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龍舟記憶!道滘:將龍舟文化打造成一張新名片

2020-12-24 瀟湘晨報

端午臨近,水鄉道滘又開始熱鬧起來,賽龍舟等一系列關於端午的記憶又再度被喚醒。隨著社會變遷,傳統龍舟文化的發展背負著多重阻力。近年來,道滘挖掘本地龍舟文化資源,力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

明清已有龍舟競賽風俗

道滘,河湧交錯,水網縱橫,出門見水,舉步登舟,一水環繞間,人們傍水而生依水而息,幾乎家家戶戶都精於水性,擅於舟楫。每年農曆五月初二,是道滘一年一度的龍舟狂歡節,各地遊子回鄉聚首,各村村民簇擁河湧兩岸,水面上群龍競渡,萬眾歡騰,熱鬧非凡。

龍舟已然成為水鄉道滘難以割捨的節日情結,不僅是一項傳統的民俗盛事,更是這片土地上,一代代鄉親們精神文化的傳承。

道滘的龍舟記憶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就已有龍舟競賽的風俗習慣。據《東莞市龍舟志》記載,清代東莞境內的龍舟比賽,有記錄的大多是道滘的比賽。其中清代有位叫葉金成的先賢留下了一本記錄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在道滘的日記,對這三年道滘「鬥龍船」的盛況都有記錄。

而且,早在明清時期,東莞民間就有管理龍舟活動的社會組織,道滘龍船堂是最早成立的一個,可見當時道滘民間龍舟活動的興盛。

曾幾何時,道滘龍舟賽按路程、時間是東莞最長的,開賽時間由早上七點半從馬洲渡口放頭,歷時七至八個小時,到下午兩點半左右結束,是一場比耐力馬拉松式的龍舟競賽。道滘的龍舟賽,群情踴躍,上至增滘,下至漳澎各地的龍舟都趕來參賽,場面極為熱烈,觀賽的有數萬人,河面布滿觀賽的大船小艇,河岸男女老少,人山人海,街道上人流擁擠,商販生意火爆。

之後,幾經停賽複賽,道滘於1981年又恢復龍舟賽,並將每年農曆五月初二定為道滘龍舟節,每年舉行遊龍趁景等龍舟節活動,每三年舉行一次龍舟錦標賽。

增加女子龍舟項目

如今,隨著歲月的變遷,道滘人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出門無需再舉步登舟,但是龍舟仍是人們割捨不下的情結。

每逢龍舟賽,各村都會組織1至2條龍舟參賽,全村人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熱鬧的民俗活動中,人們傳承了龍舟團結合作、永不言棄的精神,更賦予了它革新開放、海納百川的新內涵。

2000年,道滘龍舟賽出新招,用傳統龍舟趁景,用國際標準龍舟參賽。2011年舉辦的龍舟趁景活動中,首次增加了女子龍舟項目。

如今,道滘的龍舟分為競技龍舟和傳統龍舟兩大類,競技龍舟方面屢屢得獎,而傳統龍舟文化的傳承則以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方式,通過一年一度的遊龍趁景活動及民間自娛自樂的龍舟活動等得到傳承。

在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龍舟文化傳承過程中。近年來,道滘正積極開展搜集、整理、研究和挖掘相關資料,申報、確立龍舟項目傳承人等工作,挖掘道滘的龍舟文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

相關連結

龍舟製作:

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但依然有人堅守

道滘民間有一些手藝人在默默堅守、傳承著龍舟文化。比如大魚沙龍舟製造廠創始人黃樹球退休後,到處學藝,成功製作龍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比如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陳泳旭,18歲起開始研究雕刻龍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黃樹球和黃志強父子

「破局」與傳承

近年來,「道滘大魚沙造」的字樣,頻繁出現在東莞各地及省內龍舟賽的多條龍舟上。這些龍舟都出自道滘鎮大魚沙村的一家龍舟製造廠。

在綠樹成蔭的江水之畔,大魚沙村的龍舟製造廠內,該廠負責人黃志強和師傅們正在趕製一條30米長的龍舟。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龍舟訂單量大大減少,但是,黃志強和師傅們仍堅守在工廠裡,在不斷雕琢和敲打聲中,傳承著傳統龍舟的手工製作技藝。

黃志強的父親黃樹球是這家龍舟廠的創始人。黃志強說,「父親年輕時當兵在部隊船所造鐵船,退伍後被分配到糖廠做機械工,但仍然難捨對造船的喜愛,再加上從小水鄉人熱愛龍舟的基因,父親在工作之餘開始按照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技藝研究製作龍舟,退休後還到各地學藝,最終在2008年製作出了第一條龍舟,隔年這條龍舟被用來參加萬江龍舟錦標賽,一舉獲得甲組第一名,由此為父親在東莞龍舟製作行業中奠定了江湖地位,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

黃志強說,起初他也不太看好父親的龍舟生意,但看著父親製造的龍舟屢屢奪冠,訂單也越來越多,感覺父親的龍舟製作技藝確實有過人之處,於是他便辭去工作,專心跟父親學習,轉眼間,父親去世已經7年,如今的大魚沙龍舟製造廠是黃志強在全權打理,除了一個跟父親一起創業的老師傅外,有訂單時請臨時工,一年可以做十幾條船。

為把這項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黃志強不斷摸索、創新,如今隨著龍舟比賽規則、賽程等的變化,龍舟的長、寬、弧度等都有了變化,黃志強制作的龍舟,每一條都是「高級定製」,會根據每個隊伍隊員的重量以及比賽的規則,來決定龍舟的尺寸。

黃志強說,如今的龍舟製作,還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他說,為了減輕龍舟重量、提高比賽成績,在東莞已經出現了用3D列印的泡沫龍頭,但黃志強說,如果不是顧客要求,他一般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總覺得失去了傳統的龍舟製造精髓。

黃志強說,造龍舟不僅是門手藝、事業,更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父親潛力研究學習來的技藝,不能到他這裡就斷了。

陳泳旭

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

精雕牙齒要一天

在道滘民間,默默堅守傳統龍舟文化的不止黃志強一人。

陳泳旭,道滘鎮九曲村人,2000年出生。水鄉人生來就是「龍舟痴」,陳泳旭也不例外。因為家門口就是九曲河,從小他就經常到河邊看划龍舟。18歲起他開始研究雕刻龍頭,無人教學,他四處學藝,一年以後,他的龍頭模型有了第一個買家,從此以後,他在自己家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製作龍頭手工工序非常繁瑣細緻,選木、雕琢、打磨、拋光、上漆一道也不能少,傾注了工匠對龍舟的心思。而且龍頭包含著一些村的習俗、信仰等文化,所以各地龍舟都各有不同,比如道滘各村龍頭就因所祀神袛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陳泳旭說,為了了解各地龍頭的不同,他也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龍舟文化,受益頗深。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龍頭,嘴巴一定要大,牙齒要齙,眼睛要突出,這樣才顯得很威風、有氣勢。陳泳旭說,經過經驗的積累,他現在雕刻一個龍頭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其中為了精修雕刻龍的牙齒,往往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真的愛一樣東西,就會把它當作一種享受,陳泳旭就是這樣。雕刻龍頭,他樂在其中。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還加入了一個叫「莞壹麒麟醒獅團」的民間組織,團體裡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除了到各地去舞獅舞麒麟,還和隊友們到各地去划龍舟,一起交流龍舟文化。

至於未來,他並沒有多做考慮,憑著一腔熱情開始龍頭雕刻創作,未來,他希望自己仍然能保持這份熱情,把龍頭雕刻事業持續下去。

全媒體記者 付碧強 賴婉瑩 通訊員 焦梅 劉應林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
    中新社香港6月7日電 題: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中新社記者 梁今6月7日是端午節,香港有約10個地區在這天舉辦龍舟賽事,數百支來自海內外的隊伍在鼓聲濤聲中競技。後來瘟疫平息,這一獨特的龍舟活動「遊湧」也自此保留,傳承逾一個世紀,並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居民表示,自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遊湧」的受重視程度有明顯提升,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 中堂擦亮「中國龍舟之鄉」名片 發展龍舟相關產業
    中堂鎮委委員黎錫浩表示,龍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體育文化運動,2019年獲得穗莞杯的500米直道競速、2000米繞圈賽的雙冠軍,進一步證明了中堂龍舟的實力。接下來,將繼續落實好文體振興「三張牌」行動計劃,加強中堂龍舟隊訓練,力爭拿到更多更好的名次,擦亮「中國龍舟之鄉」名片。
  • 錢湖龍舟奮進前行,東遊記獻禮國慶
    東錢湖的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龍舟競渡更是可上溯至宋代。「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中秋龍舟賽在東錢湖世代相傳,充滿生命力,目前已經成為東錢湖鎮一年一度最具地方特色、群眾參與熱情最高、社會影響最大的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吸引了鎮內外各界友人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 龍舟製作: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但依然有人堅守道滘民間有一些手藝人在默默堅守、傳承著龍舟文化。比如大魚沙龍舟製造廠創始人黃樹球退休後,到處學藝,成功製作龍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比如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陳泳旭,18歲起開始研究雕刻龍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黃樹球和黃志強父子「破局」與傳承近年來,「道滘大魚沙造」的字樣,頻繁出現在東莞各地及省內龍舟賽的多條龍舟上。這些龍舟都出自道滘鎮大魚沙村的一家龍舟製造廠。
  • 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開鑼 龍舟競渡百舸爭流
    多益網絡「神武號」亮相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作者:郭軍  中新網廣東新聞6月15日電 (記者 郭軍)2019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15日開鑼。來自中國、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124支龍舟隊近4000名運動員同場競渡。  龍舟賽是一項有極高人氣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廣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 中國溫州(甌海)龍舟文化大會隆重開幕
    10月17日,「2020年中國溫州(甌海)龍舟文化大會」在溫州甌海隆重開幕。大會期間,來自22個省市、4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將圍繞「挖掘中華龍舟文化、助力亞運龍舟賽事」為主題,以主旨演講、龍舟文化沙龍、專題交流會、牆報交流等形式,展開進一步深入交流。胡劍謹在致辭中表示,溫州是中國龍舟名城,賽龍舟是溫州市民參與最廣泛的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是溫州人傳承習俗,保存根脈,留存鄉愁的重要載體。
  • 中堂擦亮「中國龍舟之鄉」名片 全鎮現有龍舟近200條
    ■進入新時代,「敢為人先,奮勇爭先」的龍舟精神成為中堂繼續改革開放不停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堂供圖■馮沛朝龍船廠「中堂出標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賢;到處龍舟來趁景,第一飛龍是鶴田。」這是一首鹹豐元年的詩,記載了中堂鎮龍舟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中堂鎮是「中國龍舟之鄉」,據資料記載,中堂龍舟成景當有300多年歷史。
  • 香港,將龍舟文化推向全世界!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被寄予了團圓美滿、幸福安康的個人美好願望,似乎唯有「端午節」將慶典的意義上升至了「民族愛國」的家國高度,而這一情懷最好的體現似乎就是「龍舟」了。龍舟這項運動在香港得到了最好的傳承。香港大澳的居民就保留了龍舟遊湧(又稱遊神)這項古老風俗,港區政府也於2009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獲得批准。
  • 感受龍舟文化魅力!2020海南親水運動季—中華龍舟體驗營開營
    為推動體育與旅遊、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和水上運動天堂,結合澄邁縣地域特色,2020海南親水運動季——中華龍舟體驗營將於9月26日上午9時在澄邁縣南渡江中國龍舟活動基地舉行開營儀式,活動為期兩天,將帶你近距離感受中國龍舟文化,解鎖龍舟新玩法,過足&34;!
  • 探秘龍舟文化,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信息時報訊(記者 葉佳茵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別樣感受「又有龍船又有戲
  • 營造濃鬱的龍舟民俗氛圍 龍舟成為凝聚鄉情的紐帶
    對於容桂人來說,端午節的記憶是粽子的香糯甘美,是龍舟賽事的速度與激情,是坊間河湧裡遊龍的五彩繽紛……容桂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網縱橫交錯,自古就有著濃厚的龍舟民俗氣氛。在龍舟產生的時期,順德地區以公約作為地域劃分單位,約下再設坊、社。林亮對於當時容桂區域公約範圍劃分仍記得十分清晰。他介紹,舊時容奇所在的地域被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公約,上佳市青龍坊屬於中約包含的6個坊社之一。當時的風俗是以坊、社為單位組織龍舟活動,並以廟宇作為組織單位。青龍坊最早的龍舟就以此為基礎打造而成,坊裡的齊天大聖廟成了千百年來青龍坊龍舟活動的組織方。
  • 龍舟競渡迎端午 鳴鑼擊鼓會高新
    精心打造成高新名片水面上,龍舟競渡的場面讓到場觀眾們看得大呼過癮。賽場周邊,組委會精心設置的互動體驗項目也豐富了市民的觀賽體驗。「這是我第四年來看龍舟賽了,感覺每一年都給我不一樣的感覺,總體來說就是越來越好,希望將來我們高新區的龍舟賽能夠和啤酒節一樣,越辦越紅火,成為我們青島的又一張文化名片。」市民林先生對記者說。據龍舟賽賽事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充分吸取了往年的經驗,今年龍舟賽活動啟動更早、參賽隊伍更多、培訓更加充分、賽事籌備也更加專業。
  • 2016中華龍舟大賽落幕 龍舟競渡6載劃出新天地
    國際龍舟聯合會主席麥克•託馬斯盛讚,中華龍舟大賽為世界龍舟運動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推廣做出巨大貢獻,這也讓聯合會更有信心地按部就班地推動龍舟運動進入奧運大家庭。  餘漢橋說:「2016年最後一站在海南陵水完美收官,中華龍舟大賽不光是體育賽事,還帶動了傳統文化發展,來自全國的主流媒體報導,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這不僅僅是辦一場比賽,更是辦一座城市,這符合打造城市名片的現實需求;在職業化的同時,我們增設了青少年組比賽,來自全國高校和高職院校的青少年,在發展龍舟運動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和探索;中小學也開展了龍舟運動,比如佛山中學也舉辦了龍舟賽;賽事銳意改革
  • 28國嘉賓走進車陂龍舟文化展覽館
    為了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懷著保育車陂村傳統文化初心,自2017年開始,「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品牌將龍舟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公益慈善、社會治理相結合,聯動廣州各大高校和廣州大劇院等多元主體,以產業化打造創新性發展車陂龍舟文化,並通過多個公益項目和文化活動的打造,創造性轉化傳統活動場景。
  • 金明池龍舟競渡再現開封
    2016中國(開封)客家國際龍舟邀請賽於6月9日在河南開封西湖舉行。此次龍舟邀請賽在開封市屬於首次舉辦,是一次政府主導、社會承辦、群眾參與的大型文化體育公益賽事。在賽場的書法展覽分場記者見到了中國作家協會成員武佔英的作品《龍舟歸來兮》。武佔英介紹說,南宋時期龍舟文化隨客家遷移逐漸在南方發展壯大,「近些年,開封也因為經濟和場地等各種原因沒有舉辦過龍舟比賽,今天是千年開封頭一回!」作為本次邀請賽的發起者之一,武佔英難以掩飾內心的激動。此次龍舟賽也是開封汴西湖正式開放後第一次大型水上活動。
  • 「龍舟文化」破浪前行
    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2019年度國有企業品牌建設典型案例名單中,貴州電網公司銅仁供電局「龍舟」文化品牌構架創建位列其中,這是南方電網唯一入選的文化品牌建設典型案例。銅仁供電局所在的銅仁市是「中國傳統龍舟之鄉」,「銅仁賽龍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溫州龍舟文化大會舉行 甌海獲「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稱號
    前來參加會議的全國各地的龍舟協會領導與專家、龍舟文化學者、龍舟運動教練和運動員還深入開展了專題交流和調研活動。甌海龍舟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之時起,甌海就有會昌龍舟競渡的傳統,龍舟已成為甌海參與廣泛的群眾性活動和傳承文化習俗、保存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 挖掘中華龍舟文化 助力亞運龍舟賽事 2020年中國溫州(甌海)龍舟...
    近年來,甌海相繼成立了甌海龍舟協會、參龍文化研究會、龍舟文化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傳統龍舟文化傳承人,通過與高校合作開展龍舟文化課題研究、舉辦全國性龍舟文化高峰論壇等方式,深化龍舟文化理論研究,挖掘研究甌海龍舟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甌海龍舟文化已成為溫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並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
  • 看龍舟比賽 熱鬧過端午
    6月23日,一年一度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將在中大北門廣場至廣州大橋之間的珠江河段舉行。這是每年端午時節廣州最熱鬧、最受矚目的大型傳統民俗活動,今年賽事的主題是「傳承龍舟文化,共創美麗廣州」。  龍舟看點:  疊滘鄉龍舟比賽如今已發展成了四個賽區,賽道也分為S形、L形、C形和直道4種。
  • 龍舟競渡迎端午 2019青島市第四屆龍舟賽在高新區舉行
    據賽事組委會介紹,本屆龍舟賽在項目設置上包括公開組22人龍舟、公開組12人龍舟和大學組男子組12人龍舟。最終,經過激烈角逐,河套機關代表隊奪得本屆龍舟賽公開組12人第一名,河套街道代表隊獲得公開組22人一等獎,海軍潛艇學院代表隊奪得大學組男子組12人第一名。  精心打造成高新名片  水面上,龍舟競渡的場面讓到場觀眾們看得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