家族群眾成功脫貧。內環線被評為「全國最美農村公路」,以其為原型創作的歌曲《山路不只十八彎》唱響全國。

聚焦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實施交通基礎保障衝刺行動。投資約10億元,實施宣清路、南峰路、南塔路等縣鄉道改善518公裡,新改建村社道路2524公裡,維修整治破損路面86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公路安保1499公裡,建設鄉鎮客運站22個,建成渡改公路橋17座、人行橋27座,群眾出行難問題基本解決。今年,又將實施撤併建制村道路350公裡,改造土黃—漆碑公路。

聚焦產業發展,精心打造產業發展大道。優先選擇輻射面積廣、帶動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的線路精準投入,打造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200餘條。2018年—2019年,投資2.5億元,高標準打造宣漢—廟安—洋烈、雙河—馬渡—毛壩環線108公裡,帶動形成千畝臘梅基地、萬畝脆李產業園、萬畝茶博園等農旅示範典型,實現全縣旅遊年度增收31億元,產業增收3.5億群眾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又將完成毛壩場鎮—五馬林場、黃金—鳳林等旅遊路、資源路。

聚焦運輸服務,推進11座小客車向農村延伸。新開通宣漢—清溪、南壩—天台等農村公交線10條;今年,縣交通運輸局牽頭聯合各鄉鎮和縣級相關部門對全縣農村客運現狀和需求逐一進行了調查調研,針對全縣491個建制村中仍有114個建制村不通客運的現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擬定了《宣漢縣建制村通農村客車實施方案》;縣財政新增預算投入3000餘萬元,維修整治農村公路破損路面4100平方米,完善農村公路安保218公裡、農村公路招呼站千餘處、標識標牌112處。同時新購置農村客車50輛,採取班線營運、電話微信預約式響應服務等方式,開通了114個未通客車建制村的鄉村客運,徹底打通了群眾出行的「最後一公裡」,實現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運。打造億聯商貿物流園60萬平方米,建成鄉鎮物流網點233個、一站式服務站497個,開設物流專線15條,實現所有鄉鎮物流網絡全覆蓋。

2014年至今,宣漢共爭取上級補助資金24.4億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80.9億元,新改建國省幹線245公裡,改造縣鄉道518公裡,建成村社道路2574公裡。目前,全縣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路4900公裡,通組率80%,今年將達到100%。

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宣漢徹底打破了制約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交通瓶頸,實現了貨暢其流,山裡的群眾再也不焦心山裡的寶貝變不成錢了。

住在龍泉鄉大坪村1200米高山上的龔德碧大姐對此有著特別深的感觸。龔德碧和女兒李升濤忙活了兩天,才把13畝木瓜採摘完,豐收的木瓜在村道邊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龔德碧拿出電話,撥通了一個中藥村商販的電話,對方答應第二天一早就過來拉貨,並再三叮囑不能賣給其他人。龔大姐感慨道,我們村有種木瓜的傳統,過去請勞力背下山去,肉都賣成豆腐錢了,現在公路修到家門口,天天都有人開著車上門來收山貨,啥子都能賣成肉價錢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山」。宣漢縣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因勢利導,蹚出了一條依託發展特色產業的脫貧致富之路

又快到周末了,漆樹鄉朝陽村村民蔣明玉的手機響個不停,來電都是預訂周末用餐和住宿的。「大部分都是回頭客,他們都喜歡我這個農村婦女做的家常菜。」雖然滿臉的疲憊,但蔣明玉爽朗的笑聲感染著整條山谷。她把額前的頭髮一捋,說,拿你們城裡人的話來說,我這是累並快樂著。

今年52歲的蔣明玉,家有6口人,因長期慢性病被評為貧困戶,就在幾年前一家老小還住著漏風漏雨的三間土坯房。2018年8月,巴山大峽谷景區開門迎客後,頗有見識的蔣明玉說服家人,多方籌措資金,改造了住房,建成朝陽村的第一家民宿,還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靜雅民宿」。去年一年經營下來,實現了10多萬元的收入,一家人過著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朝陽村與重慶開州區接壤,山高路遠,土地石漠化嚴重,村民靠傳統的種養業根本無法養家餬口。巴山大峽谷帶活了整個村子,土坯房全部改建成了小洋房,家家戶戶修通了公路,全村開設有民宿15家,每家經營收入都在15萬元左右,就近務工就業的有近百人,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說起過去的窮日子,蔣明玉直抹眼淚,說起現在的好日子,蔣明玉雙手合十,連聲道,感謝黨,感謝巴山大峽谷。

近年來,宣漢縣立足境內巴山大峽谷片區「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的根本現實,緊緊圍繞資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大力實施「開發扶貧」「全域旅遊」戰略,全力推進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綜合開發項目,直接帶動巴山大峽谷片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9.1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0.2萬人,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退出,帶動片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00元,成功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依託文化旅遊實現脫貧奔康的新路子。預計到2020年底,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將實現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以上、旅遊綜合收入30億元以上,直接帶動片區整體脫貧奔康,輻射帶動周邊21個鄉鎮、46萬餘人增收致富,並同步帶動重慶市開州區、城口縣等周邊縣(市、區)的旅遊發展和群眾增收,建成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全國文旅扶貧示範區。

宣漢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縣,特色農業資源資豐富。在推行「全域旅遊」的同時,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農業產品,做大做強,逐漸形成了「牛、藥、果、茶、菌」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創辦於2012年的達州錦宏蜀宣花牛牧業有限公司,投資3000多萬元,目前年存欄肉牛1000頭,出欄800頭,年銷售值3000萬元,是省級龍頭企業、國家級科技示範基地。老闆陳勇本是達州的餐飲業主,他說來到大城鎮瓦窯村創辦養殖場,是受宣漢縣良好的創業環境所吸引,宣漢黃牛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肉牛,多年繁育的蜀宣花牛更是被業界稱為「中國南方第一牛」。公司與當地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連結機制,採取向農戶提供母牛、回收牛犢,借給農戶小牛、回購育肥肉牛,動員農戶種植牧草等方式,幫助瓦窯、石筍、回龍、下河、鎖轄、石柱等村200多農戶年均增收300多萬元。

在公司的幫助下,瓦窯村貧困戶楊繼偉每年向公司借養小牛20多頭,年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楊繼偉說,我連本錢都不出,就在家門口放放牛,一年下來還能掙這麼多錢,這日子,安逸。

全國人大代表耿新翠是宣漢引進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耿新翠今年48歲,2012年從瀋陽農業大學蔬菜學專業博士畢業後,來到了位於雙河鎮的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工作。她紮根山區,一幹就是8年,人稱「蘑菇姐姐」。

耿新翠每天沾泥土,帶露珠,從事菌種製備、品種選育、野生菌分離培養、糧菌高效複合模式試驗……她和同事編制了達州市首部食用菌栽培標準化操作規程,從食用菌栽培場所的選擇和設計,到栽培料的製作裝袋,再到菌種的培養和病蟲害防治,為宣漢食用菌產業標準化量產提供了標準,農戶所種菌菇的品質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6年,耿新翠和同事選育的木耳品種達耳1號,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審會審定。「達耳1號利用野生品種通過馴化選育出抗逆性強的新品種。」耿新翠說,這一新品種填補了宣漢縣沒有自主選育食用菌新品種的空白,而且品種的特性更加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更適合本土栽培。

食用菌產業正成為宣漢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達州市場上每天70%的菌類產品來自宣漢。

宣漢在抓文旅扶貧同時,狠抓農業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牛、藥、果、茶、菌」等特色產業,同步打好產業周轉金、扶貧小額信貸等「組合拳」,大力推動各鄉鎮積極打造1個以上千畝產業示範園、建設1個以上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截至目前,宣漢縣牛存欄16.13萬頭、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19.25萬畝、茶葉種植面積18.2 萬畝、食用菌生產規模3.2億袋,成功建成3個脫貧攻堅引領區、1個鄉村振興示範區,讓有生產能力的貧困人口都有了產業增收項目。

「居者有好房,廣廈暖萬家」。在消滅土坯房,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破解農房小、亂、散、髒問題,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宣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雖是盛夏,但在800米高的的五寶鎮長白村,卻是涼風習習。76歲的貧困戶鄧明懷老人躺在竹椅上,愜意地享受著老伴遞過來的午後茶。

鄧明懷老兩口是去年底搬進的新房,一樓一底,90平方米,屋內乾淨整潔,房前有一畦菜地,菜地裡結滿了冬瓜、南瓜。說到新房子,鄧明懷激動不已,感嘆道,這一輩子活了70多歲,怎麼也沒想到,老了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鄧明懷老人所住的地方,有個好聽的名字,藍天灣;在過去,有個不好聽的名字,爛田灣。這裡曾是鄧家的老房子,20多戶人家,東一家的西一家,清一色的土坯房,漏風漏雨,出門一腳泥,環境髒亂差,吵罵打架,經常發生。現在家家戶戶小洋房,房前屋後乾淨整潔,一門心思謀發展,鄰裡關係和和美美。

從2018年到現在,短短兩年裡,何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幹練的長白村支部書記魏輝菊說,這一切都要感謝縣上的「廣廈行動」。

「住上好房子」,是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南方山區,農戶居住普遍分散,人畜混住,居住環境惡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少的農戶在城鎮購房,農村老房長期空置,浪費國土資源。宣漢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經摸底調查,全縣共有14.4萬戶農村土坯房、泥夾房和危舊房需要改造。

2017年9月,宣漢正式啟動農村住房改造「廣廈行動」,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起來,在全面保障農村住房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農房空間布局,亮化農村發展格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具體實施中,宣漢非常注重化解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矛盾,堅持把貧困戶的住房保障和非貧困戶的住房改善相結合,按照「應改盡改、脫貧優先、壓茬推進」的原則,全面均衡推進農村住房改造,確保安全適用、協調美觀。

面對「廣廈行動」任務重、時間緊的特殊困難,宣漢採取超常規措施破解工作瓶頸,全力打好創新突破「組合拳」。在政策創新上,用活用好用足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地質災害避讓等政策,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出臺農房改造縣級補助政策,分類明確補助標準,避免農戶相互攀比,增大「廣廈行動」成本。對拆除不建和維修加固類,實行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一個標準進行補助,拆除不建補助按照最高1萬元/戶,維修加固由鄉鎮統籌,補助1.3萬元/戶;對拆除新建類實行差別補助,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殘疾人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補助2萬元/戶,非貧困戶補助1.5萬元/戶。在資金籌集創新方面,積極發揮土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收益和涉農資整合資金的引領效應,挖掘社會幫扶、部門幫扶的潛力,撬動群眾出資出料出力,形成眾人劃漿推大船的強大合力,為「廣廈行動」提供了資金保障。近兩年,宣漢縣搶抓國貧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的政策機遇,增減掛鈎申報立項85個25500餘畝。通過公開招商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分片實施,節餘指標收益全部用於「廣廈行動」,為「廣廈行動」開闢源頭活水。在推進機制創新上,將全縣所有鄉鎮劃分為4個片區,由縣領導分別掛包片區,開展片區工作競賽,並建立周報月評、「白、黃、紅」三級掛牌督辦,倒逼工作落地落實。

「廣廈行動」實施兩年來,不僅帶來了農村環境的新變化,而且帶來了鄉村振興的新氣象。昔日破敗不堪的土坯房被嶄新的磚瓦房所替代,統一風格建成的新農房成了廣大農村地區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依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鉤項目,對拆除不建、拆大建小的閒置宅基地進行全面復墾,實現更多農村土地「化零為整」,目前,已完成拆舊復墾10000餘畝,曾經被「廢墟」侵佔的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為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引導群眾選擇最優的改造方式,加快形成「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微田園風光、生態化建設」的建設格局,帶動鄉村道路聯通、田地連片、產村相融。

農村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慶雲鄉貧困戶李國教親手撰寫了一幅對聯,貼在其剛搬遷的新居門上。

對聯寫道:居者有好房,廣廈暖萬家。

一個黨員一面旗,第一書記是座山。在宣漢的脫貧攻堅戰鬥中,農村的黨員幹部和以第一書記為核心的幫扶隊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陡峭的村道上,龍泉鄉大坪村第一書記屈良軍小心翼翼駕駛著小轎車一路前行,每每見到行人,屈良軍都踩住剎車打聲招呼,有時還要下車,叮囑幾句有關生產生活的話語。凡有人家處,看到屈良軍的車子, 留守的老人們都要大聲喊停,熱情招呼進屋喝茶,然後轉身從冰櫃裡抱幾瓶礦泉水或飲料,非得要往屈良軍懷裡塞。一個聾啞老人手舞足蹈,連比帶劃,做出留客吃飯的動作。

「屈書記沒把我們當外人,我們也沒把屈書記當外人。」村民趙正林大姐說,「哪一天屈書記當真要走了,我們還真捨不得。」

屈良軍是通川區人,2016年1月到大坪村擔任等一書記時,孩子剛剛出生不到一個月。每當孩子生病,妻子深夜打來求助的電話,在大山裡的屈良軍都心如刀絞。在屈良軍的動員下,他妻子兩年後也考到了宣漢縣農業農村局。「雖然也是半個月才回次家,但總覺得在一個縣上,一家人也算是團圓了。」屈良軍滿足地說,「特別是每次回到家看到孩子甜甜的笑容,心都要融化了。」

黃石鄉五梁村周其家庭農場一派忙碌。

五梁村第一書記劉毅和100多工人一道,戴著手套忙著採摘青花椒,漫山飄散著濃濃的椒香。

自2014年精準脫貧以來,五梁村的現代農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們提出了建設『味道五梁』:建設『麻酥酥五梁』,目前以家庭農場為核心,規模種植了青花椒500畝;建設『醉醺醺五梁』,發展傳統作坊釀酒,年產值30多萬元;建設『甜抿抿五梁』,規模種植不知火、英紅李等優品水果500多畝。」說起五梁村的產業發展,劉毅如數家珍。

「有知識就是好。劉書記來了後,我們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但幫我們搞基礎建設,發展現代產業,而且還幫助制定村規民約,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他來以前,我們村是個典型的落後村,吵架打架,糾紛不斷。現在好了,大家都講規矩了,凡事商量著辦,幾乎沒有吵架現象發生了。」五梁村支部書記餘新平如此說道。

廟安鄉八廟村47歲的貧困戶李茂孝和他78歲的老父親,這兩年終於過上了好日子。過去因為太窮,李茂孝的妻子拋下他和女兒不辭而別,老房子垮了無錢修建,投靠鄰近的通川區盤石鄉親戚家寄住了10多年。2018年回到八廟,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居,在村支部書記姚文太的幫助下,種植了300棵脆紅李,2019年果園初產就收入了2萬多元。

廟安鄉是出名的李子鄉,廟安的李子產業發端於八廟村。說起李子產業,又繞不開支部書記姚文太。姚文太是個農村能人,自己靠種植李子致富後,無私地給村民借錢、傳授種植技術,一戶戶的動員,一片一片地發展,積20年之功,八廟村共種植脆紅李3500畝,年產脆紅李1500萬斤,年創產值5000萬元,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5萬元。

廟安鄉黨委書記李建軍深有感觸地說:「總結八廟村的發展經驗,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奉獻精神是至關重要的。」

在宣漢,龍泉鄉羅盤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太是名人。與李永太一樣有名氣的,是羅盤村的中藥材種植業。羅盤村平均海拔1600米,土地瘦薄,交通曾經極為落後。從小就從事中藥材生意的李永太,認定除了中藥材種植,羅盤村再也沒有其他出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羅盤村目前共種植中藥材3萬畝,其中雲木香1.5萬畝、黨參1.6萬畝、厚樸1500畝。龍泉鄉全鄉年產雲木香900噸,佔到全國產量的10%,掌握了全國雲木香的定價權。

靠著中藥材,李永太發了財,羅盤村村民們都發了財,全村人均收入上萬元,全縣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在我們村,存款上百萬元的有10多戶,存款上50萬元的有40多戶,存款上10萬元的,那就太普遍了。」李永太不無驕傲地說。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宣漢能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20餘萬建卡貧困人口能脫貧奔康,其背後是大量的第一書記、黨員幹部和幫扶人員無盡的奉獻,甚至生命的付出。

在宣漢的精準扶貧事業中,全縣有縣級及以上幫扶領導49名、幫扶單位192個、第一書記516名、駐村工作隊211個、農技員211名、法律顧問103名、農信員102名組成了強大的幫扶隊伍,羅盤村原第一書記羅林章、五寶鎮民政辦原主任李曉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何南觀 龔其明 張平)

相關焦點

  • 涅槃重生!6年奮鬥,宣漢上演了一段傳奇故事!
    宣漢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 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20.94萬 人,貧困發生率19.3%。通過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2019 年 底,全縣貧困人口減少到0.47萬 人 ,貧 困 發 生 率 下 降 到0.44%,於2020年2月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到「四川省減貧人口最多的縣」的重大轉變。
  • 大巴山南麓四川宣漢縣:農旅互動拓寬致富渠道
    數據來源:國務院扶貧辦   製圖:汪哲平   核心閱讀   從全省貧困人口最多,到減貧人口最多,一個絕大部分面積都是山的縣,交通不便、缺少資源   地處四川盆地東北大巴山南麓,川渝交界處的宣漢縣,2014年貧困人口20.58萬人,貧困發生率18.9%,是四川貧困人口最多的縣。然而,近年來靠文旅產業帶動,全縣貧困人口降低到2019年底的4797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0.44%,今年年初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宣漢縣成了四川減貧人口最多的縣。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不僅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為人類社會治理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省貧困縣「清零」
    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2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相關數據和評估檢查,此次出列的赫章縣、望謨縣等9個貧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錯退率和漏評率均為0,群眾認可度平均為99.12%,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和要求。2012年,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923萬人,為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此後,貴州以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的速度推進脫貧攻堅。
  • 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亞洲國家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和主要貢獻者。潘基文指出,1990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極端貧困人口生活在亞洲,但這一數字在2015年下降到了6.4%。截至2019年,有記錄以來,超過一半的亞洲國家實現了平均每年超過1%的減貧率。中國對全球減貧有著突出貢獻。
  • 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個省,沒有四川,也沒有江蘇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隨著這些年地域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人口大省四川河南已經不是排名前兩名,而取而代之的廣東排名第一,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個省,沒有四川,也沒有江蘇。1.廣東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廣東省總人口為111346萬,廣東是中國的一個經濟大省,自秦朝以來,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逐漸形成了光府、客家、潮汕三大人族體系,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廣東有廣東話、客家話和福建話,廣東話和客家話都集中在廣東,使廣東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現有21個地級市(含2個副省級城市)、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1989年以來
  • 報告|中國的城鄉發展差異與貧困——亞洲減貧報告(摘編5)
    原創 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 收錄於話題#減貧報告20209個博鰲亞洲論壇日前發布了《亞洲減貧報告2020》專題研究報告。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的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
  • 「中國減貧奇蹟」——習近平為世界展示的一種可能
    聯合國糧農組織減貧項目官員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習近平曾自述說,「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 全國最多!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有 213 個!
    貴州是多民族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 17 個世居少數民族,根據 " 六普 " 數據,我省少數民族常住人口 1255 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36.11%,有 3 個自治州、11 個自治縣、193 個民族鄉,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 55.5%,總人口 1347 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38.83%。
  •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
    新華社南寧11月21日電 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告別絕對貧困新華社記者胡佳麗、何偉、郭軼凡在位於中國南方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場向貧困「堡壘」發起的最後總攻交出答卷——11月20日,自治區政府批准最後
  • 沸騰的群山:巴山大峽谷戰貧人物誌
    新華社成都7月17日電(記者任硌 葉含勇 盧宥伊 劉坤)發源於大巴山深處的前河,是長江上遊水系的重要支流,在四川達州宣漢縣境內「切割」出一條綿延百餘公裡的大峽谷,兩岸峭壁千仞,人稱「百裡峽」,現名巴山大峽谷。
  • 報告|貧困與收入不平等之間有何關係?——亞洲減貧報告(摘編4)
    原創 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 收錄於話題#減貧報告20208個博鰲亞洲論壇日前發布了《亞洲減貧報告2020》專題研究報告。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的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
  • 雲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聚焦精準脫貧攻堅【雲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月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在昆明舉行雲南脫貧攻堅情況新聞發布會。據介紹,雲南有88個國家級貧困縣,曾經是我國貧困縣數量最多的省份,2012年底全省貧困人口超過880萬人。
  • 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3日訊 國家統計局網站今日發布數據顯示,據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 四川盆地內面積最大的縣,人口高達130萬,縣城城區卻很小
    在四川的川東北地區,有這樣一個縣,這個縣是四川盆地內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接近4300平方千米,甚至和四川最小的地級市——自貢一樣大。不僅如此,這個縣還是一人不折不扣的人口大縣,整個縣域人口高達133萬,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的,這樣如此大規模的一個縣,縣城的建成區面積卻是全省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