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苦瘠之地廣育「特色農產」 37萬人多徑「摘窮帽」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為改善神木頭村村民的居住和生產生活環境,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從2016年開始謀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居富民」工程,2020年5月,部分村民入住新居。(資料圖)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8日電 (記者 劉玉桃)「2013年以來,白銀市累計脫貧37萬人,貧困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514元。」甘肅省白銀市委書記蘇君表示,白銀市精準脫貧實現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圖為來自全國各地客商及遊人到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田間地頭體驗採摘枸杞。(資料圖) 劉玉桃 攝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甘肅省白銀市專場新聞發布會8日在蘭州召開。會上,蘇君說,多年來,白銀市因地制宜,推廣「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和「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發展模式,讓貧困戶種上「搖錢樹」、拔掉「窮根子」,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貧困戶依託產業實現增收3165元,佔4000元脫貧指標的79.13%。

白銀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所轄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白銀區、平川區5個縣區均為「三西」農業建設縣,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平川區、白銀區為省定插花型扶持縣區,2017年會寧縣、靖遠縣被納入省定深度貧困縣。

圖為2020年9月9日,在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遊人在花海遊玩。(資料圖) 劉玉桃 攝

白銀市179個深度貧困村,大多地處偏遠、山大溝深,有的十年九旱,有的高寒陰冷,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很多村子缺乏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貧困程度較深,脫貧難度大,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

多年來,白銀市堅持因村因戶因人分類施策找準「窮根」,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集中解決村民增收難、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多年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

白銀市立足資源稟賦,按照「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發展思路,培育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藥和小雜糧、黑毛驢、水產養殖、文冠果「十大特色產業」。開展「破三弱、強造血」「兩園兩率兩節點」等產業脫貧行動,建成脫貧產業園330個、特色產業園403個。

圖為2020年初秋,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瓜園村魚塘,引來眾多休閒垂釣的遊客。(資料圖) 劉玉桃 攝

蘇君說,針對農村產業發展「弱、小、散」問題,白銀集中精力打好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組合拳」,通過主動出擊,招大引強,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443家、農民合作社8080家、支持建成扶貧車間137個,吸納就業4420人,依託骨幹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十億、百億級農業產業鏈。

2019年,白銀市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剩餘的0.34萬戶1.06萬貧困人口和6個貧困村全部批准退出,如期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歷史標籤。(完)

相關焦點

  • 甘肅靈臺縣:攻堅拔寨摘窮帽 砥礪奮進奔小康
    2018年底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到2020年底,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83萬人,年均減貧超過1萬人,7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7.39%下降到0,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一組組數據,不僅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更是靈臺縣幹部群眾奮力摘「窮帽」、奔向新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勤勞樸實的靈臺人民距離全面小康的目標越來越近。
  • 【脫貧之星】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脫貧之星】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09-2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7.0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白銀實現「一方水土能夠養好一方人」
    「全省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37.0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白銀實現「一方水土能夠養好一方人」「白銀市37.06萬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一批「銀字號」產品享譽全國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增收的治本之策,先後部署開展「破三弱、強造血」「兩園兩率兩節點」等產業脫貧行動,已建成330個脫貧產業園、403個特色產業園,貧困戶依託產業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
  • 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09-21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涇川:紅牛搬「新家」 群眾摘「窮帽」
    原標題:涇川:紅牛搬「新家」 群眾摘「窮帽」  通訊員 楊靈奇 溫改琴  寬敞明亮的房屋,乾淨整潔的牛舍,幾頭牛在圈舍裡安然吃草……一幅安靜祥和的景象
  • 甘肅白銀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乘坐點及其運行時間
    甘肅白銀火車站甘肅白銀火車站途經公交車路線:1路;2路;2路夜班;6路夜班;8路;9路;9路夜班甘肅白銀火車站1路公交車路線:06:40-19:00:西部大市場→廣場西口→甘肅銀行→汽車西站→白銀市體育園→國際青少年博覽館→銀湖商業街→公交家屬院→白銀市社保局→白銀職專→廣匯汽車超市→毛巾廠什字→汽車站→供電局→會展中心→銅城商廈→八號樓
  • 挪窮窩 摘窮帽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原標題:《焦點訪談》挪窮窩 摘窮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景色壯美,但這裡卻曾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95%以上的面積都是高山峽谷、耕地稀少、自然環境惡劣。易地搬遷是改變當地貧困群眾生活的重要途徑,可有些人卻寧願窮在大山,也不舉家搬遷,成了移民搬遷的難中之難。
  • 四川古藺縣:按單抓藥摘窮帽
    原標題:四川古藺縣:按單抓藥摘窮帽 幹部下村先摸底,有針對性地幫貧困戶做好脫貧規劃;根據不同村組的特色,確立短期脫貧項目與長期脫貧項目相結合的思路,確保脫貧不返貧 「全鎮15個村1個社區,其中8個是貧困村,按照『苦幹三年、脫貧摘帽』的要求,這8個村在2018年之前必須全部脫貧。」
  • 張家口宣化縣3.7萬貧困人口摘窮帽
    張家口宣化縣3.7萬貧困人口摘窮帽 2013-09-10 11:20:15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 休寧縣陳霞鄉:發展產業「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中國新報訊(通訊員 卜麗霞)六月的皖南山村,清晨微涼,第一縷微風輕輕拂過休寧縣陳霞鄉月潭湖安置點新村,這個佔地39萬平方米,涉及1088戶移民的新村從容地開啟了一天的忙碌生活。老甘興奮地說。像甘阿的戶這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還有很多,陳霞這個位於大山裡的小鄉鎮,轄有6個行政村,其中就有三個為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67戶,佔全縣貧困人口近1/10。
  • 苦瘠之地脫貧記:懸崖村藤梯換鋼梯,鹽池灘羊變身「發羊財」
    千百年來「山遠天高煙水寒」的苦瘠之地,蛻變,正在發生。藤路 鋼路 幸福路2020年5月13日清晨,51歲的某色達體比往常起得早些。陽光斜斜地照進這座位於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臺地上的小院,鑽進門縫,照亮黑洞洞的堂屋。
  • 龍華區遵譚鎮:送雞苗建雞場 助力「小白」摘窮帽
    原標題:送雞苗建雞場 助力「小白」摘窮帽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遵譚鎮扶貧戶蔡澤財建起了養雞場,對未來充滿信心。在自己的努力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2017年,他「摘」下貧困帽。「蔡澤財屬於因學致貧,如今孩子有了教育幫扶,不僅少了後顧之憂,他自己也有了產業。」看著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蔡澤財,作為幫扶單位人員的龍華區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周運方感到欣慰不已。
  • 嶽西溫泉:身殘志堅摘窮帽 脫貧不忘謝黨恩
    在妻子耐心開導和精心照顧下,王家長每天堅持進行康復性訓練,慢慢地能一瘸一拐地獨立行走。2014年,鎮、村獲悉王家長戶的情況後,經公開評議,將他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王家長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為償還債務、供兒女上學,王家長和妻子儲明花商議到溫泉十字街擺攤做蔬菜零售生意。每天儲明花從縣城進菜,王家長守攤子銷售,逐漸改變全家入不敷出的窘況。
  • 彌勒這裡發「羊財」摘「窮帽」啦!
    彌勒這裡發「羊財」摘「窮帽」啦!>同時,解決周邊村民就業用工58人帶動1400多名農戶發展牧草種植促進農戶增收885萬元,戶均增收3600元李自成原來是西三鎮戈西村幹塘子村民小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2013年就在立新公司上班,2019年就脫貧了,目前的月工資在4000元左右,他學到管理技術後,在自己的家中也養了10多隻黑山羊,在家門口就業他能很方便地照顧生病的父親
  • 555天中國飲食探索之行——甘肅·白銀
    白銀的特色飲食豐富程度在甘肅省內算不上特別突出,但這些食物可以很輕易地擊破一個肉食動物的心理防線,哪怕沒有其他事由也願意只身前往,吃得個挺腹而返。 那就開始吧。
  • 蘭州白銀星光銀座啟動招商 項目以院線影院為特色
    論道白銀商業發展前景   隨後,在星光銀座重點商戶白銀商業發展懇談會上,甘肅宏海董事長冉宏斌提到:星光銀座是西北唯一一家以影院為主的商業綜合體,有8.5米的層高,以院線影院為特色。面對如今網絡、網購的衝擊,星光銀座立足於打造一站式體驗式平臺,這是網購所無法替代的。
  • 甘肅臨夏:甩掉「窮帽子」 唱響「致富曲」
    :甩掉「窮帽子」 唱響「致富曲」
  • 甘肅白銀之旅難忘懷:當江南水鄉遇見塞上江南
    之前也很想去甘肅旅遊,但腦海裡一般浮現的是敦煌肅穆的莫高窟,或者嘉峪關外的漫漫黃沙。這次應白銀市委宣傳部、白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的邀請,我們浙江媒體採風團來到甘肅白銀採訪。
  • 四渡赤水紀念館助力習水土城統一村摘「窮帽」刻不容緩
    原標題:四渡赤水紀念館助力習水土城統一村摘「窮帽」刻不容緩 12月27日,四渡赤水紀念館扶貧攻堅工作組組長羅永賦,副組長袁正綱、劉軍,辦公室、陳列室、藝術團、研究中心、物管部抽調的同志到土城鎮統一村開展區域情況調查。
  • 江西萍鄉市王家源村 環境好了窮帽摘了
    但泛著白沫的洗煤廢水四處橫流,難以長久地流金淌銀。隨著資源枯竭,王家源村陷入困境,成了貧困村。經歷大起大落,王家源人走上綠色發展新路,礦山復綠、產業轉型相繼實施。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從地下開挖到地上開花,王家源村不僅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恢復了生態,守住了綠水青山。百年煤村抖落灰塵,再次煥發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