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5年來,貴州民族大學駐鎮遠縣屯上村的幹部換了一屆又一屆,雖然大家駐村的時間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盡心盡力地為寨上人民服務。韋榮平、潘勝春、楊洋是屯上村的三任駐村書記,在駐村的時間裡,他們把自己「活」成了當地人。
村民展示他的養蜂產業。
基建亮化 打開村民「走出去」的大門
從前的「黑燈瞎火」,現在的「繁星點點」,對於屯上村民來說,一排排路燈,就像無數閃耀的星星一樣,照亮了村子發展的道路,堅定了村民致富的決心。2020年,屯上村總計安裝路燈310盞,再次回到屯上村,看到整齊的路燈,前駐村書記韋榮平甚是欣慰:「屯上村有了屬於自己的路燈,靠手電筒走夜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村裡的照亮工程,連接了各組的村民,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凝聚了群眾的戰貧力。
屯上新村委會樓裡民大捐贈的辦公桌椅。
村寨亮了,但交通仍是禁錮屯上村發展的一大難題。潘勝春在任時與村支兩委決定把村級的「機耕道」列在當時項目申報的首要位置,「只要把通往村民勞作的田、土所在地道路優化,村民在收割、運輸方面將大大提高效率、減少成本,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村民新的增收致富手段。」屯上村前駐村第一書記潘勝春說。
「只有路修好了,村子才能得到發展,百姓才能走向脫貧致富。」屯上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楊洋說。目前,村裡已新開挖產業路和維修損壞的通組路3.5公裡、連戶路7457.17米。這不僅讓屯上村民便利地走家串戶、完成基本生產交流,更重要的是打開了他們「走出去」的大門。
民大在屯上村校農結合基地前合影。
志智雙扶 圓孩子的「上學之夢」
屯上村金龍組處於屯上村村角,距離報京鄉小學甚遠,於是,村民們於上世紀90年代自發搭建了由低矮平房和破舊課桌椅組成的「金龍教學點」。2018年11月30日,一輛大卡車「轟隆隆」地把貴州民族大學捐贈的課桌椅、電腦、印表機等教學設施以及書包、本子等學習用品拉到了教學點,圓了村角孩子的「上學夢」。「當時孩子們一聲聲青澀的『謝謝』和一張張開懷的笑容,不覺中觸動了我的心房,讓我紅了眼眶。」楊洋說。
雖然駐村工作已結束,但韋榮平仍十分掛念金龍教學點的留守兒童,此次回訪,他通過各方協調,終於在報京鄉小學找到了當初的留守兒童。幾年過去,當初二年級的學生現在已經快小學畢業,「當聽到老師說這些孩子成績都非常優異的時候,我真的特別開心。」此次探望孩子們,韋榮平還自費買了文具,用他的話來說,這叫「微小的鼓勵」。
屯上村全貌。
經過貴州民族大學老師的智力扶持,屯上村今年考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有5人,貴州民族大學還為每人發放了1000元助學金。在貴州民族大學的教育扶持下,屯上村的孩子不負眾望,為自己的「上學夢」不斷努力著。
校農合作 助推產業從「0」到「1」
要讓村子真正富起來還得靠產業。為了加快村級產業發展,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楊洋和村幹一道幫助該村理清了產業發展的思路,即「校農結合」模式。今年,通過校農合作,屯上村共銷售土豆6萬餘斤,帶動了群眾和村集體經濟創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危房改造前。
「校農合作」產業發展助貧新方式既幫扶了困難群眾,給村裡找到一條不一樣的產業路,又讓民大師生真正地吃上了綠色菜、放心菜,實現了師生「菜籃子」直通貧困戶的「菜園子」,農戶「米袋子」直供大學「飯甑子」。此外,貴州民族大學還為屯上村捐助1萬元人民幣用於發展養蜂項目、花椒種植和櫻桃種植業。如今,這些項目正在不斷開展著,在不遠的將來,也將為屯上村產業發展「建功立業」。
危房改造後。
脫貧攻堅,始於足下。從2016年到2020年,屯上村的3位「背包客」在任時每次走訪都背著大大的包行走在田埂上、穿梭於房屋巷子裡。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相信未來在駐村幹部和當地幹群的共同努力下,屯上村會真正走向致富路。(文/任潔 鄧嬌 圖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