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6月7日電 題:端午節千舟競渡 香港龍舟已成華人文化名片

中新社記者 梁今

6月7日是端午節,香港有約10個地區在這天舉辦龍舟賽事,數百支來自海內外的隊伍在鼓聲濤聲中競技。

「幾乎每一個區,都有自己的龍舟比賽。」遠在大嶼山的水鄉大澳,當日也有一項傳承逾百年的獨有龍舟活動──「遊湧」(或稱遊神)。

居於港島區的張先生這天就乘坐兩個多小時的公交,來到大澳觀賞這一獨特的龍舟活動。他對記者說,香港各區的龍舟賽都有不同特色,其中以大澳最特別,所以這天專程遠道而來一探究竟。

大澳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數百年來,大澳都有龍舟「遊湧」的傳統。每至端午,鄉民會劃著一艘龍舟,後面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遊水道間,並沿途焚燒寶燭;而棚屋居民又同時會朝著龍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驅除疾病,「遊湧」儀式過後便會舉行龍舟競渡。

相傳早在19世紀,大澳爆發瘟疫,於是漁民請出各廟神像由龍舟拖行巡遊,沿水道祭祀。後來瘟疫平息,這一獨特的龍舟活動「遊湧」也自此保留,傳承逾一個世紀,並在2011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居民表示,自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遊湧」的受重視程度有明顯提升,每年都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香港天文臺當日錄得攝氏33.2度氣溫,打破今年高溫紀錄,同時也是歷來第三熱的端午節,但大澳水道岸邊依然人頭湧動。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也專程前來觀賞這一特色龍舟活動。

邱騰華說自己也是首次觀賞龍舟「遊湧」,覺得很特別,「據我所知,這是香港獨有,甚至是華南地區很獨特的地方文化,是香港的驕傲。」他又指,香港是國際城市,但亦有地方文化和不少特色。

在各區的龍舟競渡中,若論國際化程度及規模,則莫過於赤柱舉行的「國際龍舟錦標賽」,共吸引272個本地及海外龍舟隊、約6000名健兒參加。此外,比賽重頭戲之一的「最搶鏡服飾獎」活動中,不少人穿上特色服裝「搶鏡」,氣氛猶如開派對般,十分熱鬧。

香港仔龍舟競渡的亮點則是「大龍」(大木龍舟)競賽。「大龍」可載近50名健兒,船身長逾25米,一直沿用木材製造,重約1噸。賽隊在龍舟的設計及選材方面極花心思。大木龍舟由上乘的柚木等浮水力強的木材手工製作,造價約20多萬港幣。香港仔龍舟至今保持每年有10支隊伍參賽的規模,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大龍」比賽。而市民能體驗到的通常是可載10餘人的小型龍舟。

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主席鍾志樂總結出香港龍舟賽事的兩大特色,一是香港身為國際龍舟邀請賽的首次舉辦地,之後在其他國家舉辦的邀請賽,都有參考香港經驗;二是佔地僅1104平方公裡的香港,擁有最頻密的龍舟賽事。

據說,龍舟這項傳統運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民間甚至有傳說指划龍舟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愛國詩人屈原。到了1976年,香港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為龍舟賽邁向國際走出重要一步。此後的數十年間,香港這一由最初的敬神活動演變而來的傳統體育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傳統的端午節龍舟也被賦予了「龍舟文化」的含義,象徵著體力、意志力和團隊精神。

香港作為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已被世界各地認同。端午賽龍舟,對香港來說已不僅僅是紀念活動,它變成了華人文化的名片。正如邱騰華局長這天觀賞龍舟賽時所說,這是「香港的驕傲」。(完)

相關焦點

  • 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開鑼 龍舟競渡百舸爭流
    多益網絡「神武號」亮相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作者:郭軍  中新網廣東新聞6月15日電 (記者 郭軍)2019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15日開鑼。來自中國、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124支龍舟隊近4000名運動員同場競渡。  龍舟賽是一項有極高人氣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廣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 廣東遊記-11 順德的龍舟競渡
           龍舟,是端午節競渡用的龍形船。賽龍舟發源於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地區是盛行的民間活動。龍舟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我國傳統的悠久歷史文化繼承性和人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對龍舟競渡,順德人每每都鄭重其事,舉行一系列賽前賽後的儀式。舉行儀式的目的一般是求神保佑划船平安,進而求神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消災免難。
  • 6月去香港感受龍舟競渡的時髦與純粹
    香港為龍舟文化賦予了更多好玩的元素,把賽龍舟變身為一場「嘉年華」。今年還新增設了人造沙灘,可曬太陽、玩遊戲、喝啤酒、聽音樂,享受露天消暑派對。同時,在香港大澳,又保留著最傳統的「龍舟遊湧」拜祭活動,小漁村累積著巨大的文化能量,這項延續了一百多年歷史的節日慶典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金明池龍舟競渡再現開封
    龍舟邀請賽現場 劉睿恆 攝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記錄了金明池內龍舟競渡的熱鬧盛況,時隔千年,如今「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的盛景又重現在開封2016中國(開封)客家國際龍舟邀請賽於6月9日在河南開封西湖舉行。此次龍舟邀請賽在開封市屬於首次舉辦,是一次政府主導、社會承辦、群眾參與的大型文化體育公益賽事。
  • 端午,龍舟競渡
    而且人們懷念和頌揚屈原的同時,「賽龍舟」也逐漸演化成專屬於端午節的水上運動。歷代文人筆下也不乏記錄這一盛事的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北宋詞人黃裳的這闋《減字木蘭花·競渡》了。減字木蘭花·競渡(北宋)黃裳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 龍舟競渡與屈原沒直接關係?談談龍舟文化源流
    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既來源於遠古先民對於「龍」的圖騰崇拜,也凝聚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龍」是中國人特有的圖騰符號,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關於「龍」形象的產生,學界觀點不一。
  •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
  • 通訊:雪梨舉辦龍舟競渡慶祝中國農曆羊年春節
    中新社雪梨二月八日電(記者劉雨生)由雪梨市議會舉辦的中國農曆新年慶典重頭戲——龍舟競渡,今天上午開始在達令港舉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本地、外地和海外遊客。  這次龍舟競渡共有一百多個龍舟隊參加,他們在今、明兩天的比賽中將競逐五個項目的獎盃,其中包括團體獎、男子組獎、女子組獎、混合組獎以及大學和高中冠軍等。
  • [民俗篇]龍舟競渡的起源及其文化內涵
    [民俗篇]龍舟競渡的起源及其文化內涵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4日 11:00 來源:《樂山龍舟文化風採》 其實,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龍舟競渡    龍舟是圖騰崇拜的產物    龍舟及其競渡,實際上是蒙昧時期圖騰崇拜的遺俗。
  • 龍舟競渡迎端午 鳴鑼擊鼓會高新
    喜迎端午看龍舟競渡7日8時,高新區智力島水系人氣爆棚,在賽場點睛區,到場嘉賓和觀眾代表一絲不苟地為參賽龍舟點睛。據介紹,傳統龍舟下水前都會有隆重的下水儀式,表達人們的美好祝願。如今,有些儀式已經簡化,但龍舟點睛一直流傳到現在。
  • 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新模樣
    工人正在進行油漆施工2017年9月,舊龍舟競渡中心建築始拆除,2019年11月,中心開工建設,歷時1年。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的每一步建設進展,都受到眾多市民的關注。項目由五礦二十三冶建設集團承建,投資1.6億元,總建設面積約1.1萬平方米,建築主體長約300米,規模是舊龍舟競渡中心的6倍。
  • 溫州龍舟競渡雕塑正式亮相
    溫州龍舟競渡雕塑正式亮相 2020/08/12 07:12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2119
  • 50條龍舟揮槳競渡!白雲人和鎮鴉湖龍舟景即將上演
    「屆時,不僅周邊地區的龍舟隊將齊聚這裡,還有來自香港和澳門龍舟隊參與,龍舟數量將達到50條。此外,英國、澳大利亞、孟加拉等國的國家龍舟隊,也將組團來此觀摩和交流龍舟文化。」人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人和鎮扒龍舟的最早記錄已經無證可考,但是在已知幾百年的扒龍舟歷史中,人和鎮完整地保留了傳統龍舟文化,包括農曆四月初八起龍舟,農曆五月初一、初三,蚌湖、鴉湖兩個傳統龍舟景,農曆五月初八藏龍舟,以及龍舟宴都與幾百年前一樣。據介紹,今年人和龍舟蚌湖景依然以自由競渡的方式進行,鴉湖景則在農曆五月初三舉辦龍舟邀請賽,包括傳統龍和標準龍400米競渡,同時還有彩龍展示。
  • 守住龍舟記憶!道滘:將龍舟文化打造成一張新名片
    隨著社會變遷,傳統龍舟文化的發展背負著多重阻力。近年來,道滘挖掘本地龍舟文化資源,力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明清已有龍舟競賽風俗道滘,河湧交錯,水網縱橫,出門見水,舉步登舟,一水環繞間,人們傍水而生依水而息,幾乎家家戶戶都精於水性,擅於舟楫。
  • 澳門龍舟競渡傳承端午文化
    澳門居民盼望已久的端午龍舟賽決賽鳴鑼開賽。在整整一天的緊張賽事中,不僅決出了本年度的最強團隊,居民與遊客更在這場充滿歡樂與刺激的傳統賽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2017澳門國際龍舟賽」壓軸上演的公開組總決賽中,大熱門「中國南海九江」隊開賽初段與泰國、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亞三支國家隊旗鼓相當。
  •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端午節活動 龍舟競渡
    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東莞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在「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中,東莞排名第3。東莞的政商關係健康指數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首次躋身「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城市榜」前十強。東莞是有文化、講信義的地方,端午節裡說東莞,自然是這裡和端午有著某種關聯。
  • 龍舟競渡迎端午 2019青島市第四屆龍舟賽在高新區舉行
    比賽現場  喜迎端午看龍舟競渡  6月7日8時,高新區智力島水系人氣爆棚,在賽場點睛區,到場嘉賓和觀眾代表一絲不苟地為參賽龍舟點睛。據介紹,傳統龍舟下水前都會有隆重的下水儀式,表達人們的美好祝願。如今,有些儀式已經簡化,但龍舟點睛一直流傳到現在。
  • 香港赤柱舉行國際龍舟錦標賽 六千健兒海中競渡
    【解說】6月9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一年一度的香港赤柱國際龍舟賽在香港赤柱海灘進入高潮,比賽吸引了超過280隊海外及香港本地的龍舟隊,約6000名參賽者齊聚赤柱海濱競渡,歡度端午節。
  • 香港,將龍舟文化推向全世界!
    龍舟這項運動在香港得到了最好的傳承。香港大澳的居民就保留了龍舟遊湧(又稱遊神)這項古老風俗,港區政府也於2009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獲得批准。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此後的數十年間,在香港,這一由最初的敬神演變而來的傳統體育運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傳統的端午節龍舟也被賦予了「龍舟文化」的含義,象徵著體力、意志力和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