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龍舟競渡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提到「端午」,最能為這個節日增添熱烈氣氛的習俗,應該就是「賽龍舟」了。

關於「賽龍舟」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與紀念屈原有關。

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賽龍舟起源要遠早於此,甚至在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中就有「賽龍舟」了。當然到了今天,明顯前一種說法更為大多數人接受。

而且人們懷念和頌揚屈原的同時,「賽龍舟」也逐漸演化成專屬於端午節的水上運動。

歷代文人筆下也不乏記錄這一盛事的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北宋詞人黃裳的這闋《減字木蘭花·競渡》了。

減字木蘭花·競渡

(北宋)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題目中的「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 「競渡」二字則直截了當地點明了,這闋詞描繪的就是端午時節賽龍舟的場景。

這一天正是端午,作者黃裳也隨著親友眾人來到了河岸邊。不一會兒,「賽龍舟」就開始了。

只見「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在一處掩映在楊柳樹下的小洲一側,高插紅旗的龍舟飛速出擊了。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那鼓聲就如同滾滾春雷一般,伴隨著如此振奮人心的鼓聲,划船手們鬥志昂揚,他們協力劃著龍舟,衝破煙霧,直擊波濤,奔赴遠處的目的地。

水中的比賽如此緊張激烈,岸上的人們更是群情振奮,「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圍觀的人群歡呼聲、吶喊聲震天動地,這時候划船手們更是不甘示弱,他們的熱情足以「驚退」萬人!

所以才能夠在「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僅一個「銜」字,我們就能想像獲勝者那種志得意滿的姿態。

黃裳筆下的這闋詞,就好像是為我們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賽龍舟現場直播,通過對現場聲音和畫面的精準捕捉,以及恰到好處的解說,為我們還原了一場千百年前熱烈緊張的龍舟競渡賽。

在端午節,不僅民間百姓喜歡「賽龍舟」這項活動,就連皇家也不例外。

比如這幅《金明池爭標圖》,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就為我們描繪了北宋皇家和百姓共同觀賞龍舟競渡的場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北宋端午節是一個相當受重視的節日。

▲《金明池爭標圖》

北宋 張擇端(傳)

絹本設色 28.5cm×28.6cm

天津博物館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幾乎呈正方形的金明池。在它的左岸,可以看到一處臨水殿,殿前有寬闊的露臺,這裡就是皇帝平時觀看水軍操練的地方。

在臨水殿露臺前的水面處,就是此次「端午爭標」的現場了。在靠近露臺的地方,有一根高高豎起的標杆,上面裹了彩繡,這就是這次比賽的終點。

那起點在哪兒呢?我們往水中央看,可以看到一艘大龍船,在「龍頭處」還站著一個人,他應該就是此次比賽的「總指揮官」。

大龍船兩側各有五艘排列整齊的小船,它們就是此次爭標賽的參與者,這裡也就是這次比賽的起點,船手們此時應該也在蓄勢待發,等候指揮官發令。

此時,圍繞在金明池邊的人群也在焦急地等待著「爭標賽」的開始。

只要指揮官一聲令下,整個金明池便如同黃裳筆下所寫的「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一般熱鬧非凡。擊鼓聲,船手的號子聲,岸上人們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誰要是能「銜得錦標第一歸」,那可了不得了,是可以獲得皇帝的賞賜的。而且據說皇帝還會命人把一些名貴的器皿丟入水裡,任船手們在水中爭搶,岸上人們歡呼,一派熱鬧的場景。

除了賽龍舟比賽,金明池中還有其他的端午節的特色活動。

比如位於臨水殿與仙橋之間的水域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組人,從右往左依次是「水上歌舞」「水鞦韆」和「水上傀儡戲」,這都是當時流行的端午節活動。

在畫面的左側一處牆面上,有「張擇端呈進」五個小字,所以雖然這幅畫的作者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一般認為就是張擇端所作。

這也是一幅典型的界畫作品,而且採用了全景式的構圖。

在作者的精巧布局下,金明池中小島上的「水心殿」,橋梁、岸邊的宮殿、走廊、水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等依次展開,秩序井然,渾然一體。所以整幅畫看起來疏密得當,卻又重點突出。

畫家就在這麼一張長寬不滿30釐米的尺幅上,為我們呈現了當時北宋社會生活的精彩一幕,尤其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生活圖景。

到了今天,端午節「賽龍舟」也早已走出了國門。在海外華人同胞生活的地方,每逢端午,人們也會舉辦「賽龍舟」來感懷祖先們在千百年前的淳樸希冀。

在激蕩的水波中,在激昂的吶喊聲中,仿佛又回到先人們最先開始搏擊風浪、奮力向前的地方。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原標題:《端午節·龍舟競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清組圖:龍舟競渡鬧端午(圖)
    高清組圖:龍舟競渡鬧端午(圖) 2014-05-30 19:12 編輯:劉毅 龍舟競渡鬧端午,棕葉飄香迎佳節。
  • 古畫中的「龍舟競渡」,宋元以前並不只在端午
    關於其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關於端午習俗,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飽粽子等。其中划龍舟根據傳說,源於屈原投江。而根據今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也有古代繪畫描繪三月三的風俗是 「龍舟競渡」。
  • 龍舟競渡 粽葉飄香 各地共度端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今天(6月25日)是端午節,傳統的端午民俗活動在各地展開。龍舟競渡比的是速度,而獨具江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龍舟比的卻是「顏值」。在浙江長興縣,每年端午,太湖邊的人們通過花龍舟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端午離不開吃粽子。在江西南昌前洲村、貴州平塘的毛南族鄉,包粽子、做香囊、畫彩蛋,這些傳統的端午習俗讓很多孩子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歷史故事:端午龍舟競渡的由來
    端午,原先只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後來,因「午」與「五.同音,五月五日就成了「端五」節。到唐玄宗年間,因為李隆墓是八月五口生日,為了避「五」字的諱,改稱端午」。龍舟競渡產生於原始時代。在古代佔卜中,午日是個惡日,是不吉利的日子,五月初五就意味著雙重不吉利。
  • 澳門龍舟競渡傳承端午文化
    澳門居民盼望已久的端午龍舟賽決賽鳴鑼開賽。在整整一天的緊張賽事中,不僅決出了本年度的最強團隊,居民與遊客更在這場充滿歡樂與刺激的傳統賽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2017澳門國際龍舟賽」壓軸上演的公開組總決賽中,大熱門「中國南海九江」隊開賽初段與泰國、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亞三支國家隊旗鼓相當。
  • 龍舟競渡迎端午 鳴鑼擊鼓會高新
    碧波蕩漾的水面上一條條顏色鮮豔的龍舟疾馳而過,龍舟健兒們意氣蓬勃,加油聲、鑼鼓聲響徹高新大地。6月7日,2019「中科信杯」青島市第四屆龍舟賽暨青島大學生第四屆龍舟賽在青島高新區隆重舉行。來自青島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高校的20支代表隊400餘名隊員,在現場觀眾的吶喊助威中展開激烈角逐,喜迎端午節。
  • 大溪河上「龍」似箭 達滸鎮龍舟競渡迎「端午」
    大溪河上「龍」似箭 達滸鎮龍舟競渡迎「端午」 昨天上午,由瀏陽市文明辦主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達滸鎮2017年龍舟賽舉行。瀏陽河的支流——大溪河畔,龍舟競渡,粽葉飄香,人們在激烈的比賽中,迎接端午,緬懷屈原。 位於大溪河畔的瀏陽市達滸鎮,龍舟競賽曾是當地古老傳統。這次,時隔二十多年,達滸龍舟重新下水。由達滸鎮村(社區)、花炮企業、鎮機關組成的6支隊伍,在大溪河上展開角逐。
  • 安徽涇縣:龍舟競渡慶端午
    安徽涇縣:龍舟競渡慶端午2020年6月25日,在安徽宣城市涇縣桃花潭拍攝的群眾慶端午划龍舟現場。當日,風景秀麗的涇縣桃花潭上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慶端午划龍舟活動,吸引了數千名遊客前來觀看。(水從澤攝)6月25日,在安徽宣城市涇縣桃花潭拍攝的群眾慶端午划龍舟現場。
  • 龍舟競渡慶端午 澳門國際龍舟賽事活動精彩紛呈
    受疫情影響,今年澳門沒有邀請外地隊伍前來參賽,觀眾數量也比往年壓減了一半,但108支本地隊伍踴躍報名參賽,豐富多樣的的端午特色活動安排,讓今年的節日氛圍和比賽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往年。澳門國際龍舟賽賽事總監、國際龍舟聯合會秘書長 鄧德星表示,「目前澳門疫情可控,所以我們這次搞龍舟賽事,一方面可以令大家放鬆一下。
  •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
  • 【流泗歷史文化】史料記載:端午節流泗鎮這樣舉行龍舟競渡
    端午亦稱端五、端陽,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農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故端五也叫「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闢說等等。
  • 常德市水運事務中心:端午雨中「競渡」旱地龍舟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豐富幹部職工精神文化生活,倡導「佳節愉悅你我他,文明創建靠大家」的爭先創優意識,6月21日,常德市水運事務中心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端午」旱地龍舟賽。
  • 端午安康|少了龍舟競渡,廣州人的端午也能玩出花!
    >龍舟競渡、粽葉飄香、祈福祛疫……但今年的端午有些特殊為避免人員聚集大河小湧少了「戲肉」——龍舟賽6月24日,廣東省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發布消息端午期間,省、市、縣三級不組織龍舟賽事或許只能看到興致不減的龍舟小隊自娛自樂少了鑼鼓喧天、揮槳爭流的龍舟賽但歡慶佳節、消災避疫之願卻更勝以往這個端午,你可以與家人這樣過↓↓↓尋端午風物 這些地方值得玩龍舟文化藝術節
  • 龍舟競渡與屈原沒直接關係?談談龍舟文化源流
    根據研究,龍舟競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種娛樂,也不是紀念性活動,而是一種「禳災」「送災」的儀式,即用法術力圖達到送走疾病瘟疫,以達到心靈慰藉的目的。後來,這種活動逐漸固定在五月初五。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有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最早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糧,一名棕;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採艾懸於戶上;踏百草;競渡。」
  • 少了龍舟競渡,廣州人的端午也能玩出花!
    今日端午!端午安康!農曆五月五,端午佳節至記憶裡的端午是熱鬧歡騰的龍舟競渡、粽葉飄香、祈福祛疫……羊城晚報資料圖 宋金峪 攝但今年的端午有些特殊為避免人員聚集大河小湧少了「戲肉」——龍舟賽6月24日廣東省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發布消息端午期間,省、市、縣三級不組織龍舟賽事
  • 龍舟競渡迎端午 2019青島市第四屆龍舟賽在高新區舉行
    ,6月7日,高新區智力島水系人氣爆棚,2019「中科信杯」青島市第四屆龍舟賽暨青島大學生第四屆龍舟賽在青島高新區隆重舉行,碧波蕩漾的水面上一條條顏色鮮豔的龍舟疾馳而過,龍舟健兒們意氣蓬勃,加油聲、鑼鼓聲響徹高新大地。來自青島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高校的20支代表隊400餘名隊員,在現場觀眾的吶喊助威中展開激烈角逐,喜迎端午節。
  • 50條龍舟揮槳競渡!白雲人和鎮鴉湖龍舟景即將上演
    端午將至,白雲區人和鎮著名的「蚌湖、鴉湖傳統龍舟景」又將上演。記者30日從人和鎮獲悉,今年蚌湖、鴉湖傳統龍舟景將分別在農曆五月初一、初三舉行,其中鴉湖景將舉辦第二屆鴉湖鄉洪聖廟龍舟競渡,全面展示人和傳統龍舟文化。
  •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端午節活動 龍舟競渡
    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
  • 端午節不僅吃粽子,乘風破浪的東莞,用龍舟競渡赴信義之約
    東莞是有文化、講信義的地方,端午節裡說東莞,自然是這裡和端午有著某種關聯。端午又名「龍船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為划龍船。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競渡曲》云:「湘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 端午節習俗之龍舟競渡 看歷朝端午節划龍舟圖片集錦
    端午節划龍舟舉辦龍舟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俗活動。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自殺,楚國百姓划船追趕屈原的遺體,避免被魚兒吞食,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以後逐漸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