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2020-12-20 央視網

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採雜藥。」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遊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遊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彩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闢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遊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划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划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鬚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風舟。風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風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風船以奉天后,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風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后,遊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風艇賽。這種風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風頭、風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樣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誌》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風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馬大勇《節令瑣談》

責編:石光輝

相關焦點

  • 龍舟競渡與屈原沒直接關係?談談龍舟文化源流
    根據研究,龍舟競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種娛樂,也不是紀念性活動,而是一種「禳災」「送災」的儀式,即用法術力圖達到送走疾病瘟疫,以達到心靈慰藉的目的。後來,這種活動逐漸固定在五月初五。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有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最早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糧,一名棕;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採艾懸於戶上;踏百草;競渡。」
  •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端午節活動 龍舟競渡
    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繡對聯、花草等,還有繡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麼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簷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
  •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以及龍舟比賽規則(圖)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嶽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 龍舟丨龍舟的起源和傳說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 屈原、伍子胥、曹娥,端午節到底是為了紀念誰?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 深度「龍舟」起源於屈原投江之前,流行於秦漢之前
    端午節就要到了,滿滿當晚的粽子總是讓人想起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賽龍舟,但今年受肺炎疫情影響,此類節日活動必須減少,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中國第一個龍舟出現在哪個朝代,他是什麼樣的?讓我們來看看龍舟的起源。說到船的起源,應該說早於人類。
  • 端午,龍舟競渡
    關於「賽龍舟」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與紀念屈原有關。另外一種說法則認為賽龍舟起源要遠早於此,甚至在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中就有「賽龍舟」了。當然到了今天,明顯前一種說法更為大多數人接受。而且人們懷念和頌揚屈原的同時,「賽龍舟」也逐漸演化成專屬於端午節的水上運動。
  • 龍舟競渡 憑江祭新祠
    秭歸新屈原祠復建後今對外開放 首個國家級端午文化節舉行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每到端午節,當地都要舉行各種祭祀與紀念活動:憑江祭弔、龍舟競渡、騷壇詩會、文化論壇……今天,端午節成為世界遺產後的首個國家級端午文化節在屈原故裡舉行。三峽湖北庫區規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復建工程——屈原祠異地復建後也同時對外開放。
  • 為什麼一到端午,我們就會想起屈原?
    它的最終成形,是各地風俗相互融合的結果,帶有不同的地區特色,大致說來,「北方起自五月是惡月,端午為驅邪避惡之日;南方起自越民族的龍圖騰祭祀和龍舟競渡。」《龍池競渡圖》 ( 局部),元,王振鵬,白描界畫,絹本,縱30.2釐米,橫243.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繪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三月三日開放金明池,龍舟競渡一事。
  • 除紀念屈原以外,有關端午節的5個傳說,你還知道哪些?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今天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畢竟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端午節這個節日,以前在這天不少古人都會賽龍舟,採草藥,掛艾草,拜神祭祖,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等等活動,十分的熱鬧,可是現在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過的十分簡單,再也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下面就為大家說幾個有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除了紀念屈原以外還有不少傳說
  • 深度︱「龍舟」的起源先於屈原投江,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經盛行
    端午節快要到了,粽香瀰漫的夜晚,總讓人想起歷史悠久的傳統風俗賽龍舟,可今年因為肺炎疫情的影響,這樣的節日活動肯定就減少了,可是很多人並不了解中國最早龍舟出現在哪個朝代,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一下,來探究龍舟的起源。
  • 中國歷史故事:端午龍舟競渡的由來
    龍舟競渡產生於原始時代。在古代佔卜中,午日是個惡日,是不吉利的日子,五月初五就意味著雙重不吉利。原始人遇到這種不吉利的日子,往往去求「神」保佑。古代的吳越民族是一個以「龍」為保護神的民族,他們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的子孫,自己身上刺著花紋。日常生活用品也刻有「龍」的圖形。
  • 賽龍舟原來不只是紀念屈原,各地賽龍舟寓意您知道多少?
    端午節賽龍舟,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根據史料記載,賽龍舟在屈原同時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的東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潮州賽龍舟賽龍舟最開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後來屈原在汩羅江投水時,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但趕到洞庭湖就不見蹤跡了,於是後人就在五月初五當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屈原的屍體被吃掉
  •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除了屈原還有「主角」
    端午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飄香、龍舟競賽,洋溢在熱情似火的氣氛之中,不禁有人要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有什麼歷史故事?端午節與那些人物有關係?它有些什麼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還存在多個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國時期,端午節亦被稱為詩人節。
  • 划龍舟不是紀念屈原?
    對於端午節無外乎幾個所謂權威認識的傳說,粽子起源於屈原,端午節肯定要賽龍舟。再往後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還有賽龍舟而已。第叄錯—粽子也不是紀念屈原第肆錯—端午節不是粽子節。至今西南彝族仍以夏至前後位所謂「星回」之節,即古代所謂「天中之節」,而又演變成為祭祀火神之「火把節」。故五五端午在上古實起源於火神及夏神的祭祀之節。而龍舟也是起源吳越,而且是吳越人紀念火神祝融才形成。因此,端午食粽的風俗,來源於上古於新年以麥、黍祭祀祖神。龍舟競渡,則為紀念南遊水死的舜帝祝融。
  • 知道多一點丨划龍舟並不是只紀念屈原 龍舟點睛什麼意思你造嗎?
    6月7日,2019年中華龍舟大賽福州站將開劃。圖為龍舟賽場。千龍網記者 袁帥攝千龍網6月5日訊(記者 袁帥)6月7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賽龍舟、吃粽子是這個傳統節日必不可少的項目。賽龍舟發源於中國,興起於漢代,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龍舟運動和龍舟文化逐步流傳至海外,並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和喜愛。說起龍舟,大家肯定就會想到屈原,因為屈原是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而身亡的, 其實,我國一些地方的龍舟競賽跟屈原無關。
  • 端午節和龍舟起源傳統文化 轉型競技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