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蓮家的冬,滿滿的暖色調:扶貧幹部身上的泥土黃,陳玉蓮一家人臉上的致富紅,隔窗裡的忙碌橙……精選、清洗、試溫、碼放、翻動,忙碌了一夜,看著一顆顆濃香撲鼻、色澤如漆的炕棗成功亮相,靖遠縣雙龍鎮永和村脫貧戶陳玉蓮臉上又一次樂開了花,「以前一到冬天就閒了,現在挺充實的。去年炕了一個月時間棗,賺了四萬元,過去想都不敢想」。
雙龍鎮永和村與石門鄉小口村,是靖遠縣的兩個小村莊,地處哈思雪山腳下,海拔高、較為偏遠。幾年前,張有祥作為扶貧幹部,被安排到了永和村駐村幫扶。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有祥發現鄰鄉「小口大棗」面臨滯銷的困境。「小口大棗」,長於紅膠粘土上,由哈思山雪泉澆灌,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也是「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甘肅省十大名果」。《靖遠縣誌》中記載,「小口、吊吊坡一帶特產紅棗,粒大、色紅、肉厚、含糖量高……暢銷省內外。」
走訪中,張有祥得知靖遠民間傳統工藝中有一種工藝叫「炕棗」,但因製作工藝繁雜已幾近失傳。由此他便萌生了一個大膽念頭:還原「炕棗」工藝,在永和村建立扶貧車間,解決石門大棗銷售問題,實現「一棗富兩鄉」。通過深入走訪、翻閱典籍、反覆試驗,歷時三年張有祥最終還原了「炕棗」這項工藝,也建起了扶貧車間。陳玉蓮一家就是受益者。
「上次的貨,客戶們都非常滿意。今天給你們帶來了炕棗,大家可以嘗一嘗,有興趣的可以跟我學著做,棗子炮製後價錢可比現在高……」石門鄉小口村大棗收購點裡,張有祥正在給棗農們介紹著。
作為白銀玉成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玉成的味蕾極度挑剔,可是3 年前的一次嘗鮮,讓他深深地喜歡上了炕棗。端起炕棗茶,馬玉成思緒萬千,山大溝深是他對雙龍、石門兩個鄉鎮最深的回憶。「力所能及地幫助這裡的人,這兩年我一直在做這件事。現在有固定的中高端客戶,他們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廣州一帶。下一步,我們要在不斷拓展大棗用途上再下功夫,在深加工上再做文章,我相信我能做好。」馬玉成說。
紅棗土炕守「舊味」,承襲傳統育「新生」。如今,炕棗已經跳脫簡單農產品的定義,作為一個升級的文化符號賦予靖遠更多的發展可能。
靖遠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珍珍 王倩倩 馬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