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既來源於遠古先民對於「龍」的圖騰崇拜,也凝聚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龍」是中國人特有的圖騰符號,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關於「龍」形象的產生,學界觀點不一。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龍在圖騰原初只是一種大蛇,這種大蛇的名字就叫龍,後來在吸收了其他形形色色的圖騰以後,才出現了魚鱗、狗爪、鹿角、馬頭、獸腳,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稱的龍。龍被賦予興雲布雨的特點,人們想像龍是管理水的神職人員,同時也是吉祥的象徵。
「龍舟」是指龍形或刻有龍紋的船隻。中國人在上古時代就發明了船,傳說古代聖王「刳木為舟,刻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天下」。根據現存文獻可知,最晚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龍形、鳥形的船隻。《穆天子傳》卷五記載:「癸亥,天子乘鳥舟、龍卒浮於大沼。」晉代郭璞為其作註:「沼,池。龍下有舟字。舟皆以龍、鳥為形制。」在這裡,龍舟是天子出遊的交通工具,龍象徵著權力和等級,也蘊含著借龍的神力保障行舟安全的訴求。
1935年,河南汲縣出土了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從其對於戰船形象的刻畫中,可尋得龍舟鷁首雛形。1973年,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戰國「人物御龍帛畫」中,龍的形象尤為突出,首尾高翹,狀如龍舟。可見,無論是作為先民的水上載具還是攻御之器,龍舟在秦漢之前早已盛行。
基於龍舟這種集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身的水上交通工具,古代民間發展出了一種特有的競技活動——龍舟競渡。研究者認為,賽龍舟起源於古代的生產勞動和戰爭,漁民們爭先恐後地出航和豐收凱旋的返航是其雛形,水上戰爭的分秒必爭促進了這項活動的大發展。賽龍舟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都流行,原本並不固定在五月初五,但一般都是在春季,因為春季是萬物復甦、瘟疫橫行之時。根據研究,龍舟競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種娛樂,也不是紀念性活動,而是一種「禳災」「送災」的儀式,即用法術力圖達到送走疾病瘟疫,以達到心靈慰藉的目的。後來,這種活動逐漸固定在五月初五。
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有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最早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糧,一名棕;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採艾懸於戶上;踏百草;競渡。」
據傳說,端午節龍舟競渡逐漸與對歷史人物的紀念產生聯繫,但紀念的對象各地不一,有曹娥、伍子胥、屈原,等等。龍舟、節日、競渡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使這項活動具有更為豐富的人文內涵。
唐代張建封的《競渡歌》以詩歌的形式首次對龍舟競渡進行了細緻的描寫:「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龍舟競渡成為千百年來端午節的重要文化符號,也使這項民俗活動具有了觀賞性和競技性,成為一項中國傳統體育競技項目。
本來龍舟競渡與屈原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在魏晉以後逐漸產生了聯繫。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
至此,龍舟競渡的民俗將所謂紀念夏禹、勾踐、伍員、馬援、曹娥等傳說,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之中。
龍舟文化源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