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龍舟文化代代相傳

2020-12-13 中山網


   民眾龍舟鼓傳承人陳治球


   接源村龍舟隊在進行日常練習。

龍舟文化是端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 記者採訪獲悉,傳統的龍舟文化在民眾鎮持續發展。或是奮起划槳、驅動龍舟在河面上劈波斬浪;或是敲響鑼鼓,走上舞臺唱響鹹水歌,民眾人正以多種方式傳承、演繹著龍舟文化。

河道中盡顯英豪

龍舟競渡古時已有,而民眾鎮的健兒們則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記者看到,在民眾鎮接源村的訓練現場,今年57歲的何銀珍與其他健兒一起奮力揮動船槳,木船如離弦之箭,很快便抵達終點,「手要握住槳板上方約一拳的位置,才能更好發揮力量。保持平衡也不難,一條腿倚靠船身借力、另一條腿用力抵住船底就好!」何銀珍分享著 「扒龍舟」的經驗。她既是划船的「扒手」,也是競渡的鼓手,何銀珍1999年時曾代表鎮區參加市裡舉辦的女子「扒龍舟」大賽並成功奪冠,說起當年,她記憶猶新。

民眾鎮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幾乎每條村裡都有河湧流過,因此,家家戶戶從前常備有船隻作為交通工具,當地不乏「扒龍舟」的好手,但這群水上健兒在當時的比賽籌備中卻遇上了困難,「我們擅長的龍舟競渡往往只需3到10名『扒手』,20餘名成員共同參與尚是首次,可是沒有合適的鼓手人選。」何銀珍介紹,鼓手是競渡的關鍵角色,不僅影響隊伍的耐力,更決定龍舟的速度,「為了培養鼓手,我們陸續派出隊員到石岐學習,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大家一致推舉我當鼓手。」何銀珍稱,自己當時也有些忐忑,但當她敲響大鼓時,隊員們高興地說:「沒錯,沒錯,就是這個節奏!」何銀珍才放下心來。

與傳統的龍舟比賽不同,民眾鎮的「扒龍舟」享有「賽龍奪錦」的美譽,陳治球介紹,當地的龍舟以五人、三人飛艇為主,經常在重要的節假日期間開展。參賽者們奮力拼搏,觀眾們吶喊助威,配上激昂振奮的音樂,場面總是十分熱烈,「從前的『賽龍奪錦』並不規定時間,而是以『雲尾收龍』作為比賽結束的信號,即當參賽者中的最後一名表示體力透支、不再進行追趕,比賽才正式結束,否則將持續下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 「賽龍奪錦」也作了相應的改變,「扒龍舟」的好手馮國輝介紹,如今的「賽龍奪錦」往往規定具體的比賽時間,並改成了「雲頭收龍」的形式,只要時間一到、立刻排出參賽者的名次。長達幾個小時的比賽雖然過程艱苦,但大家都樂在其中,「『賽龍奪錦』最初是一種娛樂形式,如今它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彰顯實力的比賽項目,也是鄉鄰之間增進感情的方式,不管彼此之間是否有過過節,大家一起進行過『賽龍奪錦』後,又可重修舊好。」

舞臺上唱響新時代

「國泰民安盛世跨,豐收喜訊傳萬家……」陳治球一邊敲著掛在手上的龍舟鼓,一邊笑吟吟地唱起了鹹水歌。今年74歲的他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傳承著龍舟文化。「龍舟鼓的起源,據說是為了保護投河自盡的屈原的身體,人們便划著船在水面上敲鑼打鼓、以求驅趕魚蝦。」陳治球笑著表示,這一傳統習俗以表演的形式傳承至今,每逢重大節日,都會有民間藝人到當地的村中,敲著龍舟鼓、唱著鹹水歌,挨家挨戶為人們送上祝福,而大家則通過給他們回贈紅包、煎堆等表達感謝之情,「10來歲的時候,我就跟著擅長粵曲的父親學習龍舟鼓,小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它就是我的『心頭好』。」陳治球回憶,在他讀三年級時,正值國家在航空中取得重大成就,班上的老師譜寫了一首名為《火箭直上廣寒宮》的粵曲,並挑選幾個孩子上臺表演,陳治球也是其中之一,儘管他只是簡單地演唱了幾句,他已被悠揚的旋律深深吸引,「那是我的首次登臺,既不緊張、也不怯場,只覺得十分過癮,下臺後老師還誇獎我唱得很不錯。」他笑眯眯地回憶道。

為了與現代舞臺藝術相適應,陳治球為傳統的龍舟鼓表演增添了不少新內容,「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鹹水歌的內容,我們特地加入了『說』的環節,待表演者唱完幾句接地氣的歌詞後,另一名表演者再以詩韻感的旁白進行補充說明,這受到觀眾的好評。」

陳治球也將龍舟文化帶進校園,他給孩子們先講解龍舟文化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再引導其學習龍舟鼓的演唱方式,使同學們逐漸愛上了龍舟鼓,「我期待孩子們能充分理解龍舟鼓的表演魅力,真正喜歡上它,並將它傳承下去。」陳治球說。

相關焦點

  • 「端午節」,木蘭天池奉上龍舟、習俗文化大餐
    今年,木蘭天池的「端午節」將舉辦傳統龍舟及習俗展示活動——在佔地500餘畝高懸明鏡、煙波浩淼的大天池展示龍舟競渡;入園遊客可以報名參加「包粽子有獎比賽」;凡購買二銷項目的遊客憑電子或實體票據免費贈送粽子或鹹蛋;凡購買景區門票的遊客均贈送
  • 石樓鎮亞運城龍舟隊教練陳浩忠:龍舟精神需要代代相傳
    對陳浩忠來說,龍舟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傳統活動,龍舟精神已經滲透到他和一眾龍舟文化民間傳承者的血脈中。2007年,陳浩忠和赤崗村幾個志同道合的龍舟愛好者自發組織了「赤崗龍會友隊」,利用空餘時間集體訓練,到全國各地參加大賽、觀摩學習最先進的龍舟賽技術。他們還在赤崗河湧邊成立了一個龍舟訓練基地,供各地的龍舟愛好者前來學習、訓練龍舟技巧。
  • 探秘龍舟文化,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信息時報訊(記者 葉佳茵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別樣感受「又有龍船又有戲
  • 龍舟還能在陸地上「跑」?
    龍舟還能在陸地上「跑」?, 龍舟不僅可以在水上劃, 也有在陸地上「跑」的, 饒平大城所的百姓將其稱為「遊旱龍」。
  • 挖掘中華龍舟文化 助力亞運龍舟賽事 2020年中國溫州(甌海)龍舟...
    近年來,甌海相繼成立了甌海龍舟協會、參龍文化研究會、龍舟文化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傳統龍舟文化傳承人,通過與高校合作開展龍舟文化課題研究、舉辦全國性龍舟文化高峰論壇等方式,深化龍舟文化理論研究,挖掘研究甌海龍舟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甌海龍舟文化已成為溫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並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
  • 中國溫州龍舟文化大會舉行 甌海獲「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稱號
    點擊左上角《文明溫州》關注精神文明創建「2020年中國溫州(甌海)龍舟文化大會」於本月16日至18日在甌海區在舉行。大會期間還舉行授牌儀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甌海區「中國龍舟文化之鄉」榮譽稱號。前來參加會議的全國各地的龍舟協會領導與專家、龍舟文化學者、龍舟運動教練和運動員還深入開展了專題交流和調研活動。甌海龍舟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之時起,甌海就有會昌龍舟競渡的傳統,龍舟已成為甌海參與廣泛的群眾性活動和傳承文化習俗、保存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 赴龍舟宴飲酒鬼酒:最解端午情
    赴龍舟宴,飲酒鬼酒:最解端午情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傳統佳節,是中國人情感連接的重要載體。美食和美酒是中國人深厚情感的濃縮表達。龍舟競渡、觥籌交錯間,吃湘菜、喝湘酒,才是最具湘情的端午特色。羅繼湘,中國湘菜大師,從事湘菜研究已有40餘年,對湘菜、湘酒的絕妙搭配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五月初五龍舟宴,湘菜大師羅繼湘早早開始挑選食材籌備龍舟宴,用美食和美酒呈上自己心底的熱愛與祝福。
  • 央視直播獵德龍舟景 比過年熱鬧
    昨日,獵德村迎來一年一度的龍舟招景日,來自石牌、車陂、棠下等兄弟村、老表村的上百艘龍船在獵德湧面以龍會友。現場,一河遊龍嬉戲,鑼鼓喧天,兩岸人山人海,盛況空前。「簡直比過年還熱鬧!」村中長老均笑道。
  • 「龍舟文化」破浪前行
    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2019年度國有企業品牌建設典型案例名單中,貴州電網公司銅仁供電局「龍舟」文化品牌構架創建位列其中,這是南方電網唯一入選的文化品牌建設典型案例。銅仁供電局所在的銅仁市是「中國傳統龍舟之鄉」,「銅仁賽龍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東莞高埗傳統龍舟趁景表演活動盡顯龍舟文化魅力
    作為該鎮最具群眾基礎的歷史悠久的體育文化活動,今年的傳統龍舟趁景精彩紛呈,18個村的龍舟,在水面上劈波斬浪,盡展「城市花園、孝義高埗」日新月異的速度和激情。除了龍舟趁景表演之外,現場還進行了文藝表演、文化長廊、婦女創業集市美食展區等水上岸邊活動,讓傳統的趁景表演活動更添精彩。
  • 傳播龍舟文化 體現民族精神
    2017年中華龍舟大賽在長沙舉行,這是歷史上參賽隊伍最多的一次,共有67支隊伍參賽,1500餘名龍舟運動員在美麗的瀏陽河上揮槳競逐。在回歸屈子家鄉後,中華龍舟大賽獲得了市民的一致追捧,據大賽組委會統計,從4月12日的預賽至16日的總決賽,共吸引了10萬市民前來觀賽。這個數字也讓中國龍舟協會秘書長餘漢橋感到驚訝,「湖南的龍舟文化習俗果然深厚。」
  • 守住龍舟記憶!道滘:將龍舟文化打造成一張新名片
    隨著社會變遷,傳統龍舟文化的發展背負著多重阻力。近年來,道滘挖掘本地龍舟文化資源,力圖將龍舟文化打造成又一張新的名片,守住道滘的龍舟記憶,留住「鄉愁」。明清已有龍舟競賽風俗道滘,河湧交錯,水網縱橫,出門見水,舉步登舟,一水環繞間,人們傍水而生依水而息,幾乎家家戶戶都精於水性,擅於舟楫。
  • 龍舟故裡 洞庭新邑
    汨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時為羅子國都城,秦置縣,南北朝設州,唐併入湘陰,1966年分家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汨羅,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詩求索、懷沙自沉之處,又是開國元勳任弼時誕生成長之地,還哺育了楊沫、白楊、康濯等文藝名家。龍舟文化、湖湘文化脈脈相承,求索精神、駱駝精神代代相傳,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任弼時紀念館每年吸納遊客70萬人次。
  • 龍舟競渡與屈原沒直接關係?談談龍舟文化源流
    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既來源於遠古先民對於「龍」的圖騰崇拜,也凝聚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龍」是中國人特有的圖騰符號,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關於「龍」形象的產生,學界觀點不一。
  • 香港,將龍舟文化推向全世界!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被寄予了團圓美滿、幸福安康的個人美好願望,似乎唯有「端午節」將慶典的意義上升至了「民族愛國」的家國高度,而這一情懷最好的體現似乎就是「龍舟」了。龍舟這項運動在香港得到了最好的傳承。香港大澳的居民就保留了龍舟遊湧(又稱遊神)這項古老風俗,港區政府也於2009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獲得批准。
  • 資料介紹:龍舟文化發展歷史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淵源和組成部分,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很深淵的影響。在有關龍的諸多傳說中,乃至由此而衍生的各種以龍為主題的活動中,龍舟競渡是一項歷史久遠、流傳廣泛、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形成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項目。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延續至今,始終保持著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風格。國家體委於一九八四年做出決定,把龍舟競渡列為全國的正式比賽項目。
  • 這位「龍」的「船」人傾心傳承龍舟文化
    在南海裏水鎮東北端賢魯島上,有一家納德利龍舟廠,這是一間傳統的龍舟製造企業,而後慢慢發展興辦龍舟文化樂園。這背後,離不開一位女企業家及其家庭對龍舟文化的堅守傳承。她,就是劉鳳儀。從那年開始,佛山很多大型龍舟賽事參考了這個模式,設置龍舟文化展覽區,這也讓我們覺得自己帶了個好頭。」劉鳳儀說,「有一天晚上,我和老公突發奇想,不如打造一個龍舟文化基地,讓大家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龍舟生產工藝、體驗扒龍舟、了解龍舟文化。」
  • 湖南這縣級市「太尷尬」了,容易念錯名,是龍舟故裡,擁有高鐵站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人民越來越關注休閒時光所以旅遊成為人們最好的休閒,去往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差異。汨羅市是龍舟的故鄉,龍舟文化和湖湘文化一脈相承,求索精神和駱駝精神代代相傳,十幾年前,汨羅江市修建了汨羅江國際龍舟賽中心,每年都舉辦汨羅江國際龍舟節,而「汨羅江端午」也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汨羅以此為契機,打造龍舟之鄉的國際品牌和屈子文化的歷史遺產,挖掘屈原的龍舟文化資源,提煉湘韻元素,提升文化軟實力,培育新的經濟支撐。
  • 大瀝龍舟迷速進!今早10:00,龍舟文化傳承人為你直播「講古」!
    大瀝龍舟迷速進!今早10:00,龍舟文化傳承人為你直播「講古」!龍舟是大瀝文化最亮麗的「名片」之一2015年,大瀝被授予「廣東省傳統龍舟之鄉」稱號龍舟,是大瀝精神與文化的圖騰關於龍舟,以下這幾個問題瀝仔可要考考你~鹽步老龍幾歲了?
  • 【2016年中華龍舟大賽】龍舟隊滇池競技 龍舟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中華龍舟大賽】龍舟隊滇池競技 龍舟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6年09月25日 17:01 A-A+   龍舟競技關鍵在水。參加本次龍舟大賽昆明站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不少參賽隊員都表示,第一次來昆參賽,滇池的美景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