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古藺縣:按單抓藥摘窮帽
幹部下村先摸底,有針對性地幫貧困戶做好脫貧規劃;根據不同村組的特色,確立短期脫貧項目與長期脫貧項目相結合的思路,確保脫貧不返貧
「全鎮15個村1個社區,其中8個是貧困村,按照『苦幹三年、脫貧摘帽』的要求,這8個村在2018年之前必須全部脫貧。」作為鄉鎮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四川古藺縣雙沙鎮黨委書記王慶心裡有一本「明白帳」。
地處川黔交界、烏蒙山系大婁山北側的古藺縣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當地幹部介紹,古藺縣今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23493人,完成貧困村摘帽22個。縣、鄉、村一級一級籤訂責任書,立下了「軍令狀」,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擺在首要位置,把扶貧力量投入第一線。
幹部下村,先進行摸底,再有針對性地幫貧困戶做好脫貧規劃,給他們算好經濟帳和政策帳。「東山村村民彭興明,父母都患病,以前外出打工,現在想回鄉搞養殖,我們就幫他爭取資金;寨坪村村民蔡明,家裡原先種了5畝烤菸,養了幾頭豬,我們給他提供的脫貧思路是擴大規模,實現增收……」王慶說。
針對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和實際情況,「按單抓藥」才有效果。拿到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和3000元產業發展周轉金,彭興明養起了林下雞,2000多隻雞一年純收入能達到2萬元左右;蔡明家的烤菸面積也從5畝擴大到30畝,還養了50頭種豬,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00元。
在脫貧攻堅中,黨員的帶動作用極為明顯。太平鎮九龍村老黨員王江宏年齡雖大,觀念不老。2015年,九龍村幾個產業帶頭人經過多方考察引進了葡萄種植,打算大面積推廣。一直靠種玉米為生的村民卻直犯嘀咕:地裡從沒種過的東西能成活嗎?就算種出來了,能賣個好價錢嗎?儘管幫扶幹部一遍遍挨家挨戶地做工作,就是沒人肯種。王江宏聽說後,主動找到幫扶幹部:「我看這個項目好,政策也優惠,我是黨員,就算貸款、借錢也要帶頭種。」自家只有2畝地,他又租了8畝地來種,一畝收入4000多元。如今九龍村近90戶村民都種上了葡萄,全村種植面積達500畝。
光靠貧困戶個體勢單力薄,難以形成氣候,抵禦各類風險。太平鎮先引導農戶大規模種植特色農產品,再將其發展為各村支柱產業。九龍村的葡萄,城武村、高泥村的核桃、甜橙和薏仁,目前已打開了知名度。太平鎮還組建了濟難攻貧應急隊伍,以村為單位,以黨員為主體,為貧困戶提供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民房改造、產業發展等在內的幫助。雙沙鎮採取黨組織進駐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增強群眾信心,讓貧困戶願意跟著幹。自從加入了村裡的生態蛋雞養殖基地,彭興明再也不用為資金、技術、銷路等問題發愁了。「以前一隻雞最多賺5元,現在有技術指導,死亡率降低了,還少了二道販子這個環節,一隻雞淨賺10元。」彭興明一臉欣慰。
要實現一村一鎮全面脫貧,產業發展是關鍵。根據不同村組的特色,雙沙鎮東山村確立了「長短結合、種養結合」的思路,既有生態蛋雞養殖一類的短期脫貧項目,又有秋豔香桃這樣的長期脫貧項目,確保脫貧不返貧。太平鎮也在進行旅遊規劃,將紅色旅遊和生態農業結合起來,把部分貧困戶吸引到場鎮從事二、三產業。「大河有水小河滿,只有集體富了才能帶動大家富。」太平鎮黨委書記郭計宏說。(記者 吳葉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