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提到「端午」,最能為這個節日增添熱烈氣氛的習俗,應該就是「賽龍舟」了。
關於「賽龍舟」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與紀念屈原有關。
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賽龍舟起源要遠早於此,甚至在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中就有「賽龍舟」了。當然到了今天,明顯前一種說法更為大多數人接受。
而且人們懷念和頌揚屈原的同時,「賽龍舟」也逐漸演化成專屬於端午節的水上運動。
歷代文人筆下也不乏記錄這一盛事的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北宋詞人黃裳的這闋《減字木蘭花·競渡》了。
減字木蘭花·競渡
(北宋)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題目中的「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 「競渡」二字則直截了當地點明了,這闋詞描繪的就是端午時節賽龍舟的場景。
這一天正是端午,作者黃裳也隨著親友眾人來到了河岸邊。不一會兒,「賽龍舟」就開始了。
只見「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在一處掩映在楊柳樹下的小洲一側,高插紅旗的龍舟飛速出擊了。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那鼓聲就如同滾滾春雷一般,伴隨著如此振奮人心的鼓聲,划船手們鬥志昂揚,他們協力劃著龍舟,衝破煙霧,直擊波濤,奔赴遠處的目的地。
水中的比賽如此緊張激烈,岸上的人們更是群情振奮,「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圍觀的人群歡呼聲、吶喊聲震天動地,這時候划船手們更是不甘示弱,他們的熱情足以「驚退」萬人!
所以才能夠在「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僅一個「銜」字,我們就能想像獲勝者那種志得意滿的姿態。
黃裳筆下的這闋詞,就好像是為我們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賽龍舟現場直播,通過對現場聲音和畫面的精準捕捉,以及恰到好處的解說,為我們還原了一場千百年前熱烈緊張的龍舟競渡賽。
在端午節,不僅民間百姓喜歡「賽龍舟」這項活動,就連皇家也不例外。
比如這幅《金明池爭標圖》,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就為我們描繪了北宋皇家和百姓共同觀賞龍舟競渡的場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北宋端午節是一個相當受重視的節日。
▲《金明池爭標圖》
北宋 張擇端(傳)
絹本設色 28.5cm×28.6cm
天津博物館藏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幾乎呈正方形的金明池。在它的左岸,可以看到一處臨水殿,殿前有寬闊的露臺,這裡就是皇帝平時觀看水軍操練的地方。
在臨水殿露臺前的水面處,就是此次「端午爭標」的現場了。在靠近露臺的地方,有一根高高豎起的標杆,上面裹了彩繡,這就是這次比賽的終點。
那起點在哪兒呢?我們往水中央看,可以看到一艘大龍船,在「龍頭處」還站著一個人,他應該就是此次比賽的「總指揮官」。
大龍船兩側各有五艘排列整齊的小船,它們就是此次爭標賽的參與者,這裡也就是這次比賽的起點,船手們此時應該也在蓄勢待發,等候指揮官發令。
此時,圍繞在金明池邊的人群也在焦急地等待著「爭標賽」的開始。
只要指揮官一聲令下,整個金明池便如同黃裳筆下所寫的「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一般熱鬧非凡。擊鼓聲,船手的號子聲,岸上人們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誰要是能「銜得錦標第一歸」,那可了不得了,是可以獲得皇帝的賞賜的。而且據說皇帝還會命人把一些名貴的器皿丟入水裡,任船手們在水中爭搶,岸上人們歡呼,一派熱鬧的場景。
除了賽龍舟比賽,金明池中還有其他的端午節的特色活動。
比如位於臨水殿與仙橋之間的水域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組人,從右往左依次是「水上歌舞」「水鞦韆」和「水上傀儡戲」,這都是當時流行的端午節活動。
在畫面的左側一處牆面上,有「張擇端呈進」五個小字,所以雖然這幅畫的作者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一般認為就是張擇端所作。
這也是一幅典型的界畫作品,而且採用了全景式的構圖。
在作者的精巧布局下,金明池中小島上的「水心殿」,橋梁、岸邊的宮殿、走廊、水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等依次展開,秩序井然,渾然一體。所以整幅畫看起來疏密得當,卻又重點突出。
畫家就在這麼一張長寬不滿30釐米的尺幅上,為我們呈現了當時北宋社會生活的精彩一幕,尤其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生活圖景。
到了今天,端午節「賽龍舟」也早已走出了國門。在海外華人同胞生活的地方,每逢端午,人們也會舉辦「賽龍舟」來感懷祖先們在千百年前的淳樸希冀。
在激蕩的水波中,在激昂的吶喊聲中,仿佛又回到先人們最先開始搏擊風浪、奮力向前的地方。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原標題:《端午節·龍舟競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