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龍舟鼓傳承人陳治球
接源村龍舟隊在進行日常練習。
龍舟文化是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 記者採訪獲悉,傳統的龍舟文化在民眾鎮持續發展。或是奮起划槳、驅動龍舟在河面上劈波斬浪;或是敲響鑼鼓,走上舞臺唱響鹹水歌,民眾人正以多種方式傳承、演繹著龍舟文化。
河道中盡顯英豪
龍舟競渡古時已有,而民眾鎮的健兒們則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記者看到,在民眾鎮接源村的訓練現場,今年57歲的何銀珍與其他健兒一起奮力揮動船槳,木船如離弦之箭,很快便抵達終點,「手要握住槳板上方約一拳的位置,才能更好發揮力量。保持平衡也不難,一條腿倚靠船身借力、另一條腿用力抵住船底就好!」何銀珍分享著 「扒龍舟」的經驗。她既是划船的「扒手」,也是競渡的鼓手,何銀珍1999年時曾代表鎮區參加市裡舉辦的女子「扒龍舟」大賽並成功奪冠,說起當年,她記憶猶新。
民眾鎮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幾乎每條村裡都有河湧流過,因此,家家戶戶從前常備有船隻作為交通工具,當地不乏「扒龍舟」的好手,但這群水上健兒在當時的比賽籌備中卻遇上了困難,「我們擅長的龍舟競渡往往只需3到10名『扒手』,20餘名成員共同參與尚是首次,可是沒有合適的鼓手人選。」何銀珍介紹,鼓手是競渡的關鍵角色,不僅影響隊伍的耐力,更決定龍舟的速度,「為了培養鼓手,我們陸續派出隊員到石岐學習,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大家一致推舉我當鼓手。」何銀珍稱,自己當時也有些忐忑,但當她敲響大鼓時,隊員們高興地說:「沒錯,沒錯,就是這個節奏!」何銀珍才放下心來。
與傳統的龍舟比賽不同,民眾鎮的「扒龍舟」享有「賽龍奪錦」的美譽,陳治球介紹,當地的龍舟以五人、三人飛艇為主,經常在重要的節假日期間開展。參賽者們奮力拼搏,觀眾們吶喊助威,配上激昂振奮的音樂,場面總是十分熱烈,「從前的『賽龍奪錦』並不規定時間,而是以『雲尾收龍』作為比賽結束的信號,即當參賽者中的最後一名表示體力透支、不再進行追趕,比賽才正式結束,否則將持續下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 「賽龍奪錦」也作了相應的改變,「扒龍舟」的好手馮國輝介紹,如今的「賽龍奪錦」往往規定具體的比賽時間,並改成了「雲頭收龍」的形式,只要時間一到、立刻排出參賽者的名次。長達幾個小時的比賽雖然過程艱苦,但大家都樂在其中,「『賽龍奪錦』最初是一種娛樂形式,如今它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彰顯實力的比賽項目,也是鄉鄰之間增進感情的方式,不管彼此之間是否有過過節,大家一起進行過『賽龍奪錦』後,又可重修舊好。」
舞臺上唱響新時代
「國泰民安盛世跨,豐收喜訊傳萬家……」陳治球一邊敲著掛在手上的龍舟鼓,一邊笑吟吟地唱起了鹹水歌。今年74歲的他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傳承著龍舟文化。「龍舟鼓的起源,據說是為了保護投河自盡的屈原的身體,人們便划著船在水面上敲鑼打鼓、以求驅趕魚蝦。」陳治球笑著表示,這一傳統習俗以表演的形式傳承至今,每逢重大節日,都會有民間藝人到當地的村中,敲著龍舟鼓、唱著鹹水歌,挨家挨戶為人們送上祝福,而大家則通過給他們回贈紅包、煎堆等表達感謝之情,「10來歲的時候,我就跟著擅長粵曲的父親學習龍舟鼓,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它就是我的『心頭好』。」陳治球回憶,在他讀三年級時,正值國家在航空中取得重大成就,班上的老師譜寫了一首名為《火箭直上廣寒宮》的粵曲,並挑選幾個孩子上臺表演,陳治球也是其中之一,儘管他只是簡單地演唱了幾句,他已被悠揚的旋律深深吸引,「那是我的首次登臺,既不緊張、也不怯場,只覺得十分過癮,下臺後老師還誇獎我唱得很不錯。」他笑眯眯地回憶道。
為了與現代舞臺藝術相適應,陳治球為傳統的龍舟鼓表演增添了不少新內容,「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鹹水歌的內容,我們特地加入了『說』的環節,待表演者唱完幾句接地氣的歌詞後,另一名表演者再以詩韻感的旁白進行補充說明,這受到觀眾的好評。」
陳治球也將龍舟文化帶進校園,他給孩子們先講解龍舟文化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再引導其學習龍舟鼓的演唱方式,使同學們逐漸愛上了龍舟鼓,「我期待孩子們能充分理解龍舟鼓的表演魅力,真正喜歡上它,並將它傳承下去。」陳治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