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近,水鄉道滘又開始熱鬧起來,賽龍舟等一系列關於端午的記憶又再度被喚醒。隨著社會變遷,傳統龍舟文化的發展背負著多重阻力。近年來,道滘挖掘本地龍舟文化資源,力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
明清已有龍舟競賽風俗
道滘,河湧交錯,水網縱橫,出門見水,舉步登舟,一水環繞間,人們傍水而生依水而息,幾乎家家戶戶都精於水性,擅於舟楫。每年農曆五月初二,是道滘一年一度的龍舟狂歡節,各地遊子回鄉聚首,各村村民簇擁河湧兩岸,水面上群龍競渡,萬眾歡騰,熱鬧非凡。
龍舟已然成為水鄉道滘難以割捨的節日情結,不僅是一項傳統的民俗盛事,更是這片土地上,一代代鄉親們精神文化的傳承。
道滘的龍舟記憶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就已有龍舟競賽的風俗習慣。據《東莞市龍舟志》記載,清代東莞境內的龍舟比賽,有記錄的大多是道滘的比賽。其中清代有位叫葉金成的先賢留下了一本記錄光緒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在道滘的日記,對這三年道滘「鬥龍船」的盛況都有記錄。
而且,早在明清時期,東莞民間就有管理龍舟活動的社會組織,道滘龍船堂是最早成立的一個,可見當時道滘民間龍舟活動的興盛。
曾幾何時,道滘龍舟賽按路程、時間是東莞最長的,開賽時間由早上七點半從馬洲渡口放頭,歷時七至八個小時,到下午兩點半左右結束,是一場比耐力馬拉松式的龍舟競賽。道滘的龍舟賽,群情踴躍,上至增滘,下至漳澎各地的龍舟都趕來參賽,場面極為熱烈,觀賽的有數萬人,河面布滿觀賽的大船小艇,河岸男女老少,人山人海,街道上人流擁擠,商販生意火爆。
之後,幾經停賽複賽,道滘於1981年又恢復龍舟賽,並將每年農曆五月初二定為道滘龍舟節,每年舉行遊龍趁景等龍舟節活動,每三年舉行一次龍舟錦標賽。
增加女子龍舟項目
如今,隨著歲月的變遷,道滘人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出門無需再舉步登舟,但是龍舟仍是人們割捨不下的情結。
每逢龍舟賽,各村都會組織1至2條龍舟參賽,全村人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熱鬧的民俗活動中,人們傳承了龍舟團結合作、永不言棄的精神,更賦予了它革新開放、海納百川的新內涵。
2000年,道滘龍舟賽出新招,用傳統龍舟趁景,用國際標準龍舟參賽。2011年舉辦的龍舟趁景活動中,首次增加了女子龍舟項目。
如今,道滘的龍舟分為競技龍舟和傳統龍舟兩大類,競技龍舟方面屢屢得獎,而傳統龍舟文化的傳承則以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方式,通過一年一度的遊龍趁景活動及民間自娛自樂的龍舟活動等得到傳承。
在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龍舟文化傳承過程中。近年來,道滘正積極開展搜集、整理、研究和挖掘相關資料,申報、確立龍舟項目傳承人等工作,挖掘道滘的龍舟文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
相關連結
龍舟製作:
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但依然有人堅守
道滘民間有一些手藝人在默默堅守、傳承著龍舟文化。比如大魚沙龍舟製造廠創始人黃樹球退休後,到處學藝,成功製作龍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比如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陳泳旭,18歲起開始研究雕刻龍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黃樹球和黃志強父子
「破局」與傳承
近年來,「道滘大魚沙造」的字樣,頻繁出現在東莞各地及省內龍舟賽的多條龍舟上。這些龍舟都出自道滘鎮大魚沙村的一家龍舟製造廠。
在綠樹成蔭的江水之畔,大魚沙村的龍舟製造廠內,該廠負責人黃志強和師傅們正在趕製一條30米長的龍舟。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龍舟訂單量大大減少,但是,黃志強和師傅們仍堅守在工廠裡,在不斷雕琢和敲打聲中,傳承著傳統龍舟的手工製作技藝。
黃志強的父親黃樹球是這家龍舟廠的創始人。黃志強說,「父親年輕時當兵在部隊船所造鐵船,退伍後被分配到糖廠做機械工,但仍然難捨對造船的喜愛,再加上從小水鄉人熱愛龍舟的基因,父親在工作之餘開始按照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技藝研究製作龍舟,退休後還到各地學藝,最終在2008年製作出了第一條龍舟,隔年這條龍舟被用來參加萬江龍舟錦標賽,一舉獲得甲組第一名,由此為父親在東莞龍舟製作行業中奠定了江湖地位,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
黃志強說,起初他也不太看好父親的龍舟生意,但看著父親製造的龍舟屢屢奪冠,訂單也越來越多,感覺父親的龍舟製作技藝確實有過人之處,於是他便辭去工作,專心跟父親學習,轉眼間,父親去世已經7年,如今的大魚沙龍舟製造廠是黃志強在全權打理,除了一個跟父親一起創業的老師傅外,有訂單時請臨時工,一年可以做十幾條船。
為把這項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黃志強不斷摸索、創新,如今隨著龍舟比賽規則、賽程等的變化,龍舟的長、寬、弧度等都有了變化,黃志強制作的龍舟,每一條都是「高級定製」,會根據每個隊伍隊員的重量以及比賽的規則,來決定龍舟的尺寸。
黃志強說,如今的龍舟製作,還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他說,為了減輕龍舟重量、提高比賽成績,在東莞已經出現了用3D列印的泡沫龍頭,但黃志強說,如果不是顧客要求,他一般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總覺得失去了傳統的龍舟製造精髓。
黃志強說,造龍舟不僅是門手藝、事業,更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父親潛力研究學習來的技藝,不能到他這裡就斷了。
陳泳旭
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
精雕牙齒要一天
在道滘民間,默默堅守傳統龍舟文化的不止黃志強一人。
陳泳旭,道滘鎮九曲村人,2000年出生。水鄉人生來就是「龍舟痴」,陳泳旭也不例外。因為家門口就是九曲河,從小他就經常到河邊看划龍舟。18歲起他開始研究雕刻龍頭,無人教學,他四處學藝,一年以後,他的龍頭模型有了第一個買家,從此以後,他在自己家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製作龍頭手工工序非常繁瑣細緻,選木、雕琢、打磨、拋光、上漆一道也不能少,傾注了工匠對龍舟的心思。而且龍頭包含著一些村的習俗、信仰等文化,所以各地龍舟都各有不同,比如道滘各村龍頭就因所祀神袛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陳泳旭說,為了了解各地龍頭的不同,他也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龍舟文化,受益頗深。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龍頭,嘴巴一定要大,牙齒要齙,眼睛要突出,這樣才顯得很威風、有氣勢。陳泳旭說,經過經驗的積累,他現在雕刻一個龍頭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其中為了精修雕刻龍的牙齒,往往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真的愛一樣東西,就會把它當作一種享受,陳泳旭就是這樣。雕刻龍頭,他樂在其中。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還加入了一個叫「莞壹麒麟醒獅團」的民間組織,團體裡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除了到各地去舞獅舞麒麟,還和隊友們到各地去划龍舟,一起交流龍舟文化。
至於未來,他並沒有多做考慮,憑著一腔熱情開始龍頭雕刻創作,未來,他希望自己仍然能保持這份熱情,把龍頭雕刻事業持續下去。
全媒體記者 付碧強 賴婉瑩 通訊員 焦梅 劉應林
【來源:東莞時間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