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縣屯上村:智志雙扶「兩不誤」 產業鋪就致富路

2020-12-19 金臺資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5年來,貴州民族大學駐鎮遠縣屯上村的幹部換了一屆又一屆,雖然大家駐村的時間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盡心盡力地為寨上人民服務。韋榮平、潘勝春、楊洋是屯上村的三任駐村書記,在駐村的時間裡,他們把自己「活」成了當地人。

村民展示他的養蜂產業。

基建亮化 打開村民「走出去」的大門

從前的「黑燈瞎火」,現在的「繁星點點」,對於屯上村民來說,一排排路燈,就像無數閃耀的星星一樣,照亮了村子發展的道路,堅定了村民致富的決心。2020年,屯上村總計安裝路燈310盞,再次回到屯上村,看到整齊的路燈,前駐村書記韋榮平甚是欣慰:「屯上村有了屬於自己的路燈,靠手電筒走夜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村裡的照亮工程,連接了各組的村民,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凝聚了群眾的戰貧力。

屯上新村委會樓裡民大捐贈的辦公桌椅。

村寨亮了,但交通仍是禁錮屯上村發展的一大難題。潘勝春在任時與村支兩委決定把村級的「機耕道」列在當時項目申報的首要位置,「只要把通往村民勞作的田、土所在地道路優化,村民在收割、運輸方面將大大提高效率、減少成本,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村民新的增收致富手段。」屯上村前駐村第一書記潘勝春說。

「只有路修好了,村子才能得到發展,百姓才能走向脫貧致富。」屯上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楊洋說。目前,村裡已新開挖產業路和維修損壞的通組路3.5公裡、連戶路7457.17米。這不僅讓屯上村民便利地走家串戶、完成基本生產交流,更重要的是打開了他們「走出去」的大門。

民大在屯上村校農結合基地前合影。

志智雙扶 圓孩子的「上學之夢」

屯上村金龍組處於屯上村村角,距離報京鄉小學甚遠,於是,村民們於上世紀90年代自發搭建了由低矮平房和破舊課桌椅組成的「金龍教學點」。2018年11月30日,一輛大卡車「轟隆隆」地把貴州民族大學捐贈的課桌椅、電腦、印表機等教學設施以及書包、本子等學習用品拉到了教學點,圓了村角孩子的「上學夢」。「當時孩子們一聲聲青澀的『謝謝』和一張張開懷的笑容,不覺中觸動了我的心房,讓我紅了眼眶。」楊洋說。

雖然駐村工作已結束,但韋榮平仍十分掛念金龍教學點的留守兒童,此次回訪,他通過各方協調,終於在報京鄉小學找到了當初的留守兒童。幾年過去,當初二年級的學生現在已經快小學畢業,「當聽到老師說這些孩子成績都非常優異的時候,我真的特別開心。」此次探望孩子們,韋榮平還自費買了文具,用他的話來說,這叫「微小的鼓勵」。

屯上村全貌。

經過貴州民族大學老師的智力扶持,屯上村今年考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有5人,貴州民族大學還為每人發放了1000元助學金。在貴州民族大學的教育扶持下,屯上村的孩子不負眾望,為自己的「上學夢」不斷努力著。

校農合作 助推產業從「0」到「1」

要讓村子真正富起來還得靠產業。為了加快村級產業發展,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楊洋和村幹一道幫助該村理清了產業發展的思路,即「校農結合」模式。今年,通過校農合作,屯上村共銷售土豆6萬餘斤,帶動了群眾和村集體經濟創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

危房改造前。

「校農合作」產業發展助貧新方式既幫扶了困難群眾,給村裡找到一條不一樣的產業路,又讓民大師生真正地吃上了綠色菜、放心菜,實現了師生「菜籃子」直通貧困戶的「菜園子」,農戶「米袋子」直供大學「飯甑子」。此外,貴州民族大學還為屯上村捐助1萬元人民幣用於發展養蜂項目、花椒種植和櫻桃種植業。如今,這些項目正在不斷開展著,在不遠的將來,也將為屯上村產業發展「建功立業」。

危房改造後。

脫貧攻堅,始於足下。從2016年到2020年,屯上村的3位「背包客」在任時每次走訪都背著大大的包行走在田埂上、穿梭於房屋巷子裡。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相信未來在駐村幹部和當地幹群的共同努力下,屯上村會真正走向致富路。(文/任潔 鄧嬌 圖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

相關焦點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桃園村位於安陸市棠棣鎮西部,曾是全市57個重點貧困村之一。村級範圍內貧困人口25戶共76人。近年來,桃園村堅持以貧困戶脫貧為靶向,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特色,鋪就百姓脫貧致富路。
  • 修好「脫貧路」走上「致富路」——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屯上村...
    在屯上村支書梁啟雄的建議下,餘遠程與村兩委的幹部開始動員村裡的青壯年。「屯上村住戶分散,一天跑下來最少也有五十多裡路。」駐村最開始的那段時間,餘遠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走村入戶作動員、召開院壩會協調人員。人數統計好後,路很快修了起來。截至2019年年底,屯上村通村路裡程已達到13公裡,14個村民小組的通組路、串戶路硬化近29公裡、庭院硬化6000多平方米,全村1800餘人受益。
  • 【只爭朝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智志雙扶」讓20.5萬殘疾人實現...
    【只爭朝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智志雙扶」讓20.5萬殘疾人實現穩定就業 2020-12-21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三穗:幹部群眾齊心協力鋪就林下經濟致富路
    19 來源: 貴州民族報黔東南新聞周刊編輯部 舉報   幹部群眾齊心協力  鋪就林下經濟產業致富路
  •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智志雙扶」夏令營開營 山區孩子郵輪上迎來...
    海南日報三亞5月31日電 (記者趙優 通訊員李婧瑜)看大海、登郵輪、觀展覽、學知識、做遊戲……5月31日,來自五指山市通什鎮福關村的38名孩子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六一」兒童節。當天,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智志雙扶」夏令營第二期活動在三亞鳳凰島郵輪碼頭的「南海之夢」號郵輪上正式開營,為山區的孩子們送上了特別的節日禮物。「好多同學和我一樣從沒離開過五指山,也沒有見過大海,這次來到三亞,還登上這麼大的郵輪,非常開心!」五指山福關村思源實驗小學學生黃祖樺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 智志雙扶促脫貧——記北京市東城區派駐化德縣掛職幹部丁洋
    在京蒙對口幫扶工作中,從北京市東城區掛職到化德縣擔任扶貧辦副主任的丁洋,通過積極努力,建起書屋給留守兒童帶來知識的春風,引進項目給當地產業帶來發展的東風,智志雙扶讓扶貧的成果看得見、摸得到、留得住。
  • 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會寧縣楊崖集鎮:中藥材產業鋪就山區農民致富路 白銀新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 黔西縣金碧鎮:黃精種植鋪就致富路
    這種黃精中藥材的種植也不需要好高的技術,都是些手上活,像我們這個年齡,只要老闆要我們做都算不錯咯!不僅能給家裡減輕經濟負擔,還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一舉兩得,多好啊!」六十多歲的黃奶奶一邊忙著種植黃精賺取務工費,一邊指著身後自己栽種的一片黃精,臉上露出滿滿的都是幸福。 黃精中藥材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說:「張家橋社區的這片土地肥沃、土質好、土壤保溼好,非常適合種植黃精中藥材。
  • 太師屯保水防疫兩不誤
    密雲區太師屯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始終壓實保水第一責任,深入落實「五個保水」要求,整合多方力量形成保水合力,構建太師屯保水工作大格局。並結合鎮域實際情況,不遺餘力的開展疫情防控和網格保水相結合的各項工作。網格保水員化身多面手,保水防疫一身兼。
  • 架起連心橋 鋪就致富路——大連海關精準幫扶金線溝村發展草莓種植...
    在大連海關的幫扶下,今年,金線溝村草莓育苗基地、道路修整、河道治理、廣播通信、垃圾清運等多個扶貧項目結出碩果。關檢合一後的大連海關還將幫扶重點放到提升村民日常醫療保健水平等工作上,並針對基礎病開展預防、篩查幫扶。  扶貧需扶志,扶志要從娃娃抓起。
  • 四川巴塘縣蘇哇龍鄉王大龍村:產業鋪就致富路
    談及村裡的產業,四川甘孜州巴塘縣蘇哇龍鄉黨委書記張藝興笑容滿溢,他說加上成都雙流捐建的草畜果蜂蜜項目和原有的南區海椒種植,村裡的產業已非常豐富。 穿過村間小巷,視野豁然開朗,滿眼的碧綠令人感嘆。核桃樹粗壯的枝幹撥地而起,鬱鬱蔥蔥的嫩芽爬滿枝丫,樹下的酸石榴花開正豔。 一條筆直溝渠穿地而過,清澈的山泉譁譁流淌,村民杜吉正在田間引水灌溉。
  • 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藏香產業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拉薩市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有著「藏文鼻祖之鄉」「藏香之源」美譽的吞達村也迎來新機遇。日前,記者走進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了解以水為脈、以藏香為傳承的傳統村落,如何培基固本,實現藏香產業不斷發展、亮出最響的文化名片。
  • 「千年藥鄉」宕昌縣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中藥材產業鋪就致富路 金奉乾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我家以前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自從到中藥材加工車間打工,我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工資。」這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晾曬房,幾名身穿藍色工作服、裹著鞋套的工人,正忙著晾曬當歸、黃芪等中藥材原料和飲片,他們小心翼翼地將含有水分的飲片均勻地撒在專用曬布上,對之前晾曬的飲片進行仔細翻動,確保中藥材晾曬均勻。工人們在封閉式陽光晾曬房翻動晾曬中藥飲片 金奉乾攝宕昌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地理環境獨特,氣候層次分明,中藥材資源豐富。
  • 朵朵黃蜀葵 鋪就致富路
    為推進產業發展新模式,南堡村調整種植結構,依託汝陽縣金博菊花種植合作社,採用公司+村委+農戶+貧困戶的新模式,由公司提供種苗和技術,村委統一管理,農戶提供土地參與分紅,貧困戶統一出工的模式進行種植。目前南堡村300畝黃蜀葵競相開放,金燦燦的黃蜀葵藍天白雲相映,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秋收圖。南堡村也在探索發展產業的路上把黃蜀葵做成了帶動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 荔波:發展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福利村發展好產業,依靠好政策,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306人,已經全部脫貧。"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福利村立足村情,充分依託交通、水源、市場三大優勢結合全域旅遊、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積極謀劃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荔波縣玉屏街道福利村包村幹部孫博說。
  • 甜蜜的產業!威海環翠區:小小地瓜鋪就鄉村「致富路」
    在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雙寺夼村,一顆顆孕育著甜蜜和希望的地瓜種苗正積蓄著能量,這份「甜蜜的產業」為老百姓鋪就了一條致富路。在雙寺夼村東邊的農田裡,一座大棚拔地而起。大棚裡,剛種下100畝新品種地瓜苗,於常春正和其他村民一起,為這些寶貝疙瘩澆灌保墒,細心管理。
  • 漢中市石門水庫管理局多措並舉助推包扶村志智雙扶工作
    2019年度「十比十看」表彰會暨2020年度產業發展動員會。石門局在石狀溝村召開「十比十看」表彰會暨2020年度產業發展動員會(攝影喻東平)石狀溝村是石門水庫管理局負責的精準扶貧幫扶村。村支書、村主任閆偉通報了全村2020年度產業發展計劃,邱存元對2019年的幫扶工作進行了總結,表示將全力協助村「兩委」落實產業發展計劃,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橫現河街道辦事處主任沈濤對該局紮實有效的幫扶工作表示了感謝,先進典型代表劉自偉表態發言。
  • 鄧州市龍堰鄉:「暖冬行動」進農家 「智志雙扶」傳佳話
    女兒15歲,兒子10歲,分別就讀於龍堰鄉一初中和本村小學,平時,通過愛心人士和親戚鄰居的捐助,孩子們大多穿別人家孩子穿過的衣裳,去年張登春通過「智志雙扶」,種地、養羊、打零工和公益崗,收入大大增加並且光榮脫貧,因此,孩子們終於有了新衣裳。彭營村支書袁小志無限感慨地說,「要不是黨的扶貧政策,登春一家的生活還不知道該咋度過?更甭提孩子們上學了.........」
  • 南通海安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原標題:鋪就「四好農村路」 敲開鄉村致富門 農村,因路而變化;發展,因路而提速。改革開放40年來,從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和瀝青路,我市農村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仿佛一條條緞帶,裝點著鄉村大地,撐起了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希望,海安大地煥發勃勃生機。
  • 智志雙扶同心圓夢 青春建功扶貧攻堅
    車窗裡湧進的寒風砭人肌骨,此刻汽車的顯示儀上,車外的溫度為-2°C。沉沉的草原,夜色正濃,唯見車頭的兩線光柱,從黑暗的心臟裡生生地挖出了一條光明的隧道,照亮了前路。任憑一個坡,下去,另一個坡,又上來......就在這起伏交錯的國道上,汽車堅定地奔向遠方。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這世界上更沒有好走的路,只因走的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難、再險的路也踏成了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