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道滘的水與綠。
道滘多水。「滘」,與「窖」字同音,是河流相聚的地方之意。道滘的河道像一條柔軟的綢帶,把散居的村子連綴起來,濱湧、南丫、大羅沙、大魚沙、小河、細氹、閘口、大嶺丫、馬嘶塘……滘水婉約,浸潤著道滘人的性情,也滲透進每位遊人的內心。
道滘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這裡水道多,橋多,古有「二十四橋瀠濟水」之喻,有橋鄉之稱。道滘西支流大滘河繞鎮向南,狹長的水道斜逸過小鎮。跟本地司機阿勝閒聊,他說,道滘過去的水道網一樣密集,出門就是水。後來為了城鎮建設規劃道路,填掉了幾支。他們小時候出行靠遊泳,他去洪梅鎮外婆家,還得遊過三條大河。水網的密集,成就了道滘人,個個練得一身好功夫。
大小河道七彎八拐,大橋小橋攔腰跨過。一有空,我就追隨一條條水道步入「小橋流水人家」。走濱江路看大滘河潮起潮落,固然大氣象;循著穿針引線的水脈蛇行於煙火人家,更有一番情趣。永慶村,老木棉撐高長空,虹橋臥波,巍煥樓散發著人文光芒。
若想更接地氣,當選從虹橋沿水道東南蜿蜒,一縷縷檀香味飄浮在空氣裡,河水滋養出墨綠流淌的榕樹,間或竹影映門,荔枝、芒果的枝葉探出牆頭。老媽媽們挎菜籃兒,抱幾枝鮮花,碰面打著招呼。過興隆橋,繼續沿水道走,白蘭樹多了,粗壯,高大,一律上百年的樹。道滘街道旁白蘭樹不少,此處卻是道滘之最。河道前行弧度大處,大朵的紫薇開了,洇染半條河。我且叫這段為紫薇河。而幾蓬臨水的三角梅,執意把它的身影投向水波,整日整宿地對鏡梳妝。
順著河道,想走就走,想坐就坐。水道的護欄邊多的是石條凳。河道裡魚多,大的小的成群結隊。魚群並不怕人,自由自在地嬉戲,追逐樹的倒影,吞吃潮水帶來的懸浮物。過往的人也習以為常,並不捕撈。偶爾見本地的女人端著小盆走下臺階,向魚群拋撒米飯。道滘水裡的魚,它們的幸福指數不低。
水,是道滘的經脈;綠,是道滘的靈魂。在道滘,隨意進哪個村裡逛,都會遇到古樹,綠雲一樣撐高一方天。上百年的木棉樹、香樟樹、大葉榕、小葉榕到處都是。我多次路過道滘糧倉,多次透過柵欄仰望。一棵百年大葉榕,茂盛的枝葉覆蓋了整個院子。近旁20米,江河橫貫,潮湧潮退。古木參天,向四周伸出胳膊,擁抱大風、海潮,也擁抱我們這些路過道滘的南飛燕。
道滘人敬畏樹木和腳下的土地,根部四周都以磚石合圍,或豎立記載樹齡的石碑。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樹下乘涼的人很多,多是老人,他們下棋、喝茶、閒聊,或者不言不語地坐著,臉上的褶皺和樹幹縱深的溝壑呼應,讓人想起時光深處的慢。偶爾,咚的一聲響,榕樹上的果子落在地上,像是敲打在幽深的時間裡。近旁的河道,水飄逸而去,是道滘人咿咿呀呀唱粵劇甩長的水袖。老樹是這方土地的神,庇護著這方土地上的人。
小孩卻不會在老榕樹下逗留。道滘公園多、廣場多,健身器材多,圖書館時刻為他們搭好向上的階梯。年輕人更不會在老榕樹下打坐。工作之外,他們依然有潮水一樣的衝勁兒,沿江徒步,用腳步丈量綠道打開的格局。
道滘水活,奇花異木簇擁在湖畔、水岸,勤勞的蜜蜂搬運著彩色的花蜜。汙染環境的養殖場不見了,撈沙場清理了。在道滘人綠色治汙下,大小河道呈現出綠綢一樣的光澤,消失多年的蟛蜞又出現在水裡。北島公園依水巧裝點,風動荷香,柳繞長堤,為人們呈現出原生態的美。一位「鳥叔」說,大面積的溼地,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讓雲遊多年的鳥兒成群結伴地飛回來。水鄉大道南城段,莞草、鶴望蘭、茉莉……隆起腰身的異木棉樹成片,沿路紫荊樹、串錢柳站成排。當火紅的鳳凰花飛上枝頭時,龍舟水漲,道滘的龍舟也要下水了。
行走南國,我的身體和靈魂時時被道滘水、道滘綠浸染。在這裡,我慢慢地適應嶺南水土,融於道滘的民風民俗。於道滘,我是過客,也是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