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八月,又到了脆紅李的豐收季節。
全國各地的大貨車停靠在八廟村等著裝車,村民們守在自家果園應付著一批又一批商販的討價還價,嘴裡嘟囔著,這棵樹的果子不賣,是重慶遊客年初就訂好了的。村黨支部書記姚文太的電話響個不停,忙得從大清早到中午都顧不上喝一口水。姚文太看著沸騰的村子,自豪地對記者說:「一棵樹上千元,一畝果園十畝田,輕輕鬆鬆掙萬元,我們村基本上就沒有窮人了。」
八廟村是四川省的一個明星村,也是宣漢縣精準脫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宣漢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 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211個,貧困人口20.94萬 人,貧困發生率19.3%。通過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2019 年 底,全縣貧困人口減少到0.47萬 人 ,貧 困 發 生 率 下 降 到0.44%,於2020年2月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到「四川省減貧人口最多的縣」的重大轉變。
顆顆飽滿的脆紅李
樹叢裡的蟬鳴聲高低起伏,暑熱天氣使它們的鳴聲嘶啞無比。
儘管地表溫度高達40餘攝氏度,50多歲的錢光明戴著一頂草帽仍然堅守在村道施工現場,一絲不苟地監督著工程質量。錢光明是土黃鎮的卸任幹部,他說卸任不卸責,公路不僅僅是通車,更是村民們奔向富裕的黃金通道,沒有路,就沒有希望。
宣漢縣地處川渝陝結合部,幅員面積4271平方公裡,人口132萬,其中土家族人口近7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革命老區縣和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轄區內高山峻岭,溝壑縱橫。「蛇倒退」「一線天」「鐵門檻」「帽落崖」,每個鄉鎮幾乎都有這些形容地勢險峻的地名,「一聲喊得應,走攏要半天」「看到屋,走到哭」「上山雲裡鑽,下山到河邊」,這些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宣漢縣千百年來落後的交通面貌。
錢光明一家三代修路的故事,折射了百萬宣漢人民改變落後交通面貌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宣漢精神」。錢光明的爺爺錢大均,曾是龍泉鄉穿石村的黨支部書記,1982年犧牲在巴山大峽谷的人行棧道施工途中。錢光明的父親錢學安,共產黨員,1995年犧牲在新城(口)開(縣)公路鐵門檻施工路段。當時,為了給父親籌集修路款而到山西煤礦打工的錢光明,忍著巨大悲痛,接過爺爺、父親傳下來的鋼釺、鐵錘,加入了修路大軍。當年,為了修通貫穿整個巴山大峽谷的道路,改變樊噲片區8個鄉鎮近7萬土家族鄉親的貧窮面貌,宣漢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縣交通局長李春榮在內的18名宣漢好兒女把生命永遠留在了巴山大峽谷。
通往巴山大峽谷的快速通道。(達州日報社航拍隊 攝)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宣漢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修路當成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集中攻堅深度貧困區,投資近20億元,重點補齊北部邊遠山區交通基礎短板,高標準建成縣級示範路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和農村公路示範路巴山大峽谷內環線,鍛造形成了旅遊開發扶貧的「金鑰匙」,實現「貧區」變「景區」,片區內9萬貧困群眾特別是近7萬土家族群眾成功脫貧。巴山大峽谷內環線被評為「全國最美農村公路」,以其為原型創作的歌曲《山路不只十八彎》唱響全國。
聚焦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實施交通基礎保障衝刺行動。投資約10億元,實施宣清路、南峰路、南塔路等縣鄉道改善518公裡,新改建村組道路2524公裡,維修整治破損路面86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公路安保設施建設1499公裡,建設鄉鎮客運站22個,建成渡改公路橋17座、人行橋27座,群眾出行難問題基本解決。今年,又將實施撤併建制村道路350公裡,改造土黃-漆碑公路。
聚焦產業發展,精心打造產業發展大道。優先選擇輻射面積廣、帶動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的線路精準投入,打造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200餘條。2018年至2019年,投資2.5億元,高標準打造宣漢-廟安-洋烈、雙河-馬渡-毛壩環線108公裡,帶動形成千畝臘梅基地、萬畝脆李產業園、萬畝茶博園等農旅示範典型,實現全縣旅遊年度增收31億元、產業增收3.5億元,群眾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今年,又將完成毛壩場鎮-五馬林場、黃金-鳳林等旅遊路、資源路。
聚焦運輸服務,推進11座小客車向農村延伸。新開通宣漢-清溪、南壩-天台等農村公交線10條;今年,縣交通運輸局牽頭聯合各鄉鎮和縣級相關部門,對全縣農村客運現狀和需求逐一進行了調查調研,針對全縣491個建制村中仍有114個建制村不通客運的現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擬定了《宣漢縣建制村通農村客車實施方案》;縣財政新增預算投入3000餘萬元,維修整治農村公路破損路面4100平方米,完善農村公路安保設施建設218公裡、農村公路招呼站千餘處、標識標牌112處。同時新購置農村客車50輛,採取班線營運、電話微信預約式響應服務等方式,開通了114個未通客車建制村的鄉村客運,徹底打通了群眾出行的「最後一公裡」,實現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運。打造億聯商貿物流園60萬平方米,建成鄉鎮物流網點233個、一站式服務站497個,開設物流專線15條,實現所有鄉鎮物流網絡全覆蓋。
宣漢首批10輛氣電混合新能源公交車投入營運
2014年至今,宣漢共爭取上級補助資金24.4億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80.9億元,新改建國省幹線245公裡,改造縣鄉道518公裡,建成村組道路2574公裡。目前,全縣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路4900公裡,通組率80%,今年將達到100%。
6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宣漢徹底打破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實現了貨暢其流,山裡的群眾再也不焦心山裡的寶貝變不成錢了。
住在龍泉鄉大坪村1200米高山上的龔德碧大姐對此有著特別深的感觸。龔德碧和女兒李升濤忙活了兩天,才把13畝木瓜採摘完,豐收的木瓜在村道邊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龔德碧拿出電話,撥通了一個中藥材商販的電話,對方答應第二天一早就過來拉貨,並再三叮囑不能賣給其他人。龔大姐感慨道,「我們村有種木瓜的傳統,過去請勞力背下山去,肉都賣成豆腐錢了,現在公路修到家門口,天天都有人開著車上門來收山貨,啥子都能賣成肉價錢了。
記者 | 何南觀 龔其明 特約記者 | 張平
原標題:《涅槃重生!6年奮鬥,宣漢上演了一段傳奇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